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究竟是成吉思汗的什麼人?

老王聊歷史 發佈 2020-07-02T21:34:15+00:00

有朋友經常會問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什麼人,答案很簡單,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但可笑的是,諸如金庸、高曉松、柏楊、姜戎這些人一提到蒙古人就說他們熱情好客、直率團結,什麼狼圖騰、尚武善戰,一提到我華夏就成了內鬥成風、懦弱成性,既不尚武又不善戰,簡直一派胡言。

有朋友經常會問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什麼人,答案很簡單,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創者,被蒙古人尊為「薛禪汗」,同時他又是蒙古的第五任可汗。他是拖雷的第四子,而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幼子(也是第四子)。

按道理說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關係很直接,也很清楚,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搞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這是因為在他們祖孫三代之間,居然有六位皇帝三位監國,如此混亂複雜的即位關係才使得原本非常清晰的祖孫關係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鐵木真之前的蒙古尚處於遊牧部族狀態,各個部族之間長期互相廝殺征戰,也正因為如此,蒙古諸部落雖然是馬背上的民族,號稱「騎射無雙」但卻一直淪為草原其他民族欺壓、凌辱和掠奪的對象。女真完顏部建立的「金」甚至對其實行野蠻血腥的「減丁」政策,而且還每三年一次。意思就是每過三年就對蒙古各部落的成年男子進行滅絕性屠殺,以防止蒙古部落的壯大。

最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終於完成了蒙古部落的統一,暫時將蒙古諸部落聯合在一起。完成統一之後的成吉思汗就開始向周邊的金國、西域、中亞、西夏等地區發起征伐,並最終死在討伐西夏的過程中。鐵木真死後,指定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同時又按照蒙古「幼子留灶」的傳統,把他的財產和軍隊留給了幼子拖雷。就這樣官方且正式的在蒙古內部搞起了兩座山頭。

窩闊台雖然被指定為大汗,但未經蒙古的忽里台大會確認,合法性不夠,而拖雷實際上掌握了蒙古實際上的軍事控制權,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監國,這二人之間怎麼會和平共處?因此就有傳言說窩闊台因為嫉妒拖雷的軍事才能在拖雷帶兵擊敗金軍主力,班師回朝的途中毒死了他。

拖雷死後就是窩闊台全面接管蒙古,他順利的通過了忽里台大會的選舉,成為了蒙古的大汗。他聯宋滅金,派自己的侄子拔都西征,一直打到了歐洲,算得上一位有作為的部落領袖。到了公元1241年,他因飲酒過量而死。


窩闊台因為突然橫死,也就沒有指定繼承人,他的六皇后脫列哥那就想立自己的兒子,也是窩闊台的長子貴由為可汗。但此時的貴由跟著拔都西征,無法及時返回。在關於確立繼承人的事情上,脫列哥那和以耶律楚材為代表的官員、以拔都為代表的部族首領起了衝突,雖然反對者未能阻止貴由繼承汗位,但是他們以各種理由,設法拖延了最終決議的做出約四年半左右的時間。在這種人為地延長了的整個空位期間,有才能而且堅定的乃馬真後(即脫列哥那)繼續用她已故丈夫的名義管理國家事務,成了實際上的蒙古監國,這件事史稱「乃馬真攝政」。

脫列哥那的一系列行為(連被廣大歷史愛好者熟知的耶律楚材也被她害死),導致蒙古帝國法度不一,宗王們各自為政,使蒙古帝國差點分崩離析。

貴由上位後,當然有仇報仇、有怨報怨,首當其衝的就是金帳汗國的拔都,他以西巡為名,帶兵討伐拔都,但走到一半就病死了。按照蒙古人的習俗,一個家庭的男性家長死後,在他的長子成年之前,由他的寡婦代管他的遺產,並享有他的權力。這樣貴由的皇后海迷失就走上了蒙古權力的中心。海迷失在拔都等諸王擁立下垂簾聽政,稱制三年。在她統治期間,諸王爭權,私自頒發令旨,簽發文書,子與母抗,一國三主。而且連遭天災,國內一片混亂。到了1251年7月蒙哥被推舉為大汗。海迷失因暗中從事反對蒙哥的活動,被投入河中溺死。


接下來就是蒙哥,他是拖雷的嫡長子,忽必烈的哥哥。公元1251年,蒙哥憑藉戰功和拔都、忽必烈等人的支持,登上蒙古帝國大汗之位。到了1259年,蒙哥在入侵南宋釣魚城時被英勇的南宋軍民打死。可惜屁股一向坐得很「正」的著名小說家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里說蒙哥是被楊過打死的。

蒙哥的突然死亡就又給蒙古的分裂造成了良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這兩位同胞親兄弟為了爭奪汗位,不但各自糾結了一幫人分別召開了忽里台大會都成了蒙古大汗,而且還大打出手。雖然最終以忽必烈的的勝利為終結,但蒙古也從此四分五裂,共分為元朝與四大汗國。與此同時,蒙古人進攻歐洲的步伐也戛然而止,因為華夏人不屈的抵抗,歐洲躲過了韃靼血腥的屠殺和無盡的破壞。


以上就是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全部關係,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整個蒙古部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內亂史,包括後邊的元朝。對於蒙古兄弟是否團結,鑒於政治正確我不便評論,史書鑿鑿大家可自行判斷。但可笑的是,諸如金庸、高曉松、柏楊、姜戎這些人一提到蒙古人就說他們熱情好客、直率團結,什麼狼圖騰、尚武善戰,一提到我華夏就成了內鬥成風、懦弱成性,既不尚武又不善戰,簡直一派胡言。

尤其是金庸先生,他是武俠小說的宗師,篡改歷史的大家。他用一部射鵰英雄傳來吹捧蒙古和成吉思汗,用一部鹿鼎記來吹捧滿清和康熙,同時又用日月神教來影射偉大的教員同志。他祖上因首告「明史案」,用江南文人的鮮血作為投名狀,獲取滿清貴族的青睞,然後就「世受皇恩」。最高峰時江浙海寧查家曾經「一門七進士,父子兩翰林」,即便到了金庸先生的爺爺時,仍是滿清的知縣。

偉大的教員同志曾說過:「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金庸先生這樣的家室傳統,他怎麼會不對滿清感恩戴德,盡力洗白?因此在他的筆下,諸如趙良棟、張勇、王進寶、孫思克、吳六奇、施琅等這些漢奸都被他塑造成忠義無雙的人物,而明朝卻被他黑得不遺餘力,竭盡所能。

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