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更便於治國,但是中國歷史為什麼卻選擇了儒家?

稗官野讀 發佈 2020-06-18T07:52:56+00:00

中國歷史雖然號稱五千年之久,但實際上商代以前的文明還尚未發展足夠的考古證據作為支撐。而文化的真正形成,應當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炸。

中國歷史雖然號稱五千年之久,但實際上商代以前的文明還尚未發展足夠的考古證據作為支撐。而文化的真正形成,應當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炸。

01

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但也是個思想上精彩紛呈的年代。在這段時期里,湧現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眾多風格迥異、各有主張的思想家。隨著歷史的演變,之後的中國歷史,也基本上圍繞著這些思想打轉。

首先上台的是法家,執行者是秦朝統治者。據說當時秦王看到韓非的巨著激動地睡不著覺,若得此人才該有多好。法是最容易實現,同時也是最有效的社會治理形式。所以說對於統一一個國家這或許是最快見效的思想。

但是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後卻迅速滅亡。"法治"缺乏統治"溫度",無論是當世還是後世,幾乎沒有人會懷念秦朝。

到了漢朝,初期實行的是黃老學說里的"無為而治",也是道家學說里的一個部分。所謂"無為",是指統治基本框架搭建之後,不頻繁地更改干預讓老百姓自由生產。

02

沒有溫度的法家

我們再回過頭來說,現代社會都強調"依法治國",為何古代實現不了?事實上,法治長期以來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形式里都存在,但它只是作為一種統治手段,無法上升到思想核心的層面。也就是說,即使古代的人超越歷史局限,寫出一部類似於現代憲法的綱領,也不能實現現代法治。

法的權威來源於政權的武力威懾,這在任何政權體系里都是如此。

法是不能形成主觀驅動力的,法的核心是強制性,用人對懲罰的恐懼來產生作用

古代的法律難以形成邏輯閉環,法的邏輯閉環是公平,即對所有人都同一視角。

03

儒學的邏輯閉環

儒學的思想歸根結底是一種道德世界觀,它的目標是建立道德烏托邦。

孔子時期以""為核心,孟子時期以""為核心。在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約束君王、以""約束臣民、以""""為行事準則,輔以""""""等其他道德規範的邏輯閉環。

雖然儒學指明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提升路徑,但實際情況是極少有人能達到理想的道德水準,這套方法論可行性不高,而且需要脫離土地生產,進行長期的思想訓練。但道德理想又不同於法律的強制性,它驅動的是人的主觀意識。這種主觀意識一旦形成,便意味著思想信仰形成,對於中央集權與文化傳承都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

04

道德信仰的形成路徑

道德信仰與宗教信仰不同,道德本身具有反人性的特點,它需要壓抑人性本能慾望。但是宗教卻是順從人性的。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內可以很快的去普及,但是道德信仰卻只能是影響一小部分的人。

中國文化的道德體系是依靠制度建立的,也就是"科舉制度"。人性對於道德雖然是排斥的,但對於"權力""財富"卻是嚮往的。

如果道德信仰能夠帶來權力和財富,人就能被吸引,並緊密地團結在周圍。無論是漢字也好,還是儒學思想也好,都是依靠這一路徑所實現。一個人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都研習這一類道德書籍,接受道德訓練,其主觀信仰不可能不受其影響。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如何選拔官員是所有政體都面臨的問題。考試,無疑是所有方式中最具有效率的形式。

古巴比倫文明里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人類文明里第一部成文法典,但是巴比倫文明卻並未傳承下來,它並沒有解決類似於中國文明的傳承邏輯,沒有形成主觀的思想信仰。古老的文明里,中國是唯一的特例;而流傳至今的思想體系核心裡,也只有中國屬於非宗教信仰。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制度所造就的特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