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主張「唯才是舉」,為何曹丕上位後卻推行「九品中正制」

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發佈 2020-07-02T23:45:52+00:00

而曹丕老爹曹操,在選拔人才標準方面,「任性」地突破德才兼備而講究唯才是舉。實際上曹丕當然知道士族階層是個潛在風險,但是現實問題是,當時全國的教育資源幾乎壟斷在士族階層,選拔官員根本繞不過士族階層,所以不如順水推舟,推行「九品中正制」。


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正是曹丕施行的「九品中正制」,才讓司馬氏有了篡奪皇位的機會。而曹丕老爹曹操,在選拔人才標準方面,「任性」地突破德才兼備而講究唯才是舉。由此推斷,曹丕比其父,既愚蠢又缺乏魄力。

這樣的評價曹丕未免片面而武斷了。曹丕之所以實施「九品中正制」來選拔官員,是由其特定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上圖_ 漢代察舉制中的童子科


一、社會的動盪不安,給了寒門子弟平地而起的機會

兩漢時期,人才或者是官員的選拔,主要依靠制度是察舉制,標準就是孝廉,所以察舉制又稱為舉孝廉。這種由下至上通過舉薦入仕的制度,雖然理論上是面向整個社會各個階層,但是能夠入得舉薦人法眼的,大多還是名門望族的子弟。

然而東漢末年,上層社會之間為了爭權奪利,經常出現「黑吃黑」式的火拚。上層社會的大手筆內耗,勢必會加劇對底層人民的壓榨,結果就是農民揭竿而起,遍地狼煙,漢王朝政權岌岌可危。

這樣的背景下,讓寒門子弟有了出頭的機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孫堅、孫權父子。當然,三國鼎立時期的另外二位「大當家」出身也同樣受到質疑,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在走出家門之前,是靠編席織履為生。曹操則是大宦官養子之後,雖然躋身上流社會,但是往往被士族門第所不齒,所以袁紹怎麼也不能容忍曹操爬到自己的頭上。


上圖_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


儘管寒門子弟家族背景遠不及士族豪門,但是有寒門子弟的優勢,那就是務實。這些能在動盪之中脫穎而出的寒門梟雄們,不但有太多過人之處,更懂得欣賞與籠絡人才,其最具代表人物就是曹操。千萬不要因《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的過度吹捧,而誤以為謀士與武將最牛的是蜀漢。其實真正的牛人是能夠吸引到像荀彧這樣,出身士族豪門的「王佐之才」。

正是有了荀彧這樣有名望人物的加入,和唯才是舉的務實政策的推行,讓曹操手下謀士團隊迅速壯大,鍾繇、荀攸、郭嘉都是經由荀彧舉薦而為曹操所用。但我們從曹操唯才是舉而壯大的文人團隊中不難發現,所謂的唯才是舉,其實被重用之人也大多是「士族」階層背景,或者是被士族推薦,所以人才的來源還是離不開士族階層。這樣的人才選拔方式,始終貫穿東漢末年以及曹魏政權。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二、社會越趨於穩定,越是得罪不起的士族階層

隨著三足鼎立之勢的建立,社會秩序在戰亂中逐漸恢復。雖然三國之間互有討伐,但是局部戰爭對社會人文的傷害遠不及群雄逐鹿時期。當然,戰亂不息,留給人才發揮的空間還是很大,所以追隨曹操創業的老一輩文人們,都封侯拜相,享有一定權力。當然,曹操時代的天下還是老劉家的,儘管漢王朝皇帝已經淪為傀儡。

既然曹操已經功高蓋主,加官進爵自然理所當然,他甚至誤以為這是眾望所歸。就在曹操興致勃勃地準備拜公爵和加九錫之時,荀彧站出來發出了反對的聲音出現。而且直接了當的說曹操這是背信棄義,是要顛覆而非匡扶漢室的大逆不道之舉。


上圖_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


不要小看了荀彧反對的聲音,更不要以「迂腐」和「不識時務」來定義荀彧的剛正不阿。其實荀彧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是士族階層的代表。因為他的資歷與正直,荀彧毅然決然地走了出來。至於這麼幹的後果,以荀彧的才智早有預料。曹操當然更清楚荀彧的情操和背後能量,所以在荀彧反對之後,曹操並沒有將荀彧怎麼樣,最多是不重用而已。但是,荀彧不明不白的死了,這一招實在太狠了,這讓曹操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所以,曹操只能以厚葬的方式來處理荀彧之死,以此來儘可能地籠絡士族人士的心,展現一下自己的大度與正直。

對於務實的曹操來說,匡扶漢室完完全全是幌子加口號。為了老劉家一輩子東征西討,那不是曹操的人生價值觀。所以在荀彧死後的第二年,老曹進魏公,加九錫,後進魏王,一生未敢稱帝。


上圖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三、天下易姓,士族階層的全面雄起

老曹奮鬥終生,憑藉自身的能力、威望與權力,可以任性地壓制士族們不滿情緒與反動動機,所以硬是稱王也就稱了。但是繼承人兒子曹丕,就沒有老爹那資歷了。那麼,小曹如何完成這最後的「臨門一腳」呢?

雖然資歷不如老爹,但是子承父業也是天經地義。而且曹丕身為曹操嫡長子,繼承家業也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體制,所以沒有人會對曹丕承襲魏王爵位有任何疑義,但是你要想取漢劉家業而代之,那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我們都知道,曹丕這個皇位是漢獻帝禪位「讓」出來了的,然而這一讓談何容易!

漢室衰微,亡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那把「釘釘子的榔頭」就在曹丕手中,因為老曹家實力最強,而且漢獻帝受你掌控。關鍵就看你曹丕敢不敢或者如何「一錘定音」!可以說,當時全國上下都聚焦在曹丕身上,曹魏內部如此,對手孫、劉兩家更是如此。曹丕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這一代是老曹家稱帝的最佳時機,一旦錯過很可能永遠失去機會。


上圖_ 劉協(181年—234年),即漢獻帝


在那個時代,王朝的更迭還沒發展到弒前朝之君這般無恥下作的程度,至於斬草除根就更是被天下所不齒。這所謂的「天下」,就是勢力壯大,人數眾多的士族階層。所以曹丕想要合情合理地將漢劉王朝易姓曹魏,那就得得到天下士族階層的支持。萬一在稱帝運作過程中再出現一位荀彧這樣的清流人物,曹丕可就尷尬了。殺之,遭天下人唾棄,這樣的人何德何能為天子?不殺,就得放棄稱帝。不管怎麼,皇帝夢都得化為泡影。

為了平穩過度,為了不節外生枝,籠絡士族都是當務之急,是眼下最實在、最實惠的舉措,更何況新政權還得指望著這夥人出人出力。於是「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制度誕生了。在這個制度之下,朝廷官員被士族壟斷,更變相被士族階層世襲。士族階層的根本利益得到曹丕保護,自然曹丕就成了士族階層心目中的好皇帝了。


上圖_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難道曹丕就這麼放心士族階層,不擔心將來再出現將老曹家取而代之的人物?


實際上曹丕當然知道士族階層是個潛在風險,但是現實問題是,當時全國的教育資源幾乎壟斷在士族階層,選拔官員根本繞不過士族階層,所以不如順水推舟,推行「九品中正制」。


至於如何控制士族權力膨脹,只能在士族之間互相制約而尋求平衡(鍾會攻下蜀漢想要據為己有,就是士族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的例證),此外老曹家當了皇帝,曹氏家族就是宗室貴族,地位在士族之上,也是對士族階層的制約。


只不過,令曹丕想不到的是,自己不但英年早逝,兒子曹叡命比自己還短。而那位託孤重臣宗室曹爽更是草包一個,最終讓司馬氏鑽了空子,這都是後話。


上圖_ 曹爽(?-249年)


在現實主義的驅動之下,大部分士族階層欣然接受了新王朝的加官進爵,更是沉浸於豐厚的賞賜而樂此不疲,畢竟能夠如同荀彧那般的人物是極少數。就這樣,曹丕在百般推讓的假惺惺肥皂劇中,「半推半就」地登上了夢想已久的皇位,終於完成了曹家父子兩代人奮鬥的目標。


參考資料:

【1】《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萬繩楠/整理 天津人民出版社

【2】《三國志》 陳壽/著 線裝書局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