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有了「法律顧問」

大眾日報 發佈 2020-06-19T22:53:32+00:00

「以前老百姓都不懂法,現在俺們社區也有法律顧問了,有什麼涉及法律的疑難問題和矛盾糾紛,一問法律顧問全都解決了,省了多少事。

6月15日,兗州區鼓樓街道,一群身穿藍色馬甲的年輕「律師」不顧天氣炎熱,正在街頭巷尾為老百姓答疑解惑。「以前老百姓都不懂法,現在俺們社區也有法律顧問了,有什麼涉及法律的疑難問題和矛盾糾紛,一問法律顧問全都解決了,省了多少事。」鼓樓街道紅花社區居民張大爺喜滋滋地說道。

近日,兗州區「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續簽工作全面完成。全區440個村居與9家律師事務所、13家法律服務所的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續簽了法律顧問服務合同,確保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高質量法律服務。

「今年,區司法局認真總結過去三年『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經驗,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對法律顧問工作模式進行了調整創新,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全力提升村(居)法律顧問到村(居)履職能力、履職主動性,切實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兗州區司法局局長劉學民介紹說。

該區為法律顧問統一製作了工作馬甲,將「法正仁和端信兗州」法律服務品牌logo印在顯著位置。服務期間,全員統一著裝,亮身份、亮承諾、亮標準,為群眾提供優質法律服務,接受群眾監督,打響「法正仁和端信兗州」服務品牌。統一製作村(社區)法律顧問公示牌、即時貼和《工作日誌》,對顧問個人信息、執業機構、辦公地址、服務二維碼、服務內容、監督管理進行「六公開」,並將即時貼張貼在村(社區)主要通道和廣場等人流密集處,擴大宣傳覆蓋面。

「單打獨鬥」變「團隊協作」

「過去,各法律顧問的簽約村(社區)較為分散,不便於法律顧問下村履職,也不利於司法局或者司法所的工作協調和統一管理。」區司法局針對這一問題,探索團隊服務機制,根據鎮(街)大小和律師事務所人數多少進行結對,法律服務所服務本轄區,實行「兩所服務一鎮(街)」模式,即一個律師事務所和一個法律服務所包保一個鎮(街),同所法律顧問可聯合成立服務團隊,集中法律顧問資源,實現人員優勢互補,集中發力形成陣勢。同時實行AB崗制度,即一個村(社區)可有兩位法律顧問,遇特殊情況可及時補配到位,實現「無縫對接」。

「單一考評」變「精確評估」

工作幹得好不好,精準評估很重要。該區進一步完善考評機制,加大日常監督管理力度,增加了半年考核專項,每隔半年組織人員對村(社區)法律顧問履職情況進行考核。

在考核中儘量不強製法律顧問機械地、固定地採取某種工作方式,只要有助於工作目標的實現,就可以大膽採用。重點考察駐村顧問是否參與村(社區)召開的重大會議,是否審查經濟合同,是否介入處理糾紛,及時發現駐村顧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經司法所考核不合格的駐村顧問,責令法律服務機構更換人員,對該駐村顧問的工作補貼予以扣減,並作出通報批評,以增強考核評估的導向作用。

「線下服務」變「線上接收+線下答覆」

兗州區規範了村(社區)法律顧問三級微信平台,建立「兗州區法律顧問之家」微信群,各司法所建立轄區法律顧問交流群,法律顧問及時吸收村(居)委會成員、部分黨員和村(居)民代表、群眾,建立村(社區)法律顧問群或直接加入當地村(社區)微信群。

法律顧問通過向基層群眾推送工作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各類法律風險預警防控以及普法宣傳片等形式,進行以案普法的同時,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群眾不用走出家門就能享受到快速便捷的法律服務。對於不便於在微信群交流的個案問題通過私信、面對面服務等形式解答諮詢、提供服務,「線上接收+線下答覆」相結合的模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極大方便了群眾,更保護了群眾隱私和權益。(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一 通訊員 石岩 宋媛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