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年輕時的理想為什麼是征西將軍,而非征北或者征南將軍

中州史話 發佈 2020-07-09T13:25:55+00:00

對於年輕的曹操來說,未來的人生的道路有兩條,一是像自己父親和爺爺一樣從政,做執金吾、三公,另一條是馳騁疆場,立功邊疆,做征西將軍。

對於年輕的曹操來說,未來的人生的道路有兩條,一是像自己父親和爺爺一樣從政,做執金吾、三公,另一條是馳騁疆場,立功邊疆,做征西將軍。為什麼是征西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漢朝的邊疆威脅主要在西邊,到西部和匈奴、羌族作戰,有很多機會建立軍功,這樣才拜將封侯,光耀門庭。當然北疆也有一些機會,但一般是封度遼將軍,護烏桓校尉等這樣的官職,比起征西要低一個等次。南方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沒什麼大的安全威脅,有的也就是哪個郡的蠻人叛亂,派個小將或者郡兵就可以討兵,伏波將軍平南蠻平了一輩子,也就是個雜號將軍,也沒有給封個征南將軍。

曹操就沒想個當個大將軍、車騎將軍什麼的?他可能想過,但是這不太現實。因為在昇平的漢朝,只有皇親國戚才能當車騎將軍、驃騎將軍或大將軍,必須和皇帝進行聯姻。曹操出身宦室,不是什麼名門大族,即便買到三公九卿皇帝一般也不會和曹家聯姻,所以還是退而求其次,做個征西將軍是比較符合實際,也是可以實現的理想。

都哪些人做過征西將軍呢?

東漢開國時征西將軍給了馮異,征南給了岑彭,沒有徵東也沒有徵北將軍。馮異的主要功績是獨擋一面地平定了關中的赤眉軍,收復長安,並且對隗囂的作戰也很順利,基本上已經拿下一半了,所以封了征西將軍。另外,馮異人稱大樹將軍,對功名利祿不是很在意,從不計較自己的軍功,曹操自詡要當還有一層意思可能是羨慕馮異的高尚品格,不過這個有點假,因為如果不在意功名了何必要做征西,像諸葛亮一樣回家耕地就行了嘛。

耿秉,東漢開國名將耿弇的侄子,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隨竇固平定車師叛亂。永平十八年(75年),拜征西將軍,出兵援救戊己校尉耿恭。永元元年(89年),大敗北匈奴,封為美陽侯。

劉尚,光武帝的族子,大司馬吳漢的副將。參加了平定隗囂、公孫述的西征之戰,此後曾多次平定西北羌族和西南夷等叛亂。

司馬鈞,晉宣帝司馬懿的高祖父,漢安帝時任征西將軍。元初二年(115年)司馬鈞率領右扶風、北地、安定、京兆等地的部隊出擊先零羌部落,在其它各路被打敗的情況下,司馬鈞獨獲全勝,攻占丁奚城並割了羌人的莊稼。

馬賢,長期擔任護羌校尉在甘肅一帶和羌人作戰,對隴西、涼州地區的安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永和五年(140年)被封為征西將軍。看看他打過的羌人部落:零昌、先零羌、狼莫、虔人、勒姐、號良、沈氐、飢五、忍良、麻奴、鍾羌、白馬、且昌、那離、傅凍、且凍等,看到這麼的對手就知道馬賢在西部邊疆征戰的一生是多麼的艱苦了。

東漢末年被封為征西將軍的有皇甫嵩韓遂,皇甫嵩是當世名將,平定黃巾農民軍居功至偉,對大漢朝可以說起了定海神針的作用。韓遂和馬騰一塊在涼州地區作戰,這時朝廷已經沒有能力討伐他們了,只好封了個官安撫一下,給韓遂封了一個征西將軍,馬騰封了個征南將軍,這個將軍只是個名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歸根結底,征西將軍常見封是因為對漢朝來說西部的邊疆遊牧民族的威脅較大,羌族對中原的威脅一直延續到宋朝,在西邊有更多的機會立軍功,而東部、南部比較穩定,沒有什麼建功立業的機會,也就不太可能封征東、征南將軍出來。北部也有一些遊牧民族,但一般是由度遼將軍管理,因而在東漢天下未亂之時,能做征西將軍建功邊疆就是曹操的最高理想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