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 喚醒最初的感動!

欣新聞 發佈 2012-08-30T10:50:28+00:00

圖說:Giardini告示牌。(謝宗哲提供)欣傳媒 | 謝宗哲/威尼斯報導威尼斯的Arsenale曾經在中世紀之後作為海權國家的要塞造船廠(有些文章翻成軍火庫),精良的造船技術讓義大利在15、16世紀得以建立海上霸權的主要原因。而昔日這些帶有巨大尺度的造船廠倉庫便成為了今天舉辦

圖說:Giardini告示牌。(謝宗哲提供)

欣傳媒 | 謝宗哲/威尼斯報導

威尼斯的Arsenale曾經在中世紀之後作為海權國家的要塞—造船廠(有些文章翻成軍火庫),精良的造船技術讓義大利在15、16世紀得以建立海上霸權的主要原因。而昔日這些帶有巨大尺度的造船廠倉庫便成為了今天舉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的絕佳空間,而成為除了Giardini(花園國家館展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展演核心區。 


筆者在首日抵達威尼斯不久,為了取得記者採訪證,在下塌的旅館check-in之後,便打算隨即前往位於Arsenale很裡頭,甚至可以說是尾部的Press Office。因此我雖然一開始也很馴服地從正面入口進到Arsenale 的倉庫(Corderie),先稍微端詳了總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在玄關所揭示的策展宣言,並乖巧地按照整個空間序列一一地看到了眾星雲集的展示演出:包括Bernard Tschumi(很平面的攝影及圖像)、Norman Foster(非常數位而結合動態影像的身歷其境)、Kenneth Frampton(宛如建築理論教學般的圖說)、Zaha Hadid(猶如幽浮或宇宙船般的流線型量體)、Rafael Moneo(經典而珍貴的手繪圖稿)、SANAA(超巨大的島嶼基地模與散落其中的嬌小建築模型)後,便直接跳過那些和台灣同樣沒有國家館,而在此租借空間作為展場之用的第三世界國家館,直奔Press Office。 


唯一讓我稍微回頭觀望莞爾的,是約莫位於倉庫展區盡頭的愛爾蘭國家館在回應Common Ground時所模擬的不穩定地層所設置的「翹翹板」,因為可以讓人爬上去乘坐體驗,而略微替那些苦悶的「第三世界」國家館們注入了一些歡樂。果不其然,在8月29日的頒獎典禮上,除了我之前搶先報導的、由伊東豐雄與他的建築三劍客所協奏演出的日本館「Home for All」奪得國家館金獅獎之外,銀獅獎硬是被愛爾蘭館給摘了下來。 


在取得記者證並「享用」了Press Office免費又「舒適」的無線網路之後,我循著大會給予的展覽配置地圖走,經過一個類似昔日造船廠專用的碼頭之後,我發覺原來這後頭竟然還有個猶如世外桃源的後花園呢! 


首先迎面而來的是由Eduardo Souto de Moura與Alvaro Siza這兩位同樣都曾經贏得普立茲建築獎的大師所製作的極簡環境藝術的塊體。就我個人的觀察,Moura的那個(乳灰色)比較是介於某個領域的邊緣,在創造出的規則量體間,切出一道通往後方的塔狀構造物的動線,清楚展現其引導性的意圖;Siza的磚紅色量體則圍繞著樹創造戶外庭園,呈現出建築量體蟄伏於自然環境中的謙卑姿態。兩者的形體都相當抽象,但卻精準地行構出我們所能夠認知與理解的「Common Ground」。 


最後的高潮則是位於塔狀構造物內、由Wim Wenders所拍攝關於建築家-Peter Zumthor的一段影片。充滿詩意的鏡頭中刻畫了身為自然派建築家的Zumthor,在其用木材及混凝土所構成及被綠意所圍繞的工作室中的作息:一天就從為自己煮一杯咖啡後醒來而開始工作。從他的身上與其說大師的身影,還不如說就是一位熱愛建築的工作者,如何透過不斷地繪製圖片與自我反覆地辨證中來作設計,並反樸歸真於透過人的生活行為來決定建築配置的方式等等。從Zumthor在影片中對於建築的娓娓道來,並從他優雅的姿態與畫Sketch的動作中,我因而重新體會到當初對於建築之憧憬的初衷。 


2012年8月末了,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展的午後,我在Arsenale的後花園裡,因著與Moura、Siza、Zumthor的相遇,而重新領受到那份來自於對建築最原初而真摯的感動。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45325&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