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總是在拒絕別人以後產生內疚感,說明你已經被操縱了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7-02T17:07:08+00:00

有的人是不知道如何說不,但是有的人,內心其實是想要拒絕對方的,但是最後還是莫名其妙答應了他人,自己的拒絕意識還沒被完全喚醒,就又沉睡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一個行為——學會拒絕他人。

尤其是在一些被動、內向和討好型的人身上,我們總是會看見他們不懂拒絕他人而吃虧。

有的人是不知道如何說不,但是有的人,內心其實是想要拒絕對方的,但是最後還是莫名其妙答應了他人,自己的拒絕意識還沒被完全喚醒,就又沉睡了。

每當面對別人的請求時,這部分想要拒絕的人內心的想法是:我的拒絕會不會讓對方感到受傷?自己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屬於欺負人?

有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正常了,這也代表了這樣的人多數都是心地善良、共情能力超群的那一類人。

但是長期有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患上「拒絕困難症」。

所謂拒絕困難症,也就是指每當面對他人的請求時,內心戲十足,會糾結很多,最後還是說不出「不」。

去年在抖音上爆紅的一個女孩——李雪琴——就是典型的「拒絕困難症」代表。她曾在接受時尚雜誌《GQ》專訪時談到,自己時常感到痛苦,也過得不快樂。

李雪琴說:「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北大畢業、新晉網紅、受廣大年輕人喜愛和追捧,李雪琴這樣一個姑娘,卻總是因為內心過於善良而自我內耗。

談到自己爆紅之後,就收到了很多邀請,微信信息也狂轟亂炸,因為自己無法拒絕,所以忙到情緒崩潰。

後來《GQ》第二次專訪時,被問到為什麼拒絕了別人之後要道歉和補償,李雪琴說:「你都找我了,我拒絕你是對你的傷害。」

你看,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內心裡把拒絕的同義詞當做「傷害」。

所以在他們眼裡,拒絕別人會讓自己產生很深的負罪感。

這樣的負罪感是正確的嗎?是否有必要?

太宰治曾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曼紐爾·J·史密斯,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拒絕後的內疚感,幫人們更坦蕩地做自己。

在這方面,他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總結,說道:只要與人打交道,就一定會存在矛盾。如果你面對人的時候無法強勢地站穩,對方就很有可能總是威脅你,以此來操控你按他們的方式行事。

他們會直接或微妙地說不喜歡你,排斥你,或者用各種方式,來暗示你錯了,你傷害了別人。例如家人的臭臉、巨大的關門聲。

這樣的操縱跟潛意識牽引有些相似,但有些許不同的是,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操縱都是建立在情感上面的,也就是糅合了「道德綁架」「情緒綁架」這樣的意味在裡面。

有些人為了達到目的,甚至會在操縱過程中加以各式各樣的否定、質疑以及製造內疚感。

如果內心建設不夠完善堅定的,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陷入別人畫的圈套里難以自拔。最後自然百依百順,連「拒絕」這樣的想法都不會再有,意識都被完全掌控了。

但是,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是要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許不敢再有意識地拒絕他人,自己已然處於被對方馴服的狀態,可是這並不代表沒有解決辦法。

如果對方總是可以的否定你,想要打擊你的內心,那麼你可以嘗試當一個「復讀機」。

不管對方怎麼說、說什麼,你都只管重複你的想法和決定,直到對方停下開始聽你的訴求,再考慮開展有效溝通。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強化自我邊界感。

例如,面對對方的請求,你實在不願意答應,或者應允之後內心不適,那就直言告訴對方,你其實這段時間有其他計劃或安排,你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

其實說到底,在交往過程中,如果對方預設了你會答應,那麼他就可能會想盡辦法讓你難以拒絕。這種時候,你要做的就是直抒胸臆,直接告訴對方你的想法。

千萬不要有任何心理負擔,又或者是自願被「馴服」的想法。

不經過你的同意就默許答應的行為,才是一種傷害行為。

如果對方用操縱的手段而套路你,那麼你更應該放心大膽的說「不」。因為這樣的人,也並不值得你在意和深交。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