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家庭教育是母親的專責?

校長傳媒 發佈 2020-07-02T23:42:32+00:00

【柳袁照專欄】家庭教育是母親的專責?關於家庭教育,各有各的觀點,不同的教育家表述也有差異。胡適一生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白話文學史》和《胡適文存》等。


胡適與他的家人)

【柳袁照專欄】家庭教育是母親的專責?

原創作者|柳袁照(江蘇蘇州第十中學原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本文為柳袁照校長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關於家庭教育,各有各的觀點,不同的教育家表述也有差異。兼聽則明,我們不妨聽聽「極端」的意見。胡適之可以算作大教育家了,他對家庭教育的觀點「石破天驚」: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母親。家庭教育的好與差都是「做母親的專責」,是不是有點「武斷」?不過,胡適之也有理由,他說:「因為做父親的,斷不能不出外幹事,斷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這教兒子的事情」,你應該是做媽媽的「專責」、「專利」。

胡適之他是以與孩子接觸時間為主要標準來定論的,確實有一定道理。胡適之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是有問題的,因為婦女多不識字,做媽媽的也大多是文盲。胡適之提倡女子教育,只有普及了女子教育、提高了女子教育的水平,才能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也才能以此提升「兒子們」教育的水平,從而提升整個社會人的水平。胡適之是現代我國最早提倡女子教育的人,那時他似乎還不是為了女子本身,而是為了兒子們的家庭教育。

胡適之這個觀點,見他的《論家庭教育》,此文寫於他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時,發表於1908年9月的《競業旬報》上,那年他才17歲。以今日的觀點衡量似乎不全面、不完整,在那時已經是「石破天驚」了。時間過了112年,胡適之的理想已經實現了:女子與男子同樣接受教育,常常女孩子讀書比男孩子還更優秀。女孩子長大成人,做了媽媽,都是高學歷的媽媽,那麼,現在的家庭教育如何了呢?是不是與當年有了質的改變?問題不那麼多多了?

這是胡適之所未曾預料到的:家庭教育問題更大了。家庭教育仍然是孩子成長中一個迫切解決的大問題。有一點似乎還是被胡適之說對了?即:家庭教育主要在媽媽,媽媽讀了書,有了知識,仍然沒有解決問題。以前不重視教育,對子女放任自流。現在卻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重視過度。這個過度是從胎教就開始了,過早地進入「教育」,過度地「參與」、「左右」孩子的童年生活。理性過度。對孩子的人生設計太早、目標太明確、過程太清晰、舉措太有力度。憂慮過度。憂慮過度就是焦慮,導致嚴重焦慮。對孩子的成長、成才給予一定重視,帶有一定的壓力是正常的,可是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草木皆兵、杞人憂天,卻是過分了,這種現象在媽媽身上表現得尤為充分,導致家庭環境緊張。

我認識一位很有建樹的科學家,他有許多發明創造。在一次面對家長、老師的報告中,說了一段很深刻的話,他說:我之所以有點發明創造,要感謝我的母親。我母親是大山里一位不識字的農婦,正因為她不識字,保全了我童年那一點點最寶貴的原創品質。這是多麼值得我們深思的一段話,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胡適與他的夫人 )

家庭教育什麼最重要?按照這位科學家的說法,能保護孩子原創性最重要。閱讀胡適之的《論家庭教育》,再結合他的人生髮展,再閱讀他的《我的母親》,我們可以從胡適之自身的成長來研究家庭教育、研究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沒有母親的開明,有以後的胡適之嗎?後來他加入《新青年》,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功勳卓著,都離不開母親為他奠定的基礎。僅十二歲便隻身去上海求學,家裡學不到什麼,就放他出去學,從離開家鄉到他母親去世的十四年中,僅與母親相聚過三次,不過六、七個月。這種經歷,是胡適成功的第一步,他在《我的信仰》一文中說:「出自她對我的偉大的愛忱,她送我出門,分明沒有灑過一滴眼淚就讓我在這廣大的世界中,獨自求著我自己的教育和發展,所帶著的,只是一個母親的愛,一個讀書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

胡適之說出了實質,他從母親那裡得到了三個至寶:母親的愛、讀書的習慣、懷疑的傾向。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反躬自問:我們真正給了孩子什麼?過度的重視、過度的理性、過度的憂慮,怎麼不出問題?父母知識再多,有了這三個過度,等於竹籃打水一場空。父母的知識多少,讀多少書,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關鍵的是真正明理,現在有些家長,尤其母親,有了知識,但是不是真正懂教育,她所學的專業與教育學距離甚遠,半懂不懂,自以為懂了,最為尷尬了。

家庭教育,要從「為學」和「做人」兩方面同時著眼,可是今天的家長往往只著眼於「為學」,況且連怎麼「為學」也不是真懂,如何是好呢?「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所以,「現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開辦女學堂」。有趣的是,胡適之的妻子江冬秀沒有進過學堂,按胡適的觀點,她似乎是一個不能承擔家庭教育責任的好母親。事實並不如此,江冬秀字識得不多,可人品還不錯,情商也高,子女教育還算成功,雖然子女沒有胡適之那麼出色。

胡適之關於家庭教育的觀點終身未變,堅持己見。其實,可以質疑的,他鼓勵人們質疑,包括他自己,他的一套家庭教育主要責任在母親理論,有的對,有的不對,同樣可以質疑。比如,晚年他曾對秘書說過這樣一番話:「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錯了,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現在已經普及,事實證明不行。按照胡適之的思路,還要進一步限定:娶太太,一定要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尤其是幼兒教育的,才更能勝任母親的家庭教育職責、義務。是不是如此?請大家討論、賜教。

2020年6月27日於真水無香台

胡適簡介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領袖。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新詩。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態度。於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49年創辦《自由中國》。1938~1942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適一生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本人亦叫「八子」,或「江南八子」,因而亦可稱為「八子的世界」,應該有山有水,有風有雲。應該有教育的靜謐與教育的行走。應該有教育與詩的旅程。應該有校園與園林合二為一的美妙。是一個虔誠的卑微著的世界,有我們平常人所具有的一切美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