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保險農險制勝之道: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數字化轉型、融入農業產業鏈

中國網財經 發佈 2020-06-20T23:55:12+00:00

國家四部委在《關於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進農村社會治理、保障農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網財經6月20日訊(記者 郭偉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國家四部委在《關於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進農村社會治理、保障農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保險」)作為我國最早一批全國性經營農險的公司,在農業保險領域已深耕34年,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始終位居行業前列。近日,中華保險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董忠,中華財險總經理助理江炳忠,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聯合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共同探討農業保險在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當前疫情對農業保險發展的啟示以及中華保險農險業務的制勝之道。

提升農業風險管理能力

中華保險始創於1986年,前身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業生產保險公司,可謂是做農業保險起家。中華保險控股的中華財險,是我國農業保險的先行者和國家財政補貼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之一,中華保險在農業保險領域已深耕34年,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一直位居行業第二。

2019年,中華保險農險保費收入93億元,同比增長19.2%,業務覆蓋7.3億畝土地及森林、4.2億頭羽畜禽,為2336萬戶次農戶提供了3642億元的農業風險保障。2019年農險賠付金額72.3億元,受益農戶達到476萬戶次。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給各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儘管疫情沒有對農業產生直接影響,但是涉及到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各種間接影響也不容忽視。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保險作為農業風險管理的最重要政策工具,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損失補償。對自然災害與疫病風險引起的災害損失進行賠償,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第二,促進了各種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第三,促進農民收入增長,降低農民的損失。第四,堅守綠色理念,推進可持續發展。

中華保險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董忠對此也有深入思考。他表示,新冠疫情對保險業風險管理的理念、模式、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農業保險領域也同樣存在粗放外延發展,需要不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建設。

為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中華保險堅持向幾個方向轉型:第一,農業保險業務向以客戶為中心、以農民為中心轉型。第二,農業風險管理向精細化轉型,向細分產品、細分領域深化。第三,農險業務能力建設從重視分散風險和事後賠付,轉向更加重視事前預防和通過科技手段減少風險損失。第四,著力提升對農業風險規律的專業研究能力,從根本上提升農險業務競爭力。

據董忠介紹,目前國內多數保險機構都沒有專門的風險與災害研究機構,影響了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中華保險計劃從農業保險入手,在這方面作一些實踐和探索,真正提升農業風險管理能力,為此採取了三大舉措:一是與農業農村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面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二是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共同籌備成立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藉助其覆蓋農業全領域和全產業鏈的科研力量和專家資源,將農業風險規律的認識深化到細分產品領域、提升到新的水平。三是與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深度合作,依託其調動整合全國農業風險管理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的能力和平台作用,協同金融、期貨、擔保等多種力量,提升公司的風險管理專業能力和地位。

構建數字農險

同樣受到疫情影響,保險業正加速變革服務方式,各種線上化、科技化、無接觸行為爆髮式湧現。同時,銀保監會也發文要求財險業兩年內車險、農險等業務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

對於中華保險來說,科技創新並不是近些年才提上日程,而是始終將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科技創新也是推動農險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從近年來的行業實踐來看,農業保險科技創新已經成為行業最重要的市場競爭和服務升級的抓手。

據中華財險總經理助理江炳忠介紹,中華財險近期與阿里進行了深度合作,投入7個億,構建基於「混合雲」上的新一代核心系統,特別是在農險工作中,將建立中華「農險數字大廈」。

據了解,構建中華數字農險工程,總體目標是緊緊把握農業保險經營規律,通過科技賦能農險實務流程再造和運作模式變革,實現農業保險實務信息化、管理數據化、決策智能化,推動農險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彰顯中華保險在農業保險行業領域的地位和影響。

第一,全面推動新核心業務系統完善及建設。一是開展信息系統建設,率先實現農險數字化;二是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架構來推動農險信息系統全面升級。三是圍繞農民的需求與實際、提升農民或農業企業的客戶體驗感,做好農險數字化轉型的場景和需求設計;四是做好與外部科技公司協作,為實務流程再造提供信息支持。

第二,建立以3S技術為核心「空天地」一體化「按圖作業」種植險創新場景。一是總公司建成功能完整的GIS平台及移動端工具,與核心業務系統對接,實現空間基礎數據、保險數據、遙感數據的融合管理;二是紮實開展實務應用落地;三是推動按圖作業模式的落地,做到數據真實有依據,提升農業保險公信力。

第三,推動與中國銀保信的全國農險平台合作,全面優化風險管控及流程管理。一是融入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國農險信息平台統一匯集管理行業農險數據,並建立與外部數據共享共用的基本路徑和通道,逐步打造基於產品設計、費率定價等行業數據基地和信息樞紐。二是構建信息化服務共享平台。協助推動全國農險信息平台與行業協會協同,逐步強化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及數據的真實性管理。三是創建行業風險管理平台建設。以全流程量化、全過程動態監控指標評價為抓手,全面評價險種、地區、公司不同維度的合規、質量和經營風險,分類分級評價農險存量風險,實現風險管理一張圖。

深度融入農業產業鏈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華保險已累計開發農險產品條款達2005個,初步構建了產量、收入、價格指數、天氣指數、扶貧專屬類等全品類農業保險產品體系,覆蓋了農、林、牧、漁業共計180餘個農產品品種,產品條款數量位居行業前列。

近年來,中華保險在服務農業產業鏈方面持續創新探索,形成了特有的模式。例如,保處聯動模式、活體抵押貸款+金融保險聯動模式。

江炳忠介紹,中華財險在河北武安、山東威海等地開展了養殖業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模式創新,即通過政府動物檢驗檢疫部門、保險公司、無害化處理廠三方共同參與病死畜禽「監保處」平台的運行,從源頭上遏制了病死禽畜流入市場,通過平台解決了養殖戶報案難、賠款不及時等問題,並全部實現了紙質證明材料的電子化實時傳輸,最快實現了養殖業賠款當天到帳,大大縮短了養殖險賠付周期,形成了「武安模式」和「威海模式」,得到了農業農村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中華財險在廣東肇慶探索了「生豬抵押+保險保單+銀行授信」的全國首例活體抵押貸款模式,即建立生豬活體抵押融資備案,通過人民銀行及當地市場監督管理系統對生豬耳標進行唯一性登記,並通過生豬養殖貸款與扶貧貼息貸款、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聯動,支持金融機構實行優惠利率,有效解決了生豬養殖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運行模式創新,促進了畜牧業生產安全和轉型升級。

中華財險在農險基礎建設、解決農險服務 「最後一公里」等方面也逐漸夯實。截至2019年底,中華保險已在全國28個省、196個市、1765個縣經營農險業務,農網站點下沉到2.7萬個鄉鎮、村,全國共聘請協保人員數量近5萬人,為提升農險服務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來,中華保險將堅定實施「做強農險」戰略,全方位提升農險的規模、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著力提升農業風險管理能力,融入農業產業鏈,構築農村保險生態圈。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普惠金融業務,成為農村市場領先的綜合金融保險服務提供者。充分釋放跨產品線聯動優勢,採取多樣化合作模式、推進農村市場涉農保險業務顯著提升。

(責任編輯:鹿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