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 | 華筵唐音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6-21T07:46:00+00:00

序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世間消災除難,天地澄明;眾生脫離病痛,喜樂安康。」這是眾生祈福藥師佛的心音。藥師佛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療眾生生老病死痼疾的藥王,人們以懸幡、燃燈、香花、樂舞來供奉,祈願了無掛礙的美好生活。

在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北壁,畫工便根據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繪製了一幅大型的《藥師經變》。「經變」這種佛教教義表現形式,在南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錄有南朝宋袁倩畫《維摩詰變》,在唐人段成式的《寺塔記》中也記載有長樂坊趙景公寺的《西方凈土變》。這些「變」就是把晦澀難懂的經文變成了圖畫的形式。它們不僅大量的繪製於寺院之中,更多的是展現於石窟寺中,通過畫工對佛經教義的理解以及時代流行因素,呈現出中原本土和域外藝術風格的滲透與交融。

第220窟的藥師經變,無論從壁畫的構圖氣勢,還是繪畫風格都體現著大唐王朝的富庶和開放。畫面居中為七身藥師佛,頭懸華蓋,飛天翱翔其間,美不勝收。在藥師佛的身側紛紛侍立有日光、月光等八大菩薩。畫面的左右兩側繪製了十二藥叉神將,每位都身著甲冑,頭戴寶冠,並飾以動物肖像,現在能夠辨認出的就有蛇、兔、虎等動物。

佛前水池中央的寶台,以紅藍兩色琉璃鋪成,富麗繁華。寶台的欄邊,有側身倚欄而坐的菩薩,手捧蓮花,合掌禮佛,水池中碧波蕩漾,蓮花盛開。在寶台中央赫然出現了規模巨大的舞樂場面,在中原式燈樓和西域式燈輪的照耀下,展現出燈山火木,爍爍光華。

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俳優」條中記載到:「舞有骨碌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圓毬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毬子上,其妙於此也。」記載中的舞蹈在壁畫中也赫然出現,這兩組舞伎,舞姿相似,右側兩身素裹白裙,展臂揮巾,綹發飄揚;左側兩身著錦衣石榴裙,舉臂提腳,縱橫騰踏。不過記載中的小圓毬子,已經變身為舞伎腳下的一方小小的圓形舞筵。唐代的宮廷、豪門宴集時,伎樂並作,舞台也多以舞筵鋪就。杜甫筆下就有:「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

畫面中的舞伎如疾風一般迴旋身姿,無不令觀者嘖嘖稱奇,他們雙足騰踏交替和著鼓點酣暢淋漓盡情起舞。舞伎兩側的樂隊伴著舞蹈競相演奏,打擊類、吹奏類、彈撥類的樂器,錯落有致的排列在兩側的方形舞筵上。

兩側樂隊共有28人,分別演奏阮咸、箜篌、箏、篳篥、橫笛、排簫、拍板、方響、鈸、海螺、腰鼓、鞀鼓、羯鼓和都曇鼓等樂器共20種之多。這些樂器都屬於高音部樂器,組合在一起很難奏出和聲,於是樂人根據樂器的性能、音色以及音響特點來演奏,再通過打擊樂器來進行不同節奏的伴奏,讓每一位樂手都陶醉於樂曲之中。他們專注、怡然自得的表情,讓壁畫中無聲的樂曲也變得餘音裊裊,千年不絕。

這組樂隊的配置除了鍾、磬、琵琶外,其餘樂器驚人的和《舊唐書》中所載《西涼樂》的樂器配置相似,甚至於在唐代初期就把隋代時的《七部樂》增加至《九部樂》,這些無不證明了唐人不僅尚武也更加尚樂。

清凈無塵的東方琉璃世界令人神往,樂舞蹁躚的大唐盛世讓人讚嘆。凈土與俗世化作最為古老的音符,從大唐穿越而來,一路奏出新時代的華彩樂章!


主創團隊

策劃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誦讀 / 韓文君

學術顧問 / 王惠民

音頻剪輯 / 羅成

本文系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