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人,怎麼一讀書就睏了?

丁香醫生 發佈 2020-06-21T04:35:03+00:00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院的 Harviland 和 Clark 曾在 1974 年進行過一個閱讀理解測試,參與者們要讀 68 個短句,其中:一半的句子的前後文內容是直接匹配的,如「我們從車廂里拿出了一些啤酒,啤酒是溫的」;

當代快速助眠物品排名:

🥉 安眠藥:半小時會有效果

🥈 安德魯 · 威爾博士提倡的一種呼吸方法,最快可以在 60 秒內進入睡眠

🥇 讀書:拿起書本的那一刻

很多人工作之後,還是忘不了學生時代的那場睡眠——

老師在講台上侃侃而談,自己在課桌上哈喇子水漫金山。

以至於在禿著頭、盯著天花板的夜裡,很多人的辦法是——拿起一本書。

圖片來源:待定

但是,為什麼呢?書怎麼這麼催眠?書對我們做了什麼?裡面有什麼神奇暗物質嗎?

這本書,

不是你的天選之書

同樣都是書,但催眠的效果大不一樣,我們也有手不釋卷的時刻。

例如盜墓筆記、魂斗羅、甄嬛傳……看完一本又一本,通宵一整夜也不知疲倦。

圖片來源:網絡

但如果翻開《考研英語單詞》第一頁,剛背完第一個詞 Abandon……就睡著了。

這一定是書的問題。

認知科學發現:我們對於那些語言組織方式不那麼流暢的書,「信息轉換」的效率更差。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院的 Harviland 和 Clark 曾在 1974 年進行過一個閱讀理解測試,參與者們要讀 68 個短句,其中:

  • 一半的句子的前後文內容是直接匹配的,如「我們從車廂里拿出了一些啤酒,啤酒是溫的」;

  • 另一半的句子則是間接匹配的,如「我們檢查了野餐盒,啤酒是溫的」,中間欠缺了一個邏輯銜接,即「野餐盒裡有啤酒」。

結果發現,閱讀這兩類句子所需要的時間有明顯差異,兩者之間相差了 0.181 秒

在這差的近 0.2 秒的時間裡,我們的大腦正在瘋狂尋找「野餐盒裡有啤酒」這一個缺失掉的邏輯。

拿起一本難懂的書(例如高數),就相當於需要不計其數的 0.2 秒殘酷疊加——四捨五入一下,可能就約等於一個學期了。

而且,我們的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如果一直有大量信息加工不過來,一層層被堵在理解的大門口,就像被堵住的馬桶,到了極限就會崩盤,成為一堆枯燥且毫無意義的信息碎片,讓人陷入人生的茫然……

所以......還是書不太行。

天體物理就算了,還是先從低階版看起吧。比如: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讀書犯困,

是大腦在保護你

大腦是個耗能大戶,以僅占體重 2% 的重量,槓桿般地占了人體熱量總消耗的 20%。

而閱讀則是一項充分調動大腦的行為,不僅需要眼睛的準確辨識,記憶的不斷撩撥,與此同時還需要長時間的、沉浸式的輸入與思考。

這一過程調動了視皮層、威爾尼克區和布洛卡區等與語言直接相關的腦區。如果你想要深入理解它的內容,還廣泛涉及到海馬、前扣帶回和額葉等參與高級情緒與認知加工的區域。

這已經夠累了。更痛苦的是,我們還要用不少的精力,克制住自己想往沙發上葛優癱的衝動,這又會進一步增加大腦的能耗。

就好像運動久了會累一樣,大腦在經過較長時間的認知負荷後,也會讓人產生大腦需要休息的生理指標——「精神疲勞」(Mental fatigue)

如果你已經很疲勞了,繼續看書會加快精神疲勞的到來。

大腦真的太懂事了,它怕你太累,在默默地保護你——讓你越看越困,好去休息。

圖片來源:Giphy.com

為啥有人不犯困啊?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憑什麼大腦就保護我啊?

我是個大孩子了,能不能讓它也保護一下隔壁家學霸?那個人整天拚命看書,為啥就不犯困?怎麼就區別對待呢?

很多人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一樣的信息,有些人轉化起來易如反掌,有些人則難於登天。

學霸計算:1+1=2

你計算:

圖片來源:學渣的卑微截圖

學霸背書: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你背書:

圖片來源:自己拍的

學霸背單詞:apple

你背單詞: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學霸看完一本書,可以倒背如流,引經據典:

圖片來源:TBBT

你看一本書……

哦。你都沒有看完過一本書。

這讓人不禁仰天長嘆:為什麼?!

圖片來源:Giphy.com

其實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有研究發現,「學霸」們進行認知任務時,大腦皮層的能量代謝率反而越低。也就是說:

「學霸」思考問題時,消耗的能量更少。

有人據此提出假設,「學霸」之所以更專注更持久,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們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即所謂的「神經效率假說 (neural efficiency hypothesis)」。

這一猜測在 2018 年得到了進一步證實,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 Erhan Genc 教授團隊的發現:

「學霸」的大腦神經元互相連接更加高效簡潔。

圖片來源: Genç E, Fraenz C, Schlüter C, et al. Diffusion markers of dendritic density and arborization in gray matter predict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簡單來說就是,越聰明的人,大腦工作效率越高,處理同一件任務的耗能越低,不容易觸發大腦的負反饋機制,讀書時也就更不會輕易地犯困。

更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腦子好。

書,是需要緣分的。

閱讀,也是需要緣分的。

如果挑不到一本你的天選之書,如果你的腦子一直自作主張,把你擋在閱讀的門外,就會重現那個經典循環:

看書——好睏——繼續看——更睏了……

仿佛這個世界上象徵著智慧與真理的書籍,都在向我們傳授同一個人生哲理:莫挨老子。

但換個角度想,有近一半的人都曾遇到過失眠,能睡個好覺,也是種幸福了。

圖片來源:Giphy.com

合作專家 鄧瀟斐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科學審核齊舒婷

中科院心理所在讀博士

編輯策劃 天線

責編Feidi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Haviland S E. 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 as a process in comprehension[J]. Psycholinguis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Psychology, 2002, 3: 315.

[2]Boksem M A S, Tops M. Mental fatigue: costs and benefits[J]. Brain research reviews, 2008, 59(1): 125-139.

[3] Just M A, Carpenter P A, Keller T A, et al. Brain activation modulated by sentence comprehension[J]. Science, 1996, 274(5284): 114-116.

[4] Hashimoto R, Sakai K L. Specialization in the left prefrontal cortex for sentence comprehension[J]. Neuron, 2002, 35(3): 589-597.

[5] Kurzban R. Does the brain consume additional glucose during self-control tasks?[J].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10, 8(2): 147470491000800208.

[6] Nakagawa S, Sugiura M, Akitsuki Y, et al. Compensatory effort parallels midbrain deactivation during mental fatigue: an fMRI study[J]. PLoS One, 2013, 8(2).

[7] Haier R J, Siegel Jr B V, Nuechterlein K H, et al. Cortical glucose metabolic rate correlates of abstract reasoning and attention studied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 Intelligence, 1988, 12(2): 199-217.

[8] Genç E, Fraenz C, Schlüter C, et al. Diffusion markers of dendritic density and arborization in gray matter predict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1-11.

拓展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