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為何風靡全球?它是美國版《戰狼2》+《流浪地球》?

令狐伯光 發佈 2020-07-02T23:42:10+00:00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已經是去年一部美國特效大片了。但是為何不是徐崢的《泰囧》,而是《戰狼2》加《流浪地球》呢?


文|令狐伯光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已經是去年一部美國特效大片了。

但是,這部電影由於最近在某視頻平台的上線,在網絡上又掀起了一波討論。

一旦說到《星球大戰》(以下簡稱《星戰》)這個美國超級系列ip。

它不但對於科幻電影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更是風靡全球半個世紀,形成了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符號。

那麼,《星球大戰》系列為何還能風靡全球幾十年呢?

它的影響力為什麼有那麼大呢?

01

《星球大戰》與美國商業大片

這裡,伯光先要舉一個例子。

如果我們先不算8090年代成熟的香港電影

因為中國經濟制度不同的原因,8090年代的內地是沒有商業電影這個市場經濟的東西的。

我們所熟知的張藝謀代表的第五代大導演,他們拍的電影其實是文藝片。不用說和美國電影了,和當時的香港電影相比都不同。

2001年,中國簽署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

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被後世喻為「開啟中國商業大片時代」。

這個時期的中國內地商業大片,還處在一種市場剛剛發展和商業電影摸索轉型的程度。

如果分析背後值得說的地方當然有很多。比如2000年到2010年間電影院的數量,票房產出還不足以支撐高投資的商業大片等等。

2009年,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是首部在中國票房破10億的電影。

2012年,徐崢導演的《泰囧》成為首部票房破10億的中國電影。

但是為何不是徐崢的《泰囧》,而是《戰狼2》加《流浪地球》呢?

原因下面再講。

雖然美國經濟和中國完全不同,電影產業發展階段更是沒有任何可比較而言。

不過,我們從商業大片的發展環境來看,《星戰》出現的時機和造成的影響,與2012年後的中國電影市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50年代前後10年,美國電影界已經誕生大量電影大師、超級巨星和經典電影。

比如喜劇電影宗師卓別林,比如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比如現代電影開創者奧遜·威爾斯等等。

當時的美國電影巨星,比如那些後世所熟知的絕世美女們,如伊莉莎白·泰勒、瑪麗蓮·夢露和凱薩琳·赫本等等

同時,那個時代也誕生大量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電影。

比如上面列舉的幾位大導演,他們有些電影在市場上成績也不錯,同時還有些在市場大賣。

比如前段時間因為現實風波,被波及下架的電影《亂世佳人》,如果按照」通貨膨脹「的算法,這部電影票房是影史第一。

因為當時環境的不同,你就不能說它對於美國商業大片有多大影響。

同樣的例子就是中國的電影《少林寺》,按照人數和」通貨膨脹「算它是中國電影票房第一,但沒有多少人把它當成對於國產商業片的突破者吧。

原因也說了,市場環境不同。

40年代末期,因為美國現實環境的原因,電影大導演,超級巨星和經典電影不少。

我們以今天的目光來看,這些電影就不是我們後世認為的商業大片。除了電影屬性確實不是「特效大片」,其中有很大一個原因也是那時的美國電影市場環境不同,如同《泰囧》前中國商業電影的環境一樣。

這個方面便不展開了,非常複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

70年代末期的美國電影市場,如同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一樣。

美國經濟重新迅速的穩定發展,美國人民的收入增長穩定,人民娛樂需求的增多,這讓美國大型商場(電影院)和錄像廳的出現。

這是美國商業電影能夠爆發的一個基礎。

02

《星球大戰》:《戰狼2》+《流浪地球》

前三十年的發展,美國類型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

但限於當時電影工業技術還不行,對於商業類型片的挖掘探索,後世理解的商業特效大片,在當時還沒有出現。

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對於電影工業和科學幻想有著非常深刻的探索。

但《星戰》之前的科幻片,要麼是太軟的「軟科幻」,要麼是太硬的「硬科幻」,《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片真的是太硬了。

它對於後世「科幻文化」有著深刻影響,但在當時和對於後世商業大片,卻沒有多少啟示。

記住:當時美國電影市場的環境,電影院規模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美國類型片和電影工業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

它缺的是什麼呢?

我們再回到中國商業大片,回到徐崢的《泰囧》上。

2012年後,中國電影市場因為前面十年多的積累,已經能夠容納票房破10億票房的電影,所以合適時間合適出現的《泰囧》的爆發。

《泰囧》當然是部商業電影,但嚴格說來它不是一部商業特效大片。

而且,徐崢的《泰囧》過後,中國電影市場陷入了「流量經濟」和「粉絲經濟」的時代。

雖然後來有香港導演拍的各種《西遊記》,警匪片等各種各樣的魔幻奇幻大片。

但是談到對於中國商業大片的模式、中國電影票房突破,甚至對於中國電影工業的深遠影響,之前那些商業片都遠遠不如「陳塘關三兄弟」。

現代戰爭片的《戰狼2》,科幻片《流浪地球》和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動畫電影《哪吒》暫時排除在外。

可能有的觀眾覺得《戰狼2》不配。在它之前有《湄公河行動》,論技術在它之後的《紅海行動》甚至更好。

不過,吳京的《戰狼2》確實更具代表性。

2019年的科幻片《流浪地球》,當然無需贅言。

我們再回到美國商業電影發展,回到《星戰》上面,雖然兩國電影的發展情況完全不同,但環境非常的類似。

60年代美國市場大賣的商業電影並不是「科幻片」,同時科幻片也是太軟的「軟科幻」,與太硬的「硬科幻」之間。

1977年,它來了,它來了,《星球大戰》它來了!

04

《星戰大戰》:對於科幻和商業片的影響

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很多觀眾感覺《星球大戰》系列似乎不太如何。

比如科學設定有些牽強,故事劇情就是「不停的找爸爸」一類。

但是在非常遙遠的70年代,《星戰大戰》用「硬科幻」的電影技術,包裝的軟科幻的人文關懷,而且做到了一個完美的融合。

它在幾個方面有著巨大的突破,從此形成深遠的影響。

1、《星戰》是科幻商業片的範本

《星戰》用硬科幻的技術,完美包裝了一個軟科幻的故事。

觀眾對於電影工業技術呈現也波瀾壯闊,美輪美奐的世界所震撼。

我們回想一下,早就被國外科幻片薰陶了幾十年的中國觀眾,當看到國產科幻《流浪地球》那別具一格的的科幻設定,與科幻場面的呈現,仍然為之讚嘆和買單。

更不用提,那可是遙遠的1977年。

這是《星戰》電影工業包裝的重要。

我們再看看故事劇情,《星戰》的故事劇情就是莎士比亞式的西方悲劇,又被形容「爸爸去哪兒」。

可能「科學幻想」比較弱,但戲劇衝突和戲劇矛盾簡直是商業電影的範本。

《2001太空漫遊》故事劇情確實更有思考,但它太過硬核有門檻。《星戰》的故事劇情普通觀眾才能看得懂,也能夠理解,同時還能成廣泛的傳播。

2、《星戰》開啟了世界商業系列電影

《星戰》在商業上面有多成功呢?

後續各種各樣的影響不提,因為也難以統計。

《星球大戰:新希望》美國票房就高達4億6千萬美元,海外票房也有3億多美元,這可是在遙遠的1977年。

這還只是商業票房上的成功,我們可以再回憶一下商業系列片的模式。

1977年的《星戰》之前,當時美國賣座的商業片也有不少,但是很少有這種背景世界觀設定宏大,故事劇情和角色都一脈相承的商業片。

不管是《星戰》的三部曲商業片模式,還是用電影工業包裝文化概念的方式。

這對於後來的《奪寶奇兵》系列,《終結者》系列,《回到未來》系列,《黑客帝國》系列等等。

除了《銀翼殺手》,後來的商業大片不管是科幻片還是什麼類型,多多少少都受到《星戰》系列的影響。

後來好萊塢大片開始超越三部曲模式,已經是2000年後的翻炒情懷了。

至於《星戰》其它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根本就說不清楚。

因為《星戰》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符號。

尾聲

最後,無論《星戰》的影響有多麼龐大。

我們中國人可能感受不是太深,始終把它當成美國版《西遊記》。

但是,正如前面所講,我們中國觀眾只要回憶一下《戰狼2》和《流浪地球》,這兩部電影對於中國商業大片的影響。

我們似乎就能理解,它在美國的所帶來影響的級別。

但是平心而論,《戰狼2》和《流浪地球》單獨從電影上各方面都有所不足。

現在的中國觀眾,或許很難get到《星戰》這種「太空歌劇」的科幻風格,甚至覺得它的科幻設定非常不科學。哪怕我們單獨從電影的完成度來講,《星戰》的製作水平(特效水平),故事劇情和演員表演等等。

它在1977年是劃時代的標杆作品,其商業模式更是影響深遠。

中國商業特效大片《戰狼2》和《流浪地球》,我們都知道真的遜色了太多。

中國的《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商業大片,還是建立在全世界擁有半個世紀的電影工業基礎之下。

我們只是在人家的基礎下照樣複製,卻仍然沒有達到人家一流水平。

1977年《星戰》出現的時代,雖然也有前面美國電影的探索積累,但確實屬於開天闢地的創造。

這樣的電影,自然就當得起「偉大」二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