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百科冷知識:有哪些普遍存在的「用車知識」的錯誤認知

天和auto 發佈 2020-07-02T19:53:41+00:00

在汽車領域存在一些從業人員的認知,與用戶認知完全相反的知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點。冷啟動後原地熱車是錯誤的用車行為,其目的是「化油器」供油系統的汽車使化油器達到理想溫度,實現理想霧化燃油達到穩定怠速與運行。

在汽車領域存在一些從業人員的認知,與用戶認知完全相反的知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點。

  • 冷啟動需要熱車
  • 渦輪增壓發動機費油
  • 車身越輕技術越先進
  • 電動汽車性能弱
  • 電動汽車有輻射

閒言少敘,下文嘗試以最通俗易懂的描述讓新手司機改變認知吧。



原地熱車 ×

冷啟動後原地熱車是錯誤的用車行為,其目的是「化油器」供油系統的汽車使化油器達到理想溫度,實現理想霧化燃油達到穩定怠速與運行。但是化油器在2001年9月就已經全面禁止生產了,利用燃油泵加電磁閥(噴油嘴)以壓力方式霧化噴油的【電噴系統】不受溫度影響,原地熱車沒有任何意義。


關於「潤滑」:發動機機油泵由曲軸轉動提供壓力,曲軸在啟動瞬間即可達到600rpm左右的轉速,冷啟動怠速轉速可達到1100rpm左右。也就是說啟動後的3秒左右,其「高轉高壓」可以在3秒左右形成有效潤滑,今天的汽車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原地熱車,這只是老司機經驗的錯誤應用。



渦輪增壓費油 ×

(扭矩×轉速÷9549)×1.36=馬力。汽車的馬力越大加速越強且極速越高,所以大馬力一定是理想狀態。參考公式,實現大馬力的方式有兩種:大扭矩,高轉速。然而內燃機轉速越高油耗越大,那麼只有大扭矩才能以低轉速實現大馬力,也就是「性能+節油」的理想狀態。但是普通自然吸氣發動機只能通過高轉速提升扭矩,不過渦輪增壓技術卻能不提升油耗提升扭矩,哪種更節油?


知識點:渦輪增壓器的本質是「空氣壓縮機」,空氣被壓縮後可以提升相同體積內空氣的氧含量,氧氣是燃油的催化氣體。相同的燃油在相同的時間內,與更多的氧氣反應則能產生更多熱能,通過活塞連杆曲軸即可轉化為更大的「扭矩」。而廢氣渦輪增壓器的動力來自內燃機正常運行時必然產生的高壓排氣,屬於「廢氣利用」,所以這種技術不僅能提升性能且能夠節油,比NA自吸機器先進的多。



車身越輕技術越先進_半對

汽車輕量化是節油的理想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車輛都能用這種方式節油。因為最基礎的輕量化鋁合金材料的成本也非常高,比如屈服強度僅僅為600Mpa左右(非高強度鋼標準)的鋁合金,其成本也要達到4.5萬左右一噸。汽車的製造成本僅僅為指導價的45%左右,絕大多數中低端汽車是用不起這種材料的。


碳纖維材料的成本更高,最低標準也要十幾萬一噸。所以輕量化對於保有量最夠大的快銷車而言,只是「美好的願望」,這些車輛想要有足夠高的碰撞保護水平則必然偏重,足夠輕的車輛在Ciasi的測試中都被起底了——A柱彎折,B柱斷裂,頂棚掀起的車輛比比皆是,要記住「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重點注意合資汽車。



電動汽車篇

1:電動汽車性能弱,這種偏見多為兩輪電動車用戶對電動汽車的概念。要知道電動機有「恆扭矩」的發力特點,電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輸出到電動機的電磁線圈,以最大倍率放電即可在起步瞬間爆發最大扭矩,這是所有內燃機都做不到的。而且電動機懸浮轉子(無接觸摩擦)的特殊結構決定了可以實現高轉速,1.5萬轉的高轉速電機加上大扭矩,這難道不是性能機的代名詞嗎?優秀的性能車基本都是混合動力,F1方程式賽車也有電機輔助。


2:電動汽車有電磁輻射,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然而其電磁輻射的強度僅僅為國標標準的「≤1‰」,電場強度更是低至國標的「≤0.075‰」,比智慧型手機的還要低幾十到幾百倍。而且真正對人體有傷害的是【電離輻射】,比如「C·T」以及特殊的工業原料,電動汽車並沒有這一問題。而乘坐電動汽車容易暈車,原因只是因為動力過強(加速太猛)、靜音和振動幾乎感受不到,造成習慣了燃油車NVH與動力曲線的用戶的不適應,初期確實會有「大腦紊亂」導致的異常反應。



總結:汽車領域比較常見的錯誤認知還有很多,本篇就不一一列舉了。作為汽車用戶只需要記住一點,大多數「經驗的傳承」都是錯誤的,因為老經驗基本都不在學習了,而在工業4.0時代的技術發展絕對重合摩爾定律,有些知識只要18個月就有可能被顛覆。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