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遊牧民族人口少,為何兵力卻多得"流油",動輒幾十萬兵馬?

映真 發佈 2020-07-02T22:43:24+00:00

因此,在這一情況下,遊牧民族經常都是秉持著比較彪悍的風格,而在這樣的自然生活影響之下,遊牧民族雖然人少,但個個都是體格彪悍、有著較強的戰鬥力的。

在浩如煙海的史書典籍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歷史;同時,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讓我不禁詫異的現象。戰爭與和平在這一個時代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而在伴隨著這一時期發展的便是人口;在生產力發展落後的古代,不同的事情最關注的卻是同一個點,那就是勞動力。那時並沒有機械,也沒有先進科技的幫助。

而在歷史的遺傳中,我卻發現了這麼一個令人詫異的現象。眾所周知,遊牧民族雖然人口較少,但是他們的兵力卻並不少,甚至可以毫不費力的發動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這裡面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影響因素呢。

一、遊牧民族自身的民族優勢之所在,能夠迅速聚攏士兵

(1)逐水草而居,既是百姓,又是士兵的遊牧民族

在中國的歷史上,遊牧民族多分布於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的邊疆地區。他們的生活方式依舊較為原始的、追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下,遊牧民族經常需要面對生存的各種各樣挑戰。

因此,在這一情況下,遊牧民族經常都是秉持著比較彪悍的風格,而在這樣的自然生活影響之下,遊牧民族雖然人少,但個個都是體格彪悍、有著較強的戰鬥力的。在日常的生活中,這些遊牧民族經常都是分散而居;在追逐著不同時令下的自然植物以供牲畜食用,從而進行遊牧活動。

在遊牧民族的整體社會架構之中,日常的牧民只是政權統治之下的平民百姓;但是在戰爭爆發期間,這些牧民便是成為可以上戰場的軍隊。在另一個層次來說,遊牧民族自身的民族特點,使得它可以長期訓練軍隊,但是卻又能夠最大程度上節儉了軍事的支出。

因為這些牧民既是百姓,又是士兵。在日常生活的遊牧之中,得到了極大的體能訓練,所以在戰爭中一般都有較大的優勢。

這之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蒙古帝國時期的那些強悍的蒙古騎兵軍隊,以及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女真軍隊。同時,這也為遊牧民族能夠迅速聚攏士兵,發動一場戰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可以說,正是因為遊牧民族自身存在的機動性優勢,使得它能夠發揮最少,從而讓士兵得到鍛鍊;同時又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迅速聚攏起一支人數龐大的騎兵武裝。我少數民族各部落之間以特殊的聯繫方式進行聯絡,從而又能夠進一步減少了中途所花費的時間。

這就是能為他們在軍事進程中迅速聚攏起軍隊,而且是全民皆兵的戰爭規模。雖然遊牧民族人數記載較少,但是以戰養戰的作戰方式也為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通過在戰爭中的勢力擴張,他們也在瘋狂的吸納被臣服的平民百姓以作為他們的先頭部隊。這一人數的加入,則使得原本人數較少的遊牧民族得以迅速發展出規模浩大的軍隊。

(2)遊牧民族採取以戰養戰的方式,兵力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

遊牧民族雖然人數較少,但是特殊的作戰方式也為它能夠迅速聚攏起較多的兵力提供了一個便利。在中國甚至是世界上最為有名的遊牧民族,毫無疑問便是成吉思汗所帶領的蒙古帝國。

那時的蒙古帝國首先行的作戰方式,便是以戰養戰的方式,從而使他們的蒙古騎兵勢力得到了迅速擴張,也為他們的物資供應提供了正常的保障。所謂以戰養戰,便是通過戰爭迅速吸納物資和兵力的方式,以實現戰爭的不斷觸發。

在這一時候,遊牧民族雖然人口較少,但是憑藉這樣的方式也能夠保證自己在戰爭過程中的物資補給,並且通過不斷的打勝仗,吸納被臣服的那些平民百姓作為自己的軍隊,一部分也使得人口本來就少的,遊牧民族也能夠逐漸發展起數十萬的軍隊。

雖然這些被吸納的士兵僅僅只是作為炮灰使用,並不能加入核心的部隊。同樣這就使得了遊牧民族的作戰,有了持續性的保證,通過不斷地發動戰爭,即便軍隊士兵的力量有所損耗,也有能夠通過打勝仗迅速補充兵源。

這在最大的程度上就為人口較少的有民族迅速聚攏士兵,擁有著數十萬的軍隊提供了絕對的保障。這樣特殊的方式進行作戰,是少數民族的優勢之所在,同時也為他們的勢力壯大提供了保障。

而在勢力壯大以後,雖然人口較少的遊牧民族卻有了更大的資本,能夠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聚攏起數量更為龐大的士兵力量。這就是遊牧民族在接受了封建化建設以後,逐漸朝著封建國家轉變發展以後,所擁有的國家力量。

二、遊牧民族政權封建化的結果,人口迅速向士兵轉化

(1)獎勵耕戰的政策,招收其他被奴役民族為士兵

在中國的歷史上,遊牧民族雖然人口較少,但隨著視力發展以後也紛紛進入了一個必須要經歷的過程,那就是政權的封建化過程。此時的遊牧民族國在此簡單原始的部落聯盟,而是有著正常規模、制度的國家形式。

從此和中國上由中原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一樣,他們也採取了獎勵耕戰、鼓勵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實現自身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

在遊牧民族逐漸改變了傳統的遊牧方式發展以後,轉向了農耕經濟時代的發展方式。傳統農業社會的發展便是耕作和戰爭相互交織的,不再是以前的遊牧與戰爭交織的形式。

這就要求了遊牧民族的領導者,必須鼓勵人民進行安定的生產,以促進國家物資的積累積累,便於他們發動戰爭和進行政治建設的需要。而在這之後,遊牧民族依舊有著自己的軍隊,但是更多的則是吸納的國家之中,其它他民族的人民作為自己的部隊。

最為明顯的便是在元朝時期,大批的士兵被分為了蒙古士兵和漢人士兵兩種類型,但在基數上依舊是漢人士兵有著較大的優勢。這些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軍隊,但是卻有著發動更大規模軍事戰爭的能力便是由此而來的。

(2)遊牧民族勢力的壯大,國家軍事形式的出現

在由民族逐漸向中原勢力發展,建立國家以後。他們也開始學習中原的地區方式,建立國家形式的軍事力量。

此時遊牧民族便不再只是牧民和士兵雙重身份的結合,而是已經開始逐漸分離,出現了明確的士兵武裝力量。就只是在占據領導地位的,依舊是遊牧民族的將領,而士兵卻不再只是僅僅是一個民族的構成;已經和多數的民族士兵開始了結合。

正統的軍事力量出現,讓雖然看起來人少的遊牧民族,卻能夠有著不俗的兵力準備。在戰爭中,我們從歷史資料的考證也經常能夠看到這些少數民族往往能夠聚攏起數十萬的軍隊。這是少數民族勢力壯大所帶來的結果,也同時是以國家層次進行力量累加的過程。

遊牧民族依然憑藉著少數占據優勢來領導絕大多數的形式,以實現了這樣的目的。但在歷史的敘述中,也存在著一定的文學加工和所指不明的問題,這也就經常會使得對一些數字進行了誇大。

三、史料記載的錯誤,戰爭具體詳實不夠清晰

據後世歷史學家對於史書記載資料的考證研究發現,在少數民族聚攏起來的幾十萬軍隊里,是已經真真正正的達到了全民皆兵、舉國皆兵的形態和規模了。

這些士兵並不僅僅只是作戰一類的士兵,其中也包括了後勤和其他由平民百姓組成的供給等,都被歸納到了軍隊力量的範疇。因此,異常戰爭往往是一整個民族之間的動員,這也就能夠知道為什麼經常是數量龐大的原因了。

不僅如此,在歷史的記錄中,往往對一場戰爭都會進行了誇張性的描述。從戰國時期的一場戰爭考量,在當時並沒有達到數百萬的人口,而一場戰爭卻往往能夠消耗上百萬的人口,這是有點過分誇張了的。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一因素的影響,遊牧民族雖然人少,卻能夠發動幾十萬的兵力,這在歷史的記錄中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在後世資料的考證中,這其中存在的水分便不言而喻。

在融民俗的民族進步與發展中,能夠出現這一情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並不僅僅只是原本就有了基礎,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夠實現的。

結語:

遊牧民族雖然人少,卻能發動規模浩大的戰爭,這多多少少是史書記載錯誤的影響。對於如今我們去探索歷史資料的傳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多的對於原因的探索之中,也應當是經驗的吸取,從而為我們現代的政治建設服務。

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對於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標準。對於歷史的研究,我們從未停止對於原因的探索,我們也從未停下腳步。

經歷了時間漫長的發展,我們依舊在前行,依舊在史書中見證著這一切的一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時光的流水裡,我們從不停止;未來的發展,我們依舊滿懷希望。

參考書籍:

《全球通史》

《元史》

《漢藏史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