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夜色,總有一款詩歌適合你

洛陽晚報 發佈 2020-07-02T18:19:52+00:00

在夜色中走進龍門的,必是心懷詩意者。那一年,李白34歲,仗劍載酒,快意江湖。盛唐清晨的天幕上,最亮眼的星星還不是他。秋天的早上,他從汝州出發,傍晚到達這裡,夜宿半山腰的香山寺。年輕的詩人仰觀星漢縹緲,俯察萬壑通幽,「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



在夜色中走進龍門的,必是心懷詩意者。

那一年,李白34歲,仗劍載酒,快意江湖。盛唐清晨的天幕上,最亮眼的星星還不是他。秋天的早上,他從汝州出發,傍晚到達這裡,夜宿半山腰的香山寺。年輕的詩人仰觀星漢縹緲,俯察萬壑通幽,「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在他眼裡,功名固然重要,歡宴交遊與詩書互答更令人回味。也許正是這種洒脫,成就了他日後「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絢麗人生。

又一年,杜甫24歲。東都洛陽的科考失意,讓他遭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春天的暮光中,他走進這裡,借宿奉先寺。寺僧見他愁眉緊鎖,有心開解他,便帶著他挑燈夜遊。「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在月光中走近盧舍那大像龕,神秘與莊嚴是成倍的,靜謐和朦朧在日間也不能輕易體會得到。杜甫這個終生潦倒的儒家,在這裡開悟,越發堅持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理想。

任職東都時,晚年的白居易也常常流連於此。傍晚時分,山嵐暮靄,水闊天高,清風徐來,飛鳥回巢。在菩提寺登高而望,「誰知不離簪纓內,長得逍遙自在心」,太平宰相一般的悠閒神態躍然紙上。眺望過遠方後,白居易定是與朋友們長歌宴飲,夜遊龍門,否則也不會留下「曾憶舊遊無,香山明月夜」的詩句了。

只是大唐的夜遊,秉燭火,從密友,穿小道,未免過於冷寂了。


今天,當你從燈火輝煌的洛陽城驅車向南,遠離繁華,即將融入黑夜時,在脈脈伊水畔,還可以望見遠山上的點點燈光。

那是專為夜遊者點亮的龍門。

跨入龍門夜色,便跨入了清涼世界。晚八點,與白日相比,這裡少了遊人喧鬧,多了蟬聲吟唱。水光搖盪中,一公里長的青石路越發寧靜深邃。滿山草木被太陽的餘熱蒸騰,新鮮的香氣氤氳四野,充盈鼻腔。古樂聲隱隱從四周傳來,淡雅悠遠,與此刻的心情恰好合拍。


偶爾有小情侶擦身走過,牽著手,有意壓低聲音,腳步里滿是歡快。

也有帶著孩子的媽媽,輕聲講述著女皇和盧舍那的故事,告訴孩子如何把這些寫進明天的作文。

還有從外地專程前來的發燒友,他說他今年已經來了兩次,之所以選在晚上,就是因為人少、盡興,能仔細看看雕刻細節,能聽馬丁多講解幾句。

馬丁是這裡的金牌講解員。這一公里的景區,兩千三百多個石窟,十萬多尊佛像,三千餘品碑刻,在他這裡如數家珍。更有許多史學和佛學知識,他信手拈來,聽得人暗暗點頭。

半山斗折的華光,是石階步道的路燈。山坡上一個個洞孔,便是十萬神佛棲身之地。那裡向外散射出的暖光,似是慈航普渡,梵音輕唱,讓人心生寧靜。走進其中,北魏三大洞造像愈發清癯神秀。蓮花洞穹頂倒掛的浮雕精美絕倫,飛天起舞,祥雲繚繞,一派佛國氣象。




最壯觀的自然是盧舍那大像龕,立身於他的蓮花座下,思緒似乎也一下子與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接通了。黑夜屏蔽了人聲喧譁和市井擾攘,淡化了時代分界線,卸除了不必要的附加物。仰頭與盧舍那目光相接,你會情不自禁地追問,第一個看到這縷目光的人是誰?他曾經歷經了什麼樣的風霜?他是否會寫下隻字片語,抑或是一首詩、一闕詞?時光荏苒,而盧舍那就靜靜坐在那裡,不悲不喜,不搖不動。是石,是佛,更是照見自己的一面鏡子。它俯視過權傾天下的女皇,俯視過青年失意的詩聖,同樣俯視過無名無姓的芸芸眾生。

這些人中,有多少如你我一般,碌碌奔忙於紅塵之中呢?

詩人終究是少的,能憑藉筆端才華青史留名的,鳳毛麟角而已。然而詩意卻是無處不在的,恰如此刻的夜遊,華燈遮蔽了月色,水光掩映著佛光,沉默千年的石像媸妍並立,遊人的剪影與你悄然擦身而過,即便你不會寫詩,大約也會脫口吟誦幾句吧。

如果你恰好喜歡古詩,不妨與馬丁一起走上伊河中的畫舫。

一千多年前,女皇武則天在香山寺舉辦龍門詩會,宋之問一舉奪魁爭得錦袍,傳為詩壇佳話。而此刻,這裡正在舉辦水上的「龍門詩會」。畫舫中,遊人圍坐,鼓樂悠揚,燈火映照,河風徐來。大家不一定相互認識,但氣氛熱烈。詩會的主持自然還是馬丁,內容無非是問答、投壺、賽詩、爭霸。你也不需要有太大的壓力,輸掉任何一輪,不過是罰飲杜康一杯,讓嗓子體驗一下「洛陽度數」而已。或許你喝下這一杯,就會想起少年時曾經背誦過的佳句呢。

這何嘗不是尋常人的詩意?

兩山遙望,一水中流。只要眼底有詩意,胸中懷遠方,自然會品嘗到「夜遊龍門」的風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