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白起的悲劇,秦相負第一責任

領導文萃 發佈 2020-07-09T13:54:57+00:00

在《千字文》里有這麼一句話,專門用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排在首位的就是白起。

在《千字文》里有這麼一句話,專門用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排在首位的就是白起。另三位分別是王翦、廉頗和李牧。列四將之首,可見白起的分量之重。

白起原本一介布衣,因巧於用兵,終登廟堂。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上,他先後贏得伊闕之戰、攻陷楚國國都郢、拿下長平之戰,貢獻極大。可儘管如此,卻沒有一個善終的結局。《史記》記載,秦昭王認為白起託病不出戰,「其意怏怏不服」,於是賜其死。如此功勳卓著的猛將,怎麼就這麼輕易被賜死了?其中定有貓兒膩。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但秦相范雎(音同居)恰恰相反,正因為他在秦昭王和白起之間的挑撥離間,才導致了白起的死。

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在白起的鐵蹄下,趙國40萬被俘士兵遭活埋,成為戰國時期最慘烈的事件。但此戰並沒有給白起帶來榮譽,反而開始出現問題。自昭王二十九年被封為武安君之後,白起已有十多年沒有升遷了,攻下趙國確是個千載難逢的升遷機遇。就在此時,范雎出現了。《史記》說,范雎勸昭王撤兵,允許韓國、趙國割地求和,使秦國士兵獲得休養機會,昭王應允。於是趙國從鬼門關走了一趟,而白起則功虧一簣。

對此,《史記》引用《戰國策》,推測范雎的撤兵建議來自韓國和趙國派來的特使蘇代,他的一番言辭切中范雎心病。他說,秦滅趙,秦不會有好處,因為上黨歸趙的故事證明,各國民眾不希望成為秦國人,趙亡後,土地會被燕、齊、韓、魏瓜分,唯獨秦得不到好處。上黨本來屬於韓,被秦攻打獨立難支,於是主動投靠趙,便引發了長平之戰。蘇代又說,不僅秦沒好處,你范雎也沒好處,反而還會有壞處。因為秦滅趙後勢必稱帝,這主要是白起的功勞,他的地位一定會超越你。

范雎希望落得這樣一個結局嗎?當然不希望。於是,范雎開始了他的挑撥之路,其中第一步就是勸昭王撤兵。

撤兵不多久,秦國再次發動對邯鄲的進攻,白起因病未出戰。轉年,白起病癒,秦國前線戰敗。白起對此戰的看法很明確,即秦國不會勝利。因為長平之戰本已讓秦國元氣大傷,如今趙國又與諸侯聯合,且趙國人也看到了戰敗被活埋之後果,士兵們定會誓死抵抗,因此更無勝算。但昭王不想證明自己的錯誤,就命令白起出征。白起不願參加一場自己斷定要失敗的戰爭,就稱病不應。昭王說服不了他,便讓范雎來說服他。

為什麼連昭王自己都請不動白起,還會再派范雎來請呢?難道說范雎比國王的面子更大嗎?當然不是。我推測,昭王早已知道白起對范雎有意見,派范雎來請他,是讓范雎向他認錯,給他一個台階接受朝廷的委託。但結果是白起依然沒有同意,范雎在執行昭王的任務時,很可能沒有表現出道歉的態度,甚至態度還很差,讓白起沒有釋懷。

不久,前線傳來的消息證明了白起的論斷:秦國損兵折將,邯鄲固若金湯。這時白起有些幸災樂禍地說: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昭王聞言大怒,再令他出征,他則繼續稱病。於是昭王下令取消白起的一切爵位,貶為普通士兵,並遷到陰密居住,白起一生戰鬥拼來的功勳至此歸零。

三個月後,秦軍連吃敗仗,昭王繼續拿白起出氣,命他不許留在咸陽。白起只好出咸陽西門十里,到達杜郵。但很快噩耗又來了:昭王與范雎商議,認為白起說了對朝廷不利的話,於是派人給他送來一把寶劍,要他「自裁」。白起遂自刎。

白起之死,相關三方都有自己的責任。就白起而言,過於倚仗自己的功勳,尾大不掉是為臣大忌,稍有妥協,也不至於斷送性命;秦昭王的暴怒可以理解,臣不為君著想、不從君命,即便是一將難求,為了維護威信,只能出此下策以儆效尤;而范雎在白起之死的問題上,角色最為隱蔽,他似乎什麼都沒做,所有的決定都來自昭王,他只是完成領導分配的工作而已。但如果考慮到他曾擔憂白起位列三公超越自己的這個私心,那麼他的問題顯然最大。《史記》中明確寫道:「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

現在看來,第一責任人非范雎不可。白起的自負性格,昭王的君主脾氣,都被范雎利用了。可范雎為什麼處心積慮要殺白起呢?這得從穰侯魏冉說起。魏冉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即昭王的舅舅,昭王初立時,很多危機都靠他解決,其中重用白起是他的一個重要舉措。而魏冉遭遇危機也是因為范雎,他在昭王面前進讒言,說魏冉在外專權,比你還有威懾力,昭王一驚之下便免去了魏冉的相國職務,封地於陶。這也是魏冉的埋骨之地。白起既然與魏冉關係不錯,范雎對白起的壓制與防範也就再也不是無源之水。

再說范雎對白起下手,都是背後放冷箭,白起可能毫無察覺。蘇代遊說范雎,說白起未來會超越他,白起不知道;昭王發火,白起可能也毫不知情。在昭王與白起之間,擔任溝通工作的是范雎,他的傳話,對結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昭王最後對白起死亡已有惋惜之情,證明他並非一心要殺白起。白起最多是不從命,但罪不至死。

比較起來,范雎收取敵國厚禮、聽從敵國安排才是罪大惡極。他是個睚眥必報的人,所以也時刻擔心別人「以己之道還施己身」,為了防範未來可能的危險,便提前動了殺機。個人利益超越國家利益,陷害忠良因為一己之私,范雎的得逞,暴露了歷史陰暗的一面。此前,趙國發生了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至今家喻戶曉,廣為稱讚,而范雎暗害白起的故事卻鮮有人知。

歷史如煙,典故最終都會淡化為茶餘飯後的閒談,但我們仍可以此為鑑,窺古探今,正德立言。穰侯識珠,讓平民出身的白起有了機會施展宏圖,這是白起的喜劇;而君主集權體制下的政治鬥爭,卻是陷阱重重、防不勝防,這是白起的悲劇。

太史公司馬遷評價:「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范雎)。」這跟我們讀者的遺憾心情是一致的。但這樣的戲碼在中國的歷史上並不鮮見,後續無窮無盡。


摘自 | 《領導文萃》2020年6月下

稿件來源 | 《環球人物》

本文作者 | 孟憲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