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農民種菜調查:這些合作社為什麼能種出「獨家菜」?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7-02T14:14:32+00:00

隨著「夏淡」來臨,有沒有辦法既能讓市民便捷地吃上平價、安心的蔬菜,又能保障農民收入?倪林娟說,從多個品種的甜蘆粟變成一個品種,看起來是做減法,實際收入卻是做加法,「訂單農業要求農民種的都是優質品種,甜蘆粟能從6月底7月初賣到10月,供應期超過120天,訂單農業採購價也能比自己吆喝高一些。

「這兩天線上蔬菜的需求量又增加了,感覺出現了疫情發生後的第二個銷售高峰。」近日,上海市郊部分蔬菜種植戶不約而同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上海蔬菜供應的新變化讓他們又喜又憂——

喜的是線上新經濟發展讓蔬菜「爛在田頭乏人問津」的現象大為減少;憂的是部分農民種的菜仍舊找不到好買家,售價也不高。

隨著「夏淡」來臨,有沒有辦法既能讓市民便捷地吃上平價、安心的蔬菜,又能保障農民收入?記者走訪市郊多家蔬菜生產供應大戶,試圖尋找答案。

「有競爭力」的菜是什麼?

不少合作社都提到,要保障種菜人利益,得具備有競爭力的產品,讓農民擁有議價權。

上海太來果蔬專業合作社既是多家企事業單位的農產品供應商,又對接了知名生鮮電商。合作社在青浦區和嘉定區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到705畝,日供蔬果13.7噸;同時組織其餘合作社和農戶供應市場,日供蔬果18.5噸左右。自疫情發生以來,合作社的銷售情況總體穩定,並且在線上平台帶動下,還有所增長。

讓記者有些意外的是,規模不小的太來合作社,只種了三種菜:大葉蓬蒿、廣東菜心、青米莧。

「做農業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換方向』的意識,做精才能做強。」合作社負責人王印解釋說。他在2017年之前,主要從事農產品流通生意,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卻發現賣菜還得和種菜結合在一起,「消費趨勢是市場需要品質可靠的蔬菜。如果只賣菜不種菜,那是『無根之木』,難以掌控農產品的品質。」所以,他組建了合作社和生產基地。

但種菜不是隨便選品種,而要有所取捨。王印以大葉蓬蒿為例解釋,「上海很多綠葉菜來自外省市,包括比鄰的長三角地區,但大葉蓬蒿不容易保存,常溫下2小時就會蔫掉。如果在上海市郊種植,全程冷鏈配送,能實現5小時從基地到超市,非常新鮮,不怕沒有議價權。」

在太來合作社的包裝車間,新鮮採摘的大葉蓬蒿經過稱重、簡單包裝後,迅速裝入冷鏈車,送往市區商超賣場。正如王印所料,由於市場上鮮見新鮮的大葉蓬蒿,合作社的產品頗受商超和線上平台青睞,合作社甚至成為部分平台大葉蓬蒿的唯一供應商。

太來合作社的大葉蓬蒿很受市場歡迎

上海庭嬈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喬占也走了一條「人無我有」的種菜之路。在業內,他有個外號叫「馬蘭頭大王」——通常,馬蘭頭一年只能上市一茬,可在他家位於浦東新區書院鎮餘姚村的基地,馬蘭頭一年能上市四五茬,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

其中的奧秘在於喬占改良了馬蘭頭的品種,又通過科學種植,提高產量。喬占的父親是種瓜好手,可喬占務農後,覺得上海市場西甜瓜種植者不少,競爭比較激烈,就想到改種市場歡迎卻供應量有限的馬蘭頭。

喬占在地里查看馬蘭頭的長勢

他跟著市農廣校等農業培訓機構去外地考察,別人都在看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他卻到處找「野草」,即各地的野生馬蘭頭。只要仔細看,能發現馬蘭頭有很多品種,開不同顏色的花,黃的、白的、紫的,等等。品種不同,特性也不同。上海本地馬蘭頭品種根莖細、葉片小、病害多;但喬占從外省市引種後,現在產的馬蘭頭根莖結實,葉片大還抗病害,輔之以大棚調節溫濕度,上市周期縮短、頻次提高。

馬蘭頭種出名氣後,喬占還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如今,當地馬蘭頭種植面積達到1200畝,年產馬蘭頭4000多噸,占據長三角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市場需要的菜是什麼?

上海享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在崇明區小有名氣,從疫情發生後就訂單不斷,最近日供市區約30噸崇明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倪林娟是個有故事的「新農民」,在種菜這件事上走過彎路。她也覺得,只有種「市場需要的菜」,才不愁賣不掉。

倪林娟是崇明區三星鎮人,小時候隨支內父母在蘭州生活,7歲第一次踏上崇明島,「蘭州綠葉菜很少,回到家鄉看到青菜,覺得太稀奇了,菜葉好吃,菜花還能做裝飾。那個時候,心裡就有了種菜情結。」2001年從東華大學畢業後,她創業開了一家廣告設計公司,2010年為照顧家人,回島務農,「家人有土地情結,我又對綠葉菜情有獨鍾,回鄉種菜很自然。」

一開始,倪林娟選擇種青菜,不打農藥、不用化肥,覺得生態種植肯定有市場。不料,種出來的青菜賣不掉,因為她選取的品種叫「晚青」,一棵2公斤重,家庭消費很少買。看到長出來的菜沒人買,倪林娟把菜送給當地的敬老院,送了幾次,敬老院也不收了,「菜太大了,處理起來麻煩。」

這個波折讓她意識到,種菜不能只打「情懷牌」和「生態牌」,得種市場喜歡的菜。她還留意到,當地很多農民種「聳肩蘿蔔」,一個5公斤以上,可市場上賣得好的蘿蔔在1公斤左右,「菜是好菜、蘿蔔也是好蘿蔔,可市場不需要,農民就會白干。」

倪林娟已經是當地農業生產帶頭人,帶領很多合作社和農戶為市區供應高品質的崇明菜

於是,這個曾從事廣告業的大學畢業生覺得,農民種菜和廣告投放有相似之處,要「按需供應」,找准市場痛點。她選擇了常見的黃瓜做探索:市場上的水果黃瓜和荷蘭黃瓜都賣得不錯,可各有其短,「水果黃瓜水分太多,荷蘭黃瓜刺太多。我們就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嫁接育種,培養自己的黃瓜品種,含水量低了,刺少了,取名『枝青』。這是『知青』的諧音,紀念我父母的青春歲月。」

「枝青」上市後,消費者反饋非常好。「看,不是有情懷就能種好菜,還得種有市場需求的菜。」倪林娟分享經驗說。

優質才能優價

優質優價是農民對農產品的期待。不過,優價的前提是優質。買菜的「阿姨媽媽」都知道,同樣品種的菜,品相差很多,價格也差很多。以頗受上海市民歡迎的青菜為例,這些天便宜的售價每500克不到2元,可質量高的能超過5元。

獲評2016年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的王波是上海王波果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很早就申請了「王波果園」商標,申報青菜及其他種植蔬菜產品綠色認證。

在合作社樸素的辦公區,最顯眼的是一幅海報:客戶就是咱爸媽,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記者問起這條橫幅,王波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文化程度不高,寫得通俗了點,但對農產品質量的追求和對客戶負責任的態度都在這句話裡面了,只有品質好,才是硬道理,才能贏得客戶。」

王波果園合作社的辦公區的橫幅寫得通俗易懂

王波是土生土長的崇明人,卻是地地道道的「海歸」農民——他曾赴日本在一家農場打工。在日本農場,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要做精品農業,把每一棵菜都種好。

他仍清晰地記得,日常勞動中總能看見日本老闆的身影,向學習者示範種好每一棵菜的過程,包括挽起褲管踩到泥地里教他們。因為老闆的認真,當地百姓非常尊重他;也因為老闆的認真,當地百姓非常信任他的產品。

經過6年的辛勤勞作和學習鑽研,王波在日本收穫了農場經營、農產品種植的第一桶金。2004年回國時,老闆開給他的年薪有20萬元人民幣,當時算是高價,可他想的並不是簡單裝滿自己的腰包,而想把在日本學到的種植經驗帶回家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回國16年後的今天,王波的願望初步實現了。他將家裡原先的5畝地發展成為擁有760畝土地、100多名員工的重點示範合作社,擁有市級示範社、區級示範社、規模化基地等眾多榮譽稱號。合作社也是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的供應商,部分平台還單列出「崇明菜」——同樣的品種,能比外省市供應的貴一些。

正宗的崇明生態蔬菜有溢價優勢,部分線上平台還特意註明「崇明」二字

如今,王波成了員工嘴裡的「老闆」,他也和那位日本老闆一樣,認真對待每個種植環節。記者見到他時,他身穿工作服、腳穿雨靴,一身下地的裝扮;採訪一結束,他立刻開著拖拉機趕往田裡。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他大聲向記者解釋:「只有時刻在田頭,才能知道菜種得好不好……」

種的品種少了,為什麼收入反而多了?

採訪中,部分合作社負責人就如何種出優質菜時,還不約而同提高兩個詞:「做減法」和「少而精」。

在上海市郊,較常見的是農民自己種菜、自己賣菜。為了吸引更多的採購商,農民大多選擇增加種植品種。可王印覺得,不同種類的菜種植方式不同,管理成本很高,對種植技術的要求也很高,最後出產的品相未必最佳,所以農民收入難以提高。

太來合作社只種三種菜,送出去的菜卻有很多種,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周邊合作社和農戶。「我們給這些合作社和農戶宣傳了『種精品』的理念,還為他們算了一筆帳——通常,一對夫妻種五六個品種蔬菜,最多照顧三四畝地;種單一品種,一對夫妻可以照顧10畝地,而且種的是精品。單個基地單個品種形成了規模,就能對接超市賣場、電商等大客戶,從而提高議價權,實現增產增收。」王印說,這筆帳算得過來,所以合作社周邊不少農戶跟著他們干。

倪林娟也提出要減少品種、強調品質,「傳統農戶種植的蔬果種類太分散,品控比較難,議價權弱。」眼下,享農合作社對接了20多家農業合作社及600多戶種植散戶,根據相關合作社和農戶原先的種植基礎,採取「一村一品」的方式,減少品種、統一標準、強化優勢。

向化鎮花園村種了不少甜蘆粟。以前,甜蘆粟成熟後,農民等著採購商上門。有些農民還在遊客較多的景點和碼頭擺攤吆喝,就怕滯銷。「這些甜蘆粟品種不同、規格不同,沒法進入規模化的銷售渠道,農民自己練攤,很是辛苦,賺錢卻不多。我們就引導他們接受訂單農業的理念,統一品種,按標準種植。」倪林娟說,從多個品種的甜蘆粟變成一個品種,看起來是做減法,實際收入卻是做加法,「訂單農業要求農民種的都是優質品種,甜蘆粟能從6月底7月初賣到10月,供應期超過120天,訂單農業採購價也能比自己吆喝高一些。」

從去年開始,花園村95%的甜蘆粟由享農幫著,進入了市區超市賣場和生鮮電商。有了口碑後,客戶主動上門。這幾天,生鮮電商已經來問甜蘆粟什麼時候能上市。通過與線上平台對接,農民不用再愁甜蘆粟賣不掉,市區消費者也能便捷地品嘗這一崇明特產的美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