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咋建成?明代北京城為啥成了凸字形?

濱州網 發佈 2020-06-16T04:48:40+00:00

「這幅圖開始用不同顏色代表城市不同區域,此外,還繪製了等高線,這也就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平時在北京城裡走路,可能不太容易感覺到地勢變化,實際還是有差別。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仔細研究它的建都史,常有人好奇:金中都遺址在哪兒?元大都的「城市規劃」啥樣?明朝時北京城為何呈「凸」字形……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從正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行的《檔案見證北京》展覽中,找到蛛絲馬跡。一幅幅地圖、檔案顯示,元大都的供水、排水系統已經很完備,清朝末年則有了自來水公司。

從金中都到元大都

金中都是金國的都城,地理位置上與今天的北京比較吻合。從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金中都的造型方方正正,但面積比較小。

它的建立仿效了之前朝代的規制,設立了坊巷,便於管理。宮城則處在比較中心的位置,北京市檔案館展覽陳列處副處長王蘭順說,如今在北京走西二環路,大概到白紙坊的位置,就是金中都宮城的中軸線。

不過,這座城市沒能抵擋住蒙古軍隊的進攻。金中都城破之後,被當時的蒙古軍隊焚毀。留下來的遺址不太多,但像麗澤橋等地名現在還能看到。

大約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聽取重臣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即未來的都城所在。元大都的設計理念很先進,巧妙利用了河湖水系等等,供水、排水系統很都通暢。

從復原圖上看,元大都位於金中都東北角,面積更大。劉秉忠是一位很懂「周易」的大家,為城門取名時也參考了其中的學說,比如順承門,取自《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句。

另外,他在參與修建元大都時,還參考了《周禮·考工記》中的建築理念,布局整齊劃一,皇城居中、軸線分明。

明代北京城為啥成了「凸字形」?

說起老北京,名目繁多的胡同可能是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其實在元大都興建的時候,就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街道規劃。

王蘭順說,有意思的是,元大都雖然挺大,但裡面的居民卻不多,「當時蒙古還是遊牧民族,進入大都後,還有飼養牛羊等牲畜的習慣,也養在院子裡。大都的房屋還不是標準的四合院,但院子都比較大,有『八畝一份』的說法。」

據《析津志》記載,元大都皇宮外的建制是「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衡通」。在他看來,「火巷」實際也暗指街道、房屋寬敞,即便有一家著火了,也無法越過街道蔓延到其他人家。

「當時元大都的城牆一般是夯土城牆,沒那麼結實。大概到了明代,才開始用大量的磚去修築城牆。」王蘭順說。

大將徐達攻克了元大都後,明代朝廷重新修建北京城,將原來北邊的城牆往南縮了五里,又將南面的城牆向南擴展了三里,嘉靖年間,嘉靖皇帝打算修築外城,把原來的內城「包起來」。

結果剛修完南面的一道城牆,財力就跟不上了。沒辦法,嘉靖皇帝跟大臣們商量了一下,決定修兩道南北向的連接內外城的城牆,就這樣,北京城由原來的口字形變成了凸字形。

「到了清朝,幾乎完整地接受了明朝北京城的規劃。他們則比較注重對園林的建設,比如營建了華麗無比的『三山五園』。」王蘭順稱。

一張自來水管線圖上的「知識點」

清朝末年,北京城已經比較繁華了。1908年,還成立了京師自來水公司,當時的「董事長」是實業家周學熙。

這個自來水公司成立以後,很快進行了自來水管線的規劃設計。繪製於1908年的「北京精細全圖」實際上就是一幅自來水管線的規劃圖。

「圖上的紅線,就是胡同、街巷裡將要安裝自來水管道的路線。小紅點就代表著管線上安裝水龍頭的位置。」王蘭順介紹。

如果細心一點的話,還能看出來,這幅圖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的管線分布比較均勻,但在外城某一個區域,卻是集中出現了。

「這個管線集中的區域大概是今天剛一出前門這塊,不光管線集中,代表水龍頭的紅點也十分密集。」王蘭順解釋,這是因為當時大柵欄到觀音寺街一帶,商鋪很密集,用水量多。

城市地圖上出現了等高線

地圖也好,自來水線路規劃圖也罷,確實往往能從細節上反應一個時期歷史。繪製於1916年的《京都市內外城地圖》也是如此。

「這幅圖開始用不同顏色代表城市不同區域,此外,還繪製了等高線,這也就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平時在北京城裡走路,可能不太容易感覺到地勢變化,實際還是有差別。」王蘭順稱。

他介紹,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後,得到了當時民國政府的優待,被特許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中,所以在《京都市內外城地圖》里,對這裡仍然標註了「禁城」字樣。

此外,在圖中也隨處可見禮王府、鄭王府等標註字樣。至於內右二區、外右五區等劃分,則是以紫禁城為參照,從右邊劃分為內右一區、內右二區等等;左邊即劃分為內左一區等。如今的天壇,就在當時的「外右五區」。

當然,《檔案見證北京》展出的珍貴資料並不止這些。整個展覽分為「先哲營城、圖說北京、古都風韻、時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築夢」7個部分。王蘭順表示,這也全方位介紹了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民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