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中國成立時統計出400多個民族,現今只有56個?

史來快克 發佈 2020-07-02T21:02:29+00:00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實現民族平等和自治,在全國持行人口普查和民族統計,統計出來的民族有400多個,這也是沒有想到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實現民族平等和自治,在全國持行人口普查和民族統計,統計出來的民族有400多個,這也是沒有想到的。

原本以為只有5個民族——漢、滿、蒙、回、藏,但隨著調查的深入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少則幾千人、幾萬人的民族,多則1500萬人的壯民族,都是後來調查出來的。像壯族這個少數民族中最大的民族,因壯族的集居地——廣西就住著大半的漢族人,因此估略了還有1千多萬的壯族人。壯民族自身也有很被人們估略的原因,原因是壯族本身已經被漢化了,從文化、語言、衣食等跟漢人已經沒有多大區別。要不是對人口的普查,還真認為壯人就是漢族人。

原本有幾百個的少數民族都被漢族給同化了的,在隨著深入的調查後,從中查出了400個民族。被分出來的很多民族,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是少數民族,都以為自身是漢族,也以漢族自稱。

因為被漢化的民族,生活習慣跟漢人也沒多大差別,很多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生活習慣都相差不多,隨著時間的久遠也忘掉了本身是怎麼民族,只以為自身是漢族,這也是五族共和時只有五個民族的原因。連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也被漢化到被人遺忘在角落裡。

壯族在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時,也不曾想到還會有人口這麼多的少數民族和幾百個的少數民族,原因還有別它——因那時中國公民是沒有份證的,身份證據了解到的是從1836年才開始有。但就算是有了身份證也不是人人都能辦的,就單單辦身份用的一張照片就得花掉普通人一年的收入,所以普通民眾是辦不起的,能有身份證的人也不多,能有身份證的也不是普通人。

身份證是到日本侵華時要求辦良民證,身份證才有所普及,這也算是身份證的種吧!是不得不辦,畢竟沒有隨時都會被小日本抓起來。但也只是在日軍所涉及之地,是日軍用來識別是不是跟日本人作對的人,也是一種通行證,通過日本關卡時有證才能放行的證件。是日軍為了防止抗日軍隊人員通過關卡傳送信息等物資而發的證件,證明你不是抗日人員而是良民的證件,稱良民證。而良民證只有在日本人那裡才有用,在共產黨和國民黨那裡是沒用的,沒人看的。因而在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時只知道五族,而不知道還有這麼多的少數民族。

到新中國成立時,在隨著人口深入的調查,才調查出400多個民族,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作,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才最終完成。從新中國成立初及第一次人口普查,經歷了繁複又龐雜的調查,基本確定了400多個民族,在這眾多的民族中,有很多的少數民族由於歷史上受歧視和壓迫,而不得以隱瞞惑改變了自己的民族。

到新中國的成立時很多民族還不知道自己是少數民族,而在這幾次的普查後細分出了很多民族,在得到本族人自願的情況下從新確定了自身的民族。為了能讓少數民族更融合到漢族這大家庭來,以及政策給少數民族的實惠,因此花了很大的精力,就是要讓從清朝時期,民族不平等的關係中改變過來。

要讓人民更清楚知道和體驗到新中國已不是清朝時期那種三六九五等的民族關係,已不再是受壓迫受支視的關係,而是各民族平等的關係,讓人民更深刻的知道各民族如一家的關係。正如歌詞裡面寫的:五十六星坐,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建我們的國家,愛我中華,向前奔馳的步伐…

在清朝時期,朝廷為了彰顯自身,把各名民族分為三六九五等,把自己的滿族人升為第一等民族,來彰顯族人的優越感,把這優越感建立在了各各民族之上,以至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時,人民都麻木不仁。八國聯軍攻破清軍的遠洋艦隊時,人們在岸上就像看戲一樣的發出陣陣的唏噓聲。甚至到八國聯軍攻到北京城時,還有大批的清民為聯軍帶路,甚至搬梯子助聯軍攻城。攻破北京城時,八國聯軍到處燒殺搶掠,火燒園明園,此時的清民也不能獨善其身,被殺紅眼的聯軍到處姦殺辱掠,真是及極可悲。

到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為了承求國家於危亡,提出了五族共和,大大的提高了全國人民的坑日力量,可惜還是出現了幾百萬的漢奸,這多當時的抗戰軍隊還要多,這很是觸目驚心。這是由於受清朝的愚民政策與民族不平等政策遺留下來的病根,使民不知有國,不知國有何用,一到日侵華,民國人民優如一盤散沙,於是有了東亞病夫一詞。於是為了使全國人民更加團結,落實了全國各民族平等的政策,也是為了落實對少民族的實惠政策,才有後面的人口大晉查。

而晉查出來的這麼多民族,大多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分支,他們生活習慣習性都和原本民族沒怎麼差別,連說的話也都和原本民族是一樣的。因此在調查中把這此原本是同一個民族的少民族歸劃到原來的民族中去,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56個民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