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留一線|默契歡喜冤家,淺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車馬相爭」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6-21T14:21:49+00:00

而我們在《三國志》中常看到司馬懿經常派人去搶蜀漢的糧食,有幾次是成功的,不過司馬懿總是做人留一線,只讓人抱走了三分之二的糧食,留下三分之一就是讓諸葛亮大軍能夠維持基本所需,既餓不死同時也吃不飽,那麼就僵持唄!

漢終於建安年,漢朝最後一任皇帝獻帝禪位給曹操之子曹丕,也預示著大漢的統治真正走向終點;漢的覆滅並不意味著新的王朝建立,當下的政局依舊十分的兇險,曹丕建立的大魏因為早前的赤壁大敗,國內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不足以一統天下,而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人口和軍事都並不理想,並且東吳君臣上下似乎都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

西南地區的漢室後裔劉備在建立蜀漢政權後,卻匆匆地領全國之兵去攻打東吳,最終全部折損了不說,自己還因此喪命;三國建立之初的格局是平衡且微妙,大魏雖然具備一統的能力,但是實力需要時間調養,而蜀和吳雖然不足夠一統,卻緊緊的依靠在一起對抗大魏,三國的局勢就是你奈何不了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曹魏司馬懿是最厲害人才

相比較東漢末年的英雄輩出,到了三國時期,人才就逐漸有些凋零了,蜀漢政權完全依靠著諸葛亮一個人支撐,而東吳經過周瑜、魯肅、呂蒙的病故,整個東吳其實就靠著孫權自己在支撐著,陸遜雖然是後起之秀,但是他身上的士族氣息太過濃重,很難讓孫權能夠全方位的信任他。

縱觀大魏,看起來是人才濟濟,但其實真正的能人卻是一再被壓制的司馬懿,為什麼這麼說?司馬懿的才能從他扶持曹丕就可見一斑。曹丕害死曹沖和嫁禍曹植,花了很多手段,但尾大甩不掉,曹丕自己擦不乾淨屁股,這時候司馬懿就簡簡單單的幾個謀略,就讓曹丕成功上位。

司馬懿早就看透,曹植的不爭氣、曹沖的早亡,那麼未來曹操的基業肯定不能交付給庸人打理,如果曹操自己把曹丕給處死了,那麼他的基業將無人可繼承,也因為這個緣故,曹操頂多就是會打壓曹丕,但最終還是會讓曹丕繼承自己的基業,這就是一代梟雄的思考。

司馬懿也是個梟雄,並且他很能夠了解到曹操的思想,也因此,司馬懿只是讓曹丕大方的承認錯誤,不要撒謊,就這幾點輕鬆的幫助曹丕躲過殺身之禍。

諸葛亮與司馬懿奇妙的車馬之爭

那麼本篇文章的主題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車馬之爭,什麼是車馬之爭呢?此車馬非平常的彼車馬,這次的「車」就是象棋里的「車」,而「馬」就是象棋里的「馬」;用「車」與「馬」來形容諸葛亮、司馬懿之間是非常貼切的。

諸葛亮絕妙的智慧和想像力,再加上他就是蜀漢政權的最靈活、最重要、最強大的「車」可以說蜀漢的進攻和防守都是由「車」來帶領,反觀蜀漢政權的「帥」並不怎麼插手「車」的腳步,也因此,車才能把才能施展到最大

而司馬懿為何為「馬」呢?曹魏政權從建立開始一直到司馬懿高平陵之變,「車」一直由曹家統管,先是大將軍曹真,接著是他的兒子曹爽,所以說曹魏的「車」就是曹家父子,但曹魏的車很顯然「進」無法有所成績,守又抵擋不了諸葛亮的「車」的進攻,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曹魏的「馬」出手。「馬」其實更像是救火隊長一樣,哪裡有危險,哪裡就需要馬的馳援,司馬懿大半輩子都是「馬」而從未成為過「車」,直到高平陵之後,司馬懿才真正成為「車」。

蜀漢「車」強,善進攻,曹魏「馬」強,善防守

那麼說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車馬之爭,我們來具體談談他們的車馬之爭是什麼樣的?第一點,蜀漢的「車」是最強戰力,而曹魏的「馬」是最強防守,司馬懿進攻諸葛亮很少有勝仗,但防守諸葛亮大多都是勝仗。反觀,諸葛亮進攻多,少勝仗,退兵時很多敗仗;兩人就是如此奇妙,並且司馬懿把諸葛亮是研究的透透的,諸葛亮想什麼,他很快就能夠想到對策,這就是司馬懿的厲害之處。

司馬懿善於補漏,明哲保身,故意不贏戰爭

但是很多人就會疑惑,如果司馬懿這麼厲害,為何和諸葛亮對戰輸的多呢?其實這其中是有很大的緣故的。

第一個緣故就是曹魏並不相信自己,只要是司馬懿帶兵打仗,曹魏政權總會少給點援軍啊!少給點後勤援助啊!並且很多親曹氏的將領私底下並不服司馬懿,並且從曹丕到曹叡,都下令所有軍事動作需要一同商議,然後由司馬懿決定,雖然看起來給了司馬懿權威,不過這一點大家就看的清楚,一同商議,這意思明擺的就是你司馬懿不能一意孤行,一切都得先商量再決定。

這就讓司馬懿束手束腳,特別是作戰在於瞬息之間,可能還在商量的時候,戰機就耽誤了,但司馬懿沒辦法,他為了明哲保身,只能夠服從命令。

司馬懿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家,他的厲害之處不在於主動出擊,而在於補漏,哪裡戰事陷入了僵局,司馬懿一來很快就能夠解除困局,這就是司馬懿的厲害之處;不過司馬懿這匹好「馬」始終被車和將束縛著,就連炮都成了這匹馬阻礙(車是曹氏父子、將是曹丕子孫、炮是曹操時期的老將),司馬懿在曹魏是很艱難的。

諸葛亮需要司馬懿的配合

接來下我們說說,蜀漢這邊的諸葛亮,雖然說諸葛亮的境遇比司馬懿好得多,不過看似「車」一騎當千,但他的「車」只能帶動著「卒」前進,而「象」、「馬」、「炮」很多都是益州本土派,諸葛亮這個典型的荊州派老大,會得到益州派的認可嗎?很顯然不行的。

所以說,諸葛亮看似掌控了蜀漢的大權,事實上他掌控的只是兵權,還有很多權力都是在本土派的手裡,這也是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主要原因,不出?那麼國內政治矛盾尖銳,荊州派總有一天會被益州派消磨殆盡。出?雖然後果還是一樣,但是至少能夠緩解國內矛盾。這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處。

我們在《三國演義》和京劇中常常看到,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鬥勇時,很多次都是沒玩真的,這又是為何呢?難道歷史上的倆人打仗都不玩真的?這其實也有緣故,諸葛亮需要司馬懿這個人在曹魏政權中掀起政治波瀾,因為他知道如果單純地讓曹氏掌握權力,那麼他們就像一塊鐵桶一樣,堅不可摧,但是如果司馬懿插進一腳,那麼曹氏勢必要和司馬氏相鬥,這時候曹魏朝中才會大亂,蜀漢才真正的有機會一統天下。

司馬懿不跟諸葛亮真打

只可惜的是,諸葛亮一直等待的「高平陵之變」卻並沒有等到,最終遺憾的死在五丈原。而司馬懿呢?他為何總是不和諸葛亮玩真的,第一個是他沒有把握打敗諸葛亮,因為他看出諸葛亮並未真正想置他死地,如果諸葛亮玩真的,一個反間計就能夠把司馬懿給整死,但是諸葛亮沒這麼幹!司馬懿是心知肚明的。

第二個就是諸葛亮就是自己手裡的籌碼,國內沒人打得過諸葛亮,就自己可以抵抗諸葛亮,如果自己被處死了,那麼曹魏靠誰來抵抗諸葛亮,這個是利益關係,曹魏需要司馬懿抵抗諸葛亮,同時又很想除掉司馬懿,特別是曹真父子對司馬懿是極為痛恨,不過只怪他們實力不濟,對抗諸葛亮總是連敗,而曹叡也對曹真父子極為失望,不得已才只能重用司馬懿。

司馬懿、諸葛亮,做人留一線,互相給彼此留有後路

這樣看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這對「車馬之爭」在一定意義上是互有利益的;而我們在《三國志》中常看到司馬懿經常派人去搶蜀漢的糧食,有幾次是成功的,不過司馬懿總是做人留一線,只讓人抱走了三分之二的糧食,留下三分之一就是讓諸葛亮大軍能夠維持基本所需,既餓不死同時也吃不飽,那麼就僵持唄!僵持是對二人最好的結果。

同樣的諸葛亮多次搶司馬懿的糧草,但也很少會直接燒掉司馬懿大軍的糧草,也是為了留一線,諸葛亮心知肚明,大軍就算擊敗司馬懿又能如何?打過長安直逼洛陽?先不說長安打不打的進去,就東吳這見利忘義的盟友,看到蜀漢做大,他們心裡會忍?

東吳在歷史上多次背叛蜀漢轉投曹魏然後對抗蜀漢,這是早就有的事情,所以諸葛亮是不相信東吳的,再說曹魏的精銳都集中在北方,打過長安,那麼直接面對的就是曹魏的精銳,諸葛亮很清楚自己的大軍和人家的精銳北方軍隊不是一個檔次,統一就是個夢,如果曹魏內部沒變化,那麼蜀漢一輩子都打不過曹魏。

結尾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車馬之爭持續了幾十年,如果非說兩人是打仗,反而更覺得兩人是在演戲,一個演給國內反對派系看,另一個演給君王和權臣看;一個是為了轉移國內矛頭,另一個是為了明哲保身,司馬懿與諸葛亮既鬥爭,又有默契配合,真是奇妙的歡喜冤家,這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車馬之爭的真正意義。

蜀漢從丟掉荊州那一刻開始就失去了一統的機會,而曹魏從曹叡去世開始,就丟掉了曹氏對朝廷的掌控權,皇帝太過相信曹爽,而曹爽卻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也因此,司馬懿最終還是會篡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