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古代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製度對西方官員選拔的影響

輾轉文史 發佈 2020-06-21T05:54:52+00:00

選官用官制度歷來是統治階級的極為重視的大事,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十分重視,哪一個政權都需要大量官僚來幫助統治階級來管理國家,官僚管理被統治階級管理的有效性,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是否穩定。

文:輾轉文史

引言

選官用官制度歷來是統治階級的極為重視的大事,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十分重視,哪一個政權都需要大量官僚來幫助統治階級來管理國家,官僚管理被統治階級管理的有效性,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是否穩定。

一、東方的官員選拔制度

在中國,經歷漫長的歷史摸索,先後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最終建立並逐步完善了一套新的選官制度——隋唐科舉制度,而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光緒年間,雖然這一制度也曾被質疑過,但一千多年的歷史可以充分證明這一制度的合理性。

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是以考試成績為標準,在隋唐以後歷代都有補充和完善,但始終沒有脫離這一特點,此後,科舉制度的完善更傾向於完善具體的考試內容,防止考試不公,這使得科舉制度成為處於下層社會廣大普通民眾相對公平的晉升之梯。

毫無疑問,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首先,科舉制度對門閥士族等貴族特權勢力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因此,科舉制度增加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避免了階級固化。

第二,科舉考試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官員,這從源頭上提高了所有官僚的文化素質,最後,由於科舉制度,幾乎人人都可以參照,它擴大了人才(官僚候選人)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許多層面上的社會矛盾,如其中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等。

道光年間,英國人造訪中國,在清朝統治者的引導下,參觀了作為天朝上國的清朝的許多奇珍異寶,本以為英國民眾會敬畏天威,以達到宣揚國威的目的。然而,英國人民並沒有在意,直到英國人看到這種選拔官員的制度,他們幾乎感到驚訝,據英國人記載:

「這就像中國人曾經創造的火藥和印刷術,我可以說,這些黃皮膚的人創造的科舉制度,一定是其他歷代偉大君主創造的所有制度,都無法相比的,上帝真的很眷顧他們,但也許這就是他們創造的唯一值得被保留的制度了,也許有一天,它會給歐洲帶來巨大的變革,正如火藥和印刷術。」

這裡表示了對中國獨特的科舉制度的推崇和欽佩,那麼,當時的歐洲,特別是經歷了漫長君主統治時期的英國,是什麼樣的官方選拔制度呢?

正如英國人所說,它根本無法與中國的科舉制度相媲美?要知道,任何政權都不需要大量官僚來取代統治階級來管理統治階級,從某種意義上說,官僚對被統治階級管理的有效性將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定性。

二、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

事實上,作為一個古老的歐洲君主專制政體,英國和當時的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對中國的選官用官制度有著截然不同的摸索過程,在他們的歷史上,選官用官自然是重中之重,他們也注重有效的管理和統治,非常渴望可靠的官僚群體,他們有限的探索完全是由於他們特殊的文化氛圍影響。

可能在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在歐洲得到普及,由於特殊的宗教問題和極為複雜的爵位責任問題,中世紀神權政治高於王權。此外,皇權還受到許多神權思想的嚴重影響,就像國王是上帝的僕人的邏輯一樣,官僚必須是國王的僕人。

這種邏輯出現的問題就是,既然官僚是國王的奴僕,那麼官僚的任命和晉升就取決於國王的意圖,畢竟,國王只有一個人,不能週遊全國。他唯一能接觸到的人是貴族子弟,這意味著官僚的標準必須是門第和對國王的忠誠(奉承)。

當然,這種君賜的官制,自然會被新興的資產階級所厭惡,資產階級革命的首要任務是限制王權,推翻封建專制統治。作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革命者很快就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君主很快就有名無實,議會真正掌握了國家的權力。

在這一時期,議會擁有最高權力,由於議會往往由大量議員組成,他們圍繞權力展開激烈競爭,議會多數黨是執政黨。換言之,他們成為執政黨後,雖然統治階級由國王變為議會,但這一時期選官制度的變化只使國王賦予的選官制度成為議會爭取的砝碼和紅利。

這樣的選官用官制度根本不能保證官僚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那種只看門第的不公平的選人制度,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矛盾,給新興資產階級國家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資產階級爆發革命的原因,是為了爭取資產階級發展掃除障礙,贏得發展的空間,因此,由於選官制度的落後問題,資產階級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官僚的不作為。資產階級很苦惱,因為他們的傳統文化一直是這樣的,從傳統的地方文化中產生的先進資產階級政權,也是十分無奈的解決辦法。

三、東方對西方的影響

這時,英國人發現,他們為殖民擴張而派出去的東印度公司似乎進行了用人制度改革,也就是說,他們徹底摒棄了過去傳統的的恩賜法則,採取了新的考試任用方式,這提升了東印度公司的活力。

這使英國的資產階級感到震驚,他們都看到了這種新制度的好處。同時,清朝的科舉制度也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於是大英帝國參照東印度公司用人制度的創新和改革,重新整合了古代東方的科舉制度,通過調查和立法,成功建立了後來在西方廣泛應用的文官考試製度。

這種新的考試製度吸收了科舉制度中最關鍵的平等競爭原則和根據考試成績錄取的標準,同時,英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自然會捨棄中國的那些封建糟粕和那些儒家經典,和空泛的大道理書籍。

新的政策制度實施後效果確實很令人欣慰,極大地提高了本國官員的文化素質,衝擊了特權壟斷組織的地位,增強了社會活力(增加了管理人才的來源)。從那時起,它就被歐美其他國家、日本等模仿。

四、小結

當然,科舉制度並不算十分完善,在唐代,由世家大族壟斷,到了明代,八股取士的選拔越來越僵化,在清朝,制度比較落後這些都是事實。民國時期,抨擊科舉、提倡民主和科學也是歷史潮流。但今天,我們應該客觀地對待歷史,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古國,歷經幾次災難,卻仍然堅強的被傳承了下來。

可以說科舉制度功不可沒,它為政府選拔了大批有效的治國之才,在社會上形成了重視文化、熱愛讀書的風氣。這正是今天中國人民最需要的,而且,即使民國廢除科舉制度,仿效西方的官員選拔制度,其弊端依然存在,明清時期國家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憲法的衰敗和經濟基礎的滯後,而不是科舉制度。

實際上科舉制度經過千年的歷史,逐漸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制度,從漢代考試製度開始,國家就希望通過考試製度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道德和能力仍然是重要因素,到了唐代,科舉制度逐步完善,而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已經完善到輝煌,而且對西方國家的人才選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