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臨江寧府酷愛「打卡」的名地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0-07-02T13:40:04+00:00

眾所周知,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極力效仿他的祖父康熙帝,分別於40歲、46歲、51歲、54歲、69歲和73歲六次南巡。然而,仍有不少南京人還不清楚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江寧府。

來源:金陵晚報

眾所周知,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極力效仿他的祖父康熙帝,分別於40歲、46歲、51歲、54歲、69歲和73歲六次南巡(下江南)。然而,仍有不少南京人還不清楚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他一生酷愛作詩,其所寫詩詞作品四萬多首,稱得上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達(詩)人。僅在南京,他就留下了描寫金陵名勝古蹟的詩篇350多首。他愛去江寧哪些地方,又在江寧留下了哪些詩文?因篇幅所限,筆者只選取了乾隆幾乎每次必去的六處名地。也就是說,他每次到江寧,一般都喜歡到這幾處「打卡」。

五駐蹕「金陵第一明秀山」

「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畫屏雲罨紫峰閣,乳竇春淙白鹿泉。梵業鐫碑尚隋代,凈因舍宅自齊賢。更誰鑿壁名紗帽,只恐平原意未然。」這首詩是乾隆第二次南巡,首次遊覽棲霞山時所作的《游棲霞山》。

乾隆第二次南巡前已建成了棲霞行宮,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這樣,他就從第二次南巡開始,在江寧府便有了新的住所——棲霞行宮。據《南巡盛典》記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共45天都住在棲霞行宮,可見他對此地的鐘愛有加。遺憾的是,棲霞行宮毀於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火,現存遺址。

乾隆南巡在棲霞山駐足之時,先後為棲霞御筆題詩《逰棲霞山》《駐棲霞行宮即事有詠》《題棲霞十景》《登棲霞最高峰眺望作歌》等100餘首。

另有一說,乾隆第一次南巡,就到過棲霞山。據清代文人《袁文箋正》記載,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就到攝山(今棲霞山)狩獵。隨著這則史料的發現,乾隆到棲霞山的歷史也將隨之改寫。

六登臨「萬里長江第一磯」

作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的燕子磯,有著「萬里長江第一磯」之稱。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和著名渡口,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來此遊覽並留下詩作。

乾隆皇帝六巡江南,不僅六登燕子磯,而且還次次為燕子磯題詩作賦。其中《燕子磯》:「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這是乾隆第一次南巡,第一次登臨磯頭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早年就聽聞燕子磯被江水圍繞,水急浪大,如今登上磯頂一看,驚濤駭浪就在腳下,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乾隆第三次登磯時,在此親筆御題「燕子磯」三個大字。

此外,乾隆六次南巡到底去過燕子磯幾次,目前尚存爭議。根據《乾隆御製南巡江寧詩》 史料記載,乾隆六次來江寧,次次都有吟燕子磯的詩。他先後為燕子磯作了《燕子磯》《登燕子磯觀江》《燕子磯即景》《題燕子磯》等6首詩篇。由此可見,乾隆六次登臨燕子磯較為客觀。

六到訪「天下第一塔」

大報恩寺塔是大報恩寺的標誌性建築,在500多年前就已舉世聞名,被當代皇帝賜封其為「天下第一塔」,歐洲人稱它為世界奇觀。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均六次到訪大報恩寺和琉璃寶塔,御書匾額,並賦詩留念。「登塔有會心,成句從塔下。借問登時何不書,攀躋應接真無暇……金陵自昔帝王州,至今遺蹟歸浮休。怪底禪宮標窣堵,應令心空萬古愁。」這是乾隆首次南巡,首次到訪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所作的詩《登報恩塔作歌》。由此看出,他對琉璃塔之華麗、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和「天下第一塔」的由衷讚美。

乾隆先後為江寧大報恩寺及琉璃寶塔作了《報恩寺六韻》《登報恩塔作歌》《大報恩寺》《雨中禮報恩寺》等6首詩篇,其中首次兩首,第五次未作,其餘均為一首。

遺憾的是曾經的「天下第一塔」消失了,但幸運的是2015年12月16日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建成開園,如今再次讓我們一睹這天下第一塔的風采。

六遊歷「天下第一禪林」

靈谷寺,始建於南梁天監十三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朝朱洪武不僅親自賜名「靈谷禪寺」,還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

乾隆也偏愛靈谷寺,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靈谷寺,並在這裡建了行宮,親筆御書「凈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絕碑上,留下了歷史足跡。他還次次賦詩、賜物。其中四巡江南時所作的《游靈谷寺》詩文:「孝陵卜幽宮,靈谷遷古寺,遷複閱歲古,瓦獸荊榛墜,後人惜湮滅,稍稍事檀施,豈能復舊觀,百什存一二。道林與開善,誰更辨名字,一切有為法,金剛六如蔽,小憩便言旋,行雲無繋意。」

另外,乾隆南巡遊靈谷寺時曾表示他對明太祖為建陵寢拆遷靈谷古寺的不滿。今天看來,拆遷靈谷寺確實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存傳衍有其不利的一面。

六拜謁「明朝太祖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乾隆當上皇帝後,在很多事情上都效仿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他六下江南,更是一次不落地前往明孝陵,非常隆重而且充滿謙卑地行三拜九叩之禮,還留下五首謁陵詩(二次南巡未題)和兩塊御碑。其中第三次南巡時所作《謁明太祖陵》:「嬗謝都關天運乘,攘除非自本朝興。代為翦逆當方革,豈是因危致允升。常禁里民闌采木,還教衛戶謹巡陵,省方近撫前王跡,殷鑑惟懷惕倍增。」

六檢閱「江寧八旗兵」

明朝初年至清朝,在江寧府城內、外「置大小教場,分教四十八衛卒」。這兩處教場,供駐軍教習及閱兵練武之用,分別稱之為「小教場」與「大教場」(民國時期改造成大教場機場)。後人逐漸將「大教場」誤稱為「大校場」。

乾隆下江南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閱兵,意在通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頹敗的風氣,並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他六次到江寧,次次都要在大教場或小教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檢閱駐防江寧府城的八旗滿漢軍和綠營兵。閱兵現場,乾隆頭戴金盔、身穿鎧甲,英姿勃發,體現了這位極盛時期皇帝的精神氣質。每次閱兵,他都賦詩一首,其中第三次南巡時所作《閱武》:「白下扼沖都,將軍分節符,百年久休養,一日此陳鋪。技奏桓如虎,恩頒藻躍鳬,謾雲循故事,嬉武戒殷吾。」

乾隆不僅全部六次檢閱駐江寧部隊,而且還次次吟詩,先後有《閱兵》《閱武》《閱江寧旗兵》《閱江寧旗兵疊庚子詩韻》等6首詩篇。

乾隆六臨江寧,還先後到過明故宮、夫子廟、朝天宮、雨花台、雞鳴山、清涼山、玄武湖、幕府山、牛首山、台城、瞻園、石頭城等多處盛景,並先後賦詩《秦淮歌》《秦淮曲三首》《青溪曲三首》《金陵十八景》《金陵詠古》《江寧行宮八詠》等。(徐建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