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人工智慧

光明網 發佈 2020-07-02T23:05:54+00:00

我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逝在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界首次回應AI可持續發展挑戰。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逝在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1982年版《銀翼殺手》中仿生人首領羅伊臨死之前的這段獨白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隨著人工智慧從科幻走進現實,人工智慧引發的探討也越來越引發社會關注。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AI可持續發展2030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清源研究院、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了《AI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暨全球AI生態發展倡議書中英文版)。白皮書首次提出了以「尊重協商,探索包容文化」為核心的AI可持續發展觀,認為AI發展應遵循以人為本、共享惠民、融合發展和科研創新的價值觀,通過踐行「促進智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解決未來人工智慧治理問題。

《AI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中文/英文版發布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曉紅認為,人工智慧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新興技術,正在深度介入和影響人類社會生活,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都已將發展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AI產業方興之時,發布『AI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從持久均衡發展的視角審視人工智慧的開發運用,把技術向善的願景轉化為具體實踐,是很有遠見的。」王曉紅說。

智能經濟可能帶來新挑戰

人工智慧所引領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風險,尤其是AI問題引起了全球的學術界、產業界以及媒體行業的關注。

今年以來,很多國家和組織都在研究人工智慧治理的問題,產業界也在積極響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負責人王東認為,智能經濟目前已經顯現出了其對於經濟增長的正面促進作用。按照2019年底工信部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統計,廣義的智能經濟在中國GDP里占三分之一以上比重,並且由智能經濟驅動所帶來的新基建,正在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抓手,將在2020年帶來至少3萬億元以上新的投資額。與智能經濟相關的就業崗位達到1.91億個,占到全國總就業24%以上,智能經濟發展為國家「六保」「六穩」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對未來預期中,智能經濟將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各個維度帶來普遍的積極影響。

王東認為,帶來眾多益處的同時,智能經濟的發展也伴隨著對現有社會經濟帶來的新生挑戰。比如智能經濟正在不可避免導致勞動力市場發生重大轉變。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一項報告預測,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將給全球帶來4億到8億個崗位的消失,其中既包括低水平崗位也包括高技術水平崗位。可以說,智能經濟對人類技能需求提出了新需求,未來要求人不僅需要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也需要具備不斷適應和再學習能力。

「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同時,智能經濟也有可能造成現有不平等現象的進一步惡化,因為數字經濟發展在短時期內創造了巨大財富,這些財富可能聚集在少數的個人、企業和國家之中。這一現象對於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消除貧困、減少性別差距、普及優質教育等目標,都可能會帶來抑制或者負面的作用。」王東認為。

王東表示,智能經濟也有可能伴生新的道德風險。由於尚缺乏普遍的對人工智慧技術的評估和標準的開發,機器的學習算法可能會無差別地學習各種帶有歧視和社會偏見的內容,系統本身也可能存在網絡安全漏洞,用於非法經濟活動以及對個人隱私的挑戰。對此,政府、民間組織、學術界和企業有必要共同努力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至本醫療科技醫院信息知識管理部總監姚鳴表示;AI在醫療領域業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數據總量與質量問題;在進行數據分享的過程當中,涉及到病人隱私的問題。還有,醫學基於科學,但也要給予病人一定的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AI可以很好地解決科學的問題,但如何能夠使患者得到一定的人文關懷呢?這可能是未來要面對的挑戰。

「最後是監管問題,人工智慧應用到醫療領域也是剛剛興起,監管部門以及政策還沒有完全匹配上,未來如何有效監管也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一個問題。」姚鳴說。

「做有溫度的人工智慧」

「這個可怕的事實已經十分明顯:技術已經超越人性,而人類精神必須凌駕於技術之上」,愛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之前向人類發出的警示讓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時常在反思:「在技術策馬狂奔的同時是不是有一些社會邊緣人群的差距反而在增大?開發技術的初心是不是應該有更多人性在裡面?」

田豐認為,AI是人類價值觀的鏡子。現實有什麼,算法就會反映什麼。人工智慧作為影響整個產業的強有力工具,我們能做的就是人工智慧從價值觀、生產觀上更多地關注正向發展目標,用人工智慧這個鏡子將善良的行為更多地擴大,而不是將人性的負面放大。

上海交通大學清源研究院執行院長呂寶糧、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提出「AI可持續發展金字塔」體系,通過以人為本、共享惠民、融合發展、科研創新的AI可持續發展觀,面向所有國家、所有機構倡導「促發展、保底線」的發展共識,基於可信任、負責任、健康發展的人工智慧科技,探索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創新解決方案。

商湯科技副總裁張望認為,商湯與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率先提出AI可持續發展2030,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守住人工智慧底線,二是加速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保底線促發展是主線。

「做有溫度的人工智慧」是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AI倫理委員會主席、副總裁楊帆的追求。從小對科幻感興趣的楊帆一直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在看到技術進步給社會帶來很多好的改變同時,也越發感受到挑戰:作為技術創造者,產業參與者,他認為,阿西莫夫定義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可以作為人工智慧的出發點。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他期望如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詩中所寫到的,人工智慧在未來不僅僅在生產、技術、生活上帶來巨大的變化,也能夠溫暖到每一個人的心。

商湯正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AI可持續發展金字塔」體系,其中的惠民原則理念核心是「普惠利他,建設和諧社會」,人工智慧的企業應該履行社會責任,將惠民作為企業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價值理念。

今年2月新冠疫情肆虐之際,在湖北最前線,緊張的人力難以持續應對爆增的工作負荷。在醫務人員精力瀕臨極限之際,商湯將自主研發的肺部AI智能分析產品通過在線雲服務遠程投放到湖北省十多家前線醫院,同時還有多家醫院都使用了免費的新冠疫情AI設備,醫生登錄平台發布請求,快速獲得結果,系統同時會自動提示CT中的疑似病灶位置以及三維量化分析,精確測算肺炎受累程度,幫助醫生更準確進行分析,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也最大程度避免了交叉感染。

應對倫理挑戰,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界在行動

「每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在重構人與世界的關係,其實也是在重塑人自身,AI更是如此。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技術是中立的,但是,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有正效果,也有負效果。原罪並不在技術本身,而在社會如何運用它。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和教訓也證明了這一點。而今天我們依然面臨這樣的問題。這正是倡導AI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所在。」王曉紅說。

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界正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應著世界範圍內的新技術挑戰。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劉志毅在論壇上發布了《AI可持續發展白皮書2030》案例庫/政策庫。這些關於全球AI的50個研究判例,是就過去10年來在技術、醫療、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方面得出的判例和研究成果。他透露,商湯所有產品體系都會經過審核,才會到市場上運行。

除此之外,劉志毅還發布了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的AI可持續發展開放研究項目「水源計劃」,號召對AI可持續發展議題(AI與政策方向)相關領域有興趣的專家和青年學者積極參與,共同推動全球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落地和中國人工智慧企業在履行可持續發展目標上的創新案例的研究。

作為「新基建」的國家隊,中國鐵塔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施林蘇透露,針對今年涼山連續發生火災的狀況,中國鐵塔在2019年在河北省利用5000多座的通訊鐵塔,上面安裝攝像頭,通過前端的紅外AI算法加後端煙火識別的算法,實現河北省森林草原的覆蓋監控監測。河北防火期在3月~5月,AI算法加入後,這個防火期火情下降了80%。

「這個項目在今年5月12號已經和國家林業草原局簽訂了全面的戰略協議,會在全國推廣這種模式,通過技術手段降低我們國家林草火災的發生率。這個基礎上,我們和國家林業局在動植物保護包括濫砍濫伐方面都進行了深度合作,也會利用視頻AI的算法提升我們的監管能力。」施林蘇說。

「我們輔導人類進入AI時代」,轟轟機器人董事長王超在與商湯合作後,從精英人群教育轉向普世教育,原來服務於特定的人群,現在致力於讓所有孩子都有機會接觸人工智慧。

特斯聯營運長塗孫紅女士表示,他們正在重慶建設AICITY,目前這個智慧社區已經升級為一個城區。在這裡,他們用CMI指數闡述人和城市的關係,最核心的是人在城市裡的幸福指數。

商湯人工智慧產業聯盟秘書長吳坤說:「如同20多年前網際網路爆發的前夜,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科技,已然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在歷經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快速步入數字文明的新大陸,這其中既有巨大的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經濟萬物生長,新產業脫胎換骨,新治理急需勵志。獨行快,眾行遠,在新大陸探索中,開放協同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在未來面前,聯合一切力量,攜手探索人類智能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治理,我們堅信一切智能產業化,一切產業智能化,堅持原創,推動AI,普惠未來。」(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