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壁畫看斗栱的發展演變——風格迥異的西夏斗栱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7-09T12:09:41+00:00

莫高窟崖面在晚唐時開鑿已達到「更欲鐫龕一所,躊躇瞻眺,余所竟無」 的境地,因此五代以後大多是重繪前朝的石窟,繼而轉向到距離敦煌一百多里地的榆林窟繼續開窟。

莫高窟崖面在晚唐時開鑿已達到「更欲鐫龕一所,躊躇瞻眺,余所竟無」 的境地,因此五代以後大多是重繪前朝的石窟,繼而轉向到距離敦煌一百多里地的榆林窟繼續開窟。西夏石窟里鮮有建築形象,而大量繪有建築形象的只有榆林窟第3窟,建築畫風與唐、五代、宋的繪畫風格迥然不同,建築形象也不同於以上各時代。建築繪畫的總體形象與山西繁崎的岩山寺金代壁畫風格相似。岩山寺壁畫中的斗栱「視建築的重要程度分別畫作出一跳、二跳、和三跳三種斗栱形式」 。西夏建築畫斗栱於一座建築上根據不同的部位也分別作三種形式,位於水池欄杆下的斗栱用四鋪作出單杪,位於水中平座和二樓平座斗栱用五鋪作出雙杪,無昂,下層屋檐斗栱用六鋪作一杪兩昂,重檐斗栱用五鋪作一杪一昂。這時建築繪畫的畫面整體看去,顯得密密匝匝,細小密集成一片,看似畫得很細緻,卻分不清斗與栱或昂的界線,須仔細分辨,也能看出大概。這正是明清時期斗栱逐漸由唐代的雄大壯碩演變為細小繁複,成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開端。

榆林窟第3窟建築繪畫的用色也與岩山寺很相似,因此人們懷疑榆林窟這幾座西夏石窟內的壁畫當出自中原畫師之手,也並不無道理,因為它的形式的確很新穎,很獨特,與敦煌上千年流傳的形式相去甚遠,而與中原當時流行的畫風相近,是敦煌建築繪畫里的一個新形式。這時期建築屋檐下的斗栱,遠不如唐宋時期的疏朗雄壯。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孫毅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