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心意六合拳述真

武術人 發佈 2020-07-02T22:20:06+00:00

說起內家拳,自產生以來,經千年變化,百年風移,武術歷經改革與創新,直至明末清初,由於「心意六合拳」的問世,在武術史中,才首開了內家拳學新格局。

說起內家拳,自產生以來,經千年變化,百年風移,武術歷經改革與創新,直至明末清初,由於「心意六合拳」的問世,在武術史中,才首開了內家拳學新格局。

  所謂內家拳者,實則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來統領和調配拳法運動全過程;外部的拳法動作,必須明三節,寓五行,暗合陰陽(鷹熊二勢)。做到「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而形成的上下一致,左右相隨,渾身齊動,完全在於心意的統領。

  內家拳的產生,是我國武術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及人們對武學內涵需求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是長期社會實踐所賦予武術走上以理論為指導的歷史新時期。從而推動了我國武術向更高更深層次又邁出一大步。

  內家拳的習者「語能合道,手能應心」。以涵概禽獸之長的十大真形為拳法內容,不僅區分了修真、養性、煉丹與武道之別,又將其冶入一爐,形成風格獨特的內家拳體系。

  內家拳經典心意六合拳譜,「意境純精,語亦明暢」,為我國武術文明進步史增添了輝煌一頁。其主要內容有:精氣神生化論,四拳勢論,心意六合拳十六處練法要義,十法摘要,十大靈法,五行合一處法,身成六勢,去勢虛實之要訣,四拳五勁論,六合根基論,並收錄了內功四經約二十篇古代名著。集中地運用了我國古代醫學、陰陽五行學、老子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匯其理於一本,通其形於萬殊」,闡明人類世界是道從虛無生一氣,一氣接通生陰陽,陰陽相合生三才,三才配位生萬物而演化來的。說明萬物和人均是得陰陽之真氣而化生,拳術其可少哉!故心意六合拳之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也是憑「氣與力合」接通內外、化生「外三合」之拳法動作。而外三合的「肩與胯合」(根節合)、「肘與膝合」(中節合)、「手與足合」(梢節合),也是應三才配位才得以生化各種拳勢,拳勢寓入陰陽兩儀,才得以變化。所以,「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天人同屬一理,內家拳也同屬一理也。

  心意拳以陰陽兩儀為拳法之理,寓乎「鷹熊二勢」之中,得出八項盤練丹田功法(捧丹田、蹲丹田、折丹田、揉丹田、甩丹田、抖丹田、搓丹田、射丹田),分別融入十大真形動作之中。每練,以其蹲折捧甩揉抖搓之勢,為接通陰陽一氣之法,使腎陰所藏之清精得以化氣的不二法門。

  心意六合拳依照丹田功法,平日裡盤捶鍊意,不只為鍊形,還是煉精化氣、鍊氣通神的過程。「惟剛正之氣養之有素,禦敵時,依本心本意直撲上去,隨高打高,隨低打低,隨起為橫,落為順」。一動則可取勝對手。充分表現出內家拳一練兩用之特徵。為說明這一特徵,故而譜論又曰:養靈根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動心者,敵將也。譜中將養與靜、固與動加以區分,也即將平日盤練與戰時運用兩者之間既予以區分,又緊密的聯繫到「拳」字上,僅此一點,就與世間所謂氣功和修道,大相逕庭矣。

  何謂「養靈根靜心者,修道也」?

  僅按譜中所說的,平素盤捶鍊意,要頭頂天,腳抓地,先定心,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靜,清靜胸無雜念,無雜念則氣行,氣行則絕相,絕相則覺明,神氣相通,萬象歸根,合成一氣,氣隨拳勢通九竅,達三節,由上中下三節運作而發力,則為內家拳平素之「修道」也。

  何謂「固靈根動心者,敵將也」?

  禦敵時,警察敵情,會意在心,「會意之心能合氣歸一」,故此乃固靈根之法也。然後因其遠近,視其老嫩,因其高低,視其寬窄,混元一氣,上下相連,心動身即動,內外齊動,是為動心之要訣耳。故「眼要時常觀察,耳要時常報應,心要時常警覺」。

  僅就搓丹田、射丹田二法,說明內家拳之真。

  搓丹田:用一木凳以半臀部坐下,將小腿抬至另一腿膝部外側夾住(此式,如站立練習時,即為雞步),將抬起腿的另一側肩膀儘量向前,使鼻尖、肩尖、足尖三尖相照,將置前的小臂置於上膝部外側伸直,使肘部與上膝靠住,手心向外(如此,自然形成外三合),然後再將另一隻手以手心向里,沿靠近膝部的小臂內側,使兩手來回上下搓動。但凡手搓向下時,均須使梢節(手)去,中節(肘)追,根節(肩)隨,做到三節相貫。如此雙手均沿小臂內側來回搓動,即體現出「裁肩意」和「點頭意」。正因為搓丹田含有如上兩種用意,習之日久,不僅可使丹田之氣能隨落頭、落肩、落手的上三節來回上下搓動隨意收放。同時也為前六勢(頭拳熊勢、頭拳鷹勢、肩拳熊勢、肩舉鷹勢、手拳熊勢、手拳鷹勢)之「筋硬」打下基礎。

  由於中指至小臂內側向上有「心包經」等經絡分布,故而搓丹田一法,門內也稱其為「手摩內五行」。「手摩內五行」如其以站立或走動的形式練習,稱為「搓把」,以坐著練的形式稱之為搓中節。搓把還可在許多練勢中運用,除具有搓按經絡作用外,在技法上,有出手如鋼銼,回手如勾杆之技。在功力方面,可因摩擦而發出整勁。

  射丹田:顧名思義,即發射丹田蓄氣之意也。譜中曰:「氣發而為聲」。故而發射丹田之氣,即為「身成六勢」中之雷聲也。蓋因雷聲有序,氣發于丹田,鼓盪於肺,震之於喉,出自於口,驚於敵心,故雷聲可作禦敵用。

  雷聲分「啊」、「呵」、「噫」三聲。先賢雲,「啊」為虛,「噫」為實,「呵」則為令也,對應三丹之所。「啊」聲源於上丹為神氣,蓋神能還虛(虛無生一氣),故為虛,有摧人壯威之效。「噫」聲源於下丹,蓋下丹為煉精化氣之所,為精氣。「氣者,體之充也,心動而氣隨之,意動而體自赴之」。擊敵時,「手隨聲起,聲隨手落」,氣布遍身皮肉之內,身堅如石,可摧人拔根離位為實,故實者,打也。「呵」聲源於中丹,元氣勝,蓋當胸發,手配以「呵」聲,可使對手於瞬間精神恍惚,神志不清,使我有機可乘。

  上述丹田八項功法並無軒輊。不僅有單項練法,更多的是,將其融入十大真形各練勢中進行反覆盤練。不僅如此,折丹田可以睡著練,搓丹田可以坐著練,所以行走、坐、臥、立皆可盤練。由此可明顯看出,心意六合拳對內氣的培煉,貫穿在人的生活之內和整個拳術活動始終,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絕無僅有的。為闡明內家拳這一功法竅奧,譜論曰: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如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精神匯真氣,方為吾道成。現將十大真形動作分別融入丹田功法,舉例如下:

  如「夜馬闖槽」、「勒馬回頭」、「鷂子鑽天」、「鷹翻勢」等動作,皆寓捧丹田功法;「一頭搠碑」、「懶龍臥睡」、「擰轉三節」、「鷹展翅」、「野馬伏道」等動作,皆寓折丹田功法;「身落挑領」、「鷂子入地」、「青龍伏身」、「虎坐坡」、「鷹蹬枝」、「虎出洞」,皆寓蹲丹田之功法;「熊看洞」、「鷂子抓肩」、「龍擺角」、「雞步撩陰」、「雞追食」等皆寓揉丹田之功法;「龍形裹橫」、「烏龍擺尾」、「鷂子展翅」、「熊形大劈」、「龍形大劈」、「猴形大劈」等,皆寓甩丹田之動法;「蛇抖身」、「雞抖翎」、「馬抖韁」、「虎抖毛」、「黑熊翻背」、「虎步踐竄」等。皆寓抖丹田之功法:「龍形日月雲臂把」、「虎坐坡」、「虎擺尾」、「蛇擺尾」、「搖順把過裁肩」等動作,由於均含搓把,所以它們皆寓搓丹田功法。雷聲,是此門拳術每當盤練暫停時,傳統的方法是用以「鷹捉虎撲」作決斷(裹決之意)的同時發「噫」聲,以示盤練結束。其意是將盤練中丹田之蓄氣,釋放出來,以利吐故納新,故而稱為射丹田。自己或他人僅通過所發雷聲宏亮度,即可判斷出丹田充實的效果。因此,雷聲(發聲)越宏亮,也即表明丹田之氣越充盈(習者可根據雷聲,時常檢驗自己丹田充實程度)。由於宏亮的雷聲可震驚敵手,所以,搏鬥中雷聲還是一個無形的殺手。為深刻闡明雷聲在搏鬥中的作用,譜中曰:「奇八千古仗先聲,聲里威風退萬兵,就是痴情深不怕,迅雷一震亦應驚」。譜中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千古以來兵家打仗都注重聲威。聲威勝,可使敵因精神受挫而敗北。

  如上八項丹田功法,融入十大真形拳法之中,不僅能有效地完成丹田之氣的培練,而且還能於十大真形的用意並行不悖。由於其中用法之多,恆河沙數,受篇幅限制不作贅述,現僅就用下丹田部位(小腹部)擊人的「狸貓上樹」(門內又稱上中節,屬虎形)動作,簡要介紹其用法,以示內家拳打法之特點。

  經過對丹田功法數年盤練,一般都可使丹田充實,小腹部位突起且堅硬如石,作為內家拳擊敵主要部位之一,長期秘而不宣。此法效仿了狸貓上樹時腹部貼干之勢,寓入「虎撲」用意之中,以小腹撞擊對手,可摧人拔根離位。當年買壯圖因顯露此功,才令袁鳳儀、尚學禮二人大為折服,隨一同拜買為師的。由此,心意門的中節(丹田)功才為人知。

  如上八項丹田功法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搓丹田和揉丹田二法,它不僅可助長內氣,還利內壯臟腑,因為小臂及手掌陰面,分布了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心經;腹部周圍分布了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經絡,而這些經絡,對人體的健康有著莫大的影響,此二項功法分別用手掌對之進行搓按與揉摩等機械刺激,直接作用到經絡系統,不但使氣血運行得到改善,同時又可「通過經絡聯繫,調整各臟腑器官」,起到極好的保健作用。

  譜論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內對人之五臟,外應人之五官」。內外五行皆屬人之重要器官。人之五臟僅有肋骨防護,不負重創。而外應之五官直接暴露在外,無從防護,故譜論又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天地交合雲遮日月,武藝相戰閉住五行,真確論也,也最宜知之者。為了防止搏鬥中這兩處部位遭受重創,心意六合拳在以身成六勢為代表身法的六藝中,專門設置了「熊膀」、「虎抱頭」二藝,以此作為加強對面部、胸腹等要害部位的防護。不僅如此,還提出「手不離腮、肘不離肋,出手入手緊相連」的動作規範和技術要求,貫穿在每把捶的動作中,用做對內外五行的「把守」或「遮攔」。說明心意六合拳,遠在三百多年前,就已根據五行學說,對人體內處重要器官,即有了明確認識,並在拳藝中設立了嚴密防護措施。

  拳譜曰:心動而內動,氣自丹田生,如虎之狠,如龍之驚,氣發而為聲,聲隨手起,手隨聲落,一枝動而百枝搖,四梢無不齊,內勁無不出也。微言大義,深刻闡明了人身之動包含內動(內五行之動)、外動(外五行也即手膊膝足腿之動)和氣動。而這三者之動,皆由心意所生,內外一致,互為作用。

  上述內容,是內家拳於三百多年前對五行學說及五行屬性,經過科學運用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它不僅探明了人體的內動、外動和氣動的起因,還弄清了它們各自於動態中的自然現象。在認清三者之間所存在的互補(相生)關係的同時,當然亦不難認清它們相互制約(相剋)的一面,這就為後人對武術運動科學進行深入探討,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由上述內容可明白的看出,心意六合拳將「內」、「家」、「拳」三字的內涵,不為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踐習中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所以,每當練習時,似乎都在講述著「內家拳」三字的內涵。因此,不愧為拳學理論精闢,陰陽暗合再現,五行屬性永注,拳法風格獨特,功法科學合理,技藝高超全面的內家拳學。它不僅開創出我國傳統武術新格局,又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歷時三百多年,經過十餘代人的長期習踐,充分證明它確實具有十分明顯的健身與禦敵雙重效果,是我國武術史中首創的以「鷹熊竟志」為拳法根據,以內外三合為拳法指南,以崇尚拳學理論為學風,將拳法、技法、功法與健身冶入一爐,融拳械為一體的優秀拳學。(文:陳登科 馬文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