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暗戀的人對我怦然心動?心理學解釋:吊橋實驗

心理學神奇小小 發佈 2020-07-02T19:38:11+00:00

阿瑟·阿倫通過「吊橋實驗」,發現了吊橋效應,該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其心跳速度會因為緊張而不由自主地加快,若此時恰好遇見一個人,他便會將這種心跳加速的感覺,理解為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使自己心動,從而對對方產生情愫。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阿瑟·阿倫通過「吊橋實驗」,發現了吊橋效應,該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其心跳速度會因為緊張而不由自主地加快,若此時恰好遇見一個人,他便會將這種心跳加速的感覺,理解為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使自己心動,從而對對方產生情愫。

阿瑟·阿倫對於情感方面的研究使其在中國名聲大噪,很多國內的節目和書籍封面都引用了他的實驗。甚至有些人直接發出宣言:想要讓你暗戀的人對你怦然心動,就讓她恐懼吧。

為什麼由深度知覺帶來的恐懼會變成對他人的喜歡?恐懼感每次都能轉化為男女之間的喜歡嗎?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討論一下阿瑟·阿倫進行吊橋實驗的理論基礎。

沙赫特和辛格的激活歸因情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緒歸因論認為,情緒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是生理反應的回饋,二是對於反應的自我認知評價

我國古代思想家對基本情緒的種類各有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七情說」,即人的基本情緒分為喜、怒、哀、懼、愛、惡、欲。

結合這兩種觀點以及上述實驗,可以知道人們之所以產生愛的情緒:第一,是因為人們感知到自己心跳加速;第二,人們將自己的心跳加速解釋為心動

因此,認知解釋會起兩次作用:一是在人們感受到內心反應有所變化時;二是人們將這種反應標記為一種特定的情緒。

沙赫特提出,人類大腦對於同一生理反應可能反饋出多種方式,給予不同的標記。

即對於同一種生理反應,例如手腳發抖、心跳加快,我們的大腦可能會進行不同的解釋,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這取決於可能得到的、有關情境的信息。

生理喚醒本來是一種未分化的模式,它不具備任何情緒信息,而正因如此,認知過程才將它標記為一種特定的情緒,我們如何解釋事件,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會如何對該生理反應進行標記。

實驗

不少實驗支持了沙赫特的觀點,沙赫特和辛格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給被試注射腎上腺素或者食鹽水,眾所周知,注射腎上腺素會引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反應。

對於正確告知組,主試如實告訴他們,這種藥會帶給他們心跳加快的感受;對於錯誤告知組,主試騙他們說注射這種藥不會有感覺,但可能會頭痛;

對於無告知組,主試什麼也沒說,僅僅給他們注射了食鹽水(安慰劑效應)。隨後設置了不同的環境,在歡快的環境中,實驗助手邀請被試一起唱歌跳舞;

在憤怒的環境中,主試的助手不斷抱怨自己的處境,對自己的工作表示非常地不滿,用污言穢語進行咒罵。

結果表明:①注射腎上腺素雖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緒喚醒狀態,但僅憑對生理喚醒的知覺並不能引起人的情緒;②環境因素也不能單獨決定人的情緒。

因此,沙赫特和辛格的這個實驗證明了認知對情緒的產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正確告知組來說,他們已經具有說明自己生理反應的信息,於是正確告知組的被試就不會去尋找環境中的線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心跳加快等反應。

對於錯誤告知組的被試來說,因為他們不能解釋自己的生理反應,所以需要從環境中尋找線索,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他們感受到了不同的氣氛,因此,就順理成章地把自己的生理反應歸因於快樂或是憤怒的環境。

而無告知組並沒有獲得任何信息,所以他們完全按自己的興趣做出反應,即自由評價。

所以說,當你暗戀的人感到心跳加速時,他們就會從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自己的生理反應,當他們認為是環境導致自己心跳加速時,比如恐怖的電影內容、刺激的過山車等等,就會產生恐懼的情緒。

而當他們把自己的生理反應歸因於你的存在時,就會體驗到愛的情緒,從而對你怦然心動。因此,你暗戀的人能否對你心動,取決於他怎樣標定他的生理反應。

想要對方做出有利於你的歸因,你就必須控制情境信息,例如一束鮮花,或者一個溫柔的眼神,都可能會使得對方做出「愛情標定」。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戀愛心理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