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病,現代人的後「股」之憂

生命時報 發佈 2020-06-20T00:29:57+00:00

長期久坐、作息顛倒、飲食無節制等不良習慣也在慢慢透支著人們的健康,肛腸疾病的增多就是表現之一,不少人為此飽受後「股」之憂。

編者的話:面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競爭壓力,現代人為此付出的並非只有時間和精力。長期久坐、作息顛倒、飲食無節制等不良習慣也在慢慢透支著人們的健康,肛腸疾病的增多就是表現之一,不少人為此飽受後「股」之憂。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主任醫師 任東林

北京市肛腸醫院原副院長、北京市肛腸疾病研究院理事長 譚靜范

本報記者 高嘉悅

四類肛腸病最常見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主任醫師任東林介紹,一半左右的人都會患有不同程度的肛腸疾病,包括發生在肛門與直腸上的各種疾病。然而,由於了解不足,大眾往往將其統稱為「痔」。痔是一種常見的肛門良性疾病,除了它,臨床常見的肛腸疾病還有30多種,包括肛瘺、肛裂,以及肛周濕疹、肛周瘙癢等肛周皮膚病,其中以下4種最常見。

痔瘡。「血、脫(痔核脫出)、痛、癢」是痔瘡的4大常見症狀。痔瘡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根據其發生部位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痔瘡的發病率很高,占肛腸病患者中的7~8成。痔瘡的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已知的可能原因有:1.人類直立行走的特徵,導致盆底壓力較大,靜脈回流易受阻,導致肛門處血管擴張,容易形成痔瘡;2.長時間保持坐姿,特別是坐在軟座上時,血液循環受到阻礙,直腸靜脈容易曲張,發生痔瘡;3.排便時間過長、排便用力過猛等,使直腸肛門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與局部淤血,增加痔瘡發生、發展的可能;4.女性懷孕時,盆腔內動脈血流量增多,以及子宮增大、腹壓升高壓迫盆腔,都會使靜脈受到壓迫回流不暢;5.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盆底張力減弱,也容易形成痔瘡。

肛瘺。直腸和肛管與會陰或肛周皮膚相通的感染性通道,被稱為肛瘺。傳統意義上認為,肛腺感染後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後經久不愈、病情反覆,就形成了肛瘺。患者有腸炎、痢疾、腹瀉、便秘等問題,再加上進食生冷或辛辣刺激食物、大量飲酒、過度疲勞等誘因,就會導致肛腺感染髮生髮展。無論是肛周膿腫自行破潰,還是經過醫生切開引流,都可能形成肛瘺。由於分泌物的刺激,患者常常感到肛周脹痛、瘙癢,有時甚至出現濕疹。

便秘。小到兒童,大到老人,都可能發生便秘,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過程困難。造成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器質性病變、濫用瀉藥、運動不足、飲食結構不均衡等。其中,老年人由於日常活動減少、常合併多種疾病需要用藥等,更容易引發便秘;大部分兒童便秘都是非器質性的,多是由於不具有排便意識或環境因素改變所致;懷孕期間由於子宮增大壓迫直腸,致使其生理曲度發生變化,因此孕婦易發便秘。

肛裂。肛裂是指從肛管與直腸黏膜相結合處,到肛緣這段最窄的肛管組織表面裂開,形成梭形或橢圓形小潰瘍,其方向與肛管縱軸平行。長期便秘、糞便乾結所引起的機械性創傷是其主要成因。肛裂患者最典型的感受就是疼,患者在下蹲或排便時會拉扯創面,產生劇烈疼痛。

拖著不治後果嚴重

北京肛腸疾病研究院執行理事、北京市肛腸醫院原副院長譚靜范介紹:「就診患者常常病情複雜,一些病人不僅有痔瘡,還伴有肛裂、腸息肉、肛周膿腫、肛瘺、直腸脫垂等問題,都是久拖不治導致的。」

譚靜范認為,很多患者之所以拖著不治療,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於疾病的發生部位,讓不少患者對就醫過程中的指檢、腸鏡等檢查手段感到排斥和不好意思;二是多數人對肛腸疾病認識不足,覺得可治可不治,導致病情遷延不愈,帶來其他隱患。

痔瘡的主要症狀之一就是便血,雖然每次量不是特別多,但若長期、多次便血則會引起失血性貧血。而痔瘡引起的疼痛問題,迫使患者儘量減少排便次數,長此以往難免引起便秘。由於女性肛門和陰道接近,痔瘡出血或發炎往往導致細菌大量繁殖,累及陰道就會引起各種婦科炎症。

如果肛瘺患者沒及時治療,炎症就會繼續蔓延,周圍組織受到侵蝕的面積越來越大,導致單一瘺道派生支管,增加治療難度。任東林表示,偶有肛瘺合併肛門癌、直腸癌的病例,應引起大家重視。這是由於肛瘺所帶來的反覆炎症刺激,會使炎性細胞增生,進而引起細胞變異,發生癌變。

長期的便秘折磨會讓患者有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失眠健忘、頭暈噁心等神經精神症狀,還會引起或加重直腸肛門疾病,如肛裂、痔瘡等。

便秘既是肛裂的病因,又是肛裂的後果。很多肛裂患者由於疼痛而害怕排便,一旦糞便在結腸里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吸收,就會導致大便乾結,造成便秘發生髮展。如果肛裂一直沒有得到良好處理,就可能形成陳舊性肛裂,此時單純的保守治療已無法將其治癒。

謹慎用藥規範治療

很多人發現自己得了肛腸疾病後,會上網搜索後自行用藥。任東林表示,確診需要詢問病史、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綜合評估等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治療方法是合適的。

90%的痔瘡患者不用手術。得了痔瘡,首先應調節生活方式,若收效甚微,再考慮用藥。當患者反覆出血、內痔脫垂嚴重,且用藥無法緩解時,就需要進行手術。目前常用的手術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開環式微創痔上黏膜切除吻合術、痔瘡自動套扎術等。大部分痔瘡患者都是混合痔,所以手術往往不能單純用一種手術方式來解決,必須多種方式結合。

肛瘺只有手術才能根治。肛瘺有間歇期和發作期。間歇期沒有症狀,也不需要用藥;發作期會出現流膿、紅腫、疼痛等症狀,雖然可以先用藥物控制,但只有手術才能根治疾病。目前臨床常用的有肛瘺微創手術、括約肌間瘺管結紮術、生物蛋白膠封堵術、肛瘺栓栓塞術、直腸黏膜瓣推移術、肛瘺鏡輔助治療、內口切閉聯合瘺道潛行刨削術、雷射消融閉合手術等。

便秘患者用藥要慎重。真正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的慢性便秘患者極少,往往以調節生活方式和用藥為主。在單用生活方式調節無效的情況下,可遵醫囑酌情選用容積性瀉藥,如小麥纖維素,或滲透性瀉藥,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而番瀉葉等蒽醌類瀉藥對腸道刺激性太強,長期使用會導致結腸黑變病,需要警惕。

肛裂初期可保守治療。半個月以內的肛裂屬於急性肛裂,建議保守治療,可以在肛門局部外用複方角菜酸酯乳膏;陳舊性肛裂需要做手術,包括肛裂側切術、肛裂切除術、肛門擴張術以及肛門後正中切開術等。

做好四點可預防

肛腸病之所以逐步年輕化、發病率增高,與現代人喜食辛辣、油膩、高鹽類食物,常熬夜、壓力大以及無節制抽菸酗酒等因素密切相關。只要有針對性地改善日常習慣,就能起到預防患病的目的。

飲食均衡。多吃粗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常吃精細糧食的老年人,要多吃一些全穀類食物,例如燕麥、玉米等,提升胃腸道蠕動能力;控制高脂肪食物攝入,如油炸食品、奶油製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飲水。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建議排便時要專心致志,時間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對於慢性腹瀉、便秘等與肛管直腸關係密切的慢性病,要及時治療;有便意時及時排便,不要憋;便後使用溫水或柔軟的紙巾,清潔好肛門衛生。

多做鍛鍊。日常生活中多進行慢跑、打太極等運動;提肛鍛鍊被喻為肛門的體操,可通過收放肛門使肛周血循環和新陳代謝加快,利於炎症的改善;按摩腹部利於結腸蠕動,幫助腸道消化,建議從右下腹開始,用手掌順時針按摩。


及時檢查。年齡超過40歲者,最好每3~5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炎症性腸病、大腸腺瘤性息肉患者,每1~2年複查一次;長期便秘、腹瀉,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等人群也要積極進行腸鏡檢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