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向十一國宣戰,為什麼卻只有八國聯軍來入侵,還有三國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7-09T14:34:03+00:00

當時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簽下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最糟糕的地方,並不是割地賠款,而是西方世界從此都認識到了清政府孱弱不堪,非常好欺負。

1900年5月,八國聯軍向清朝發起了武裝侵略。在北京城被攻陷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一路逃向西安。1900年9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政府向英、美、日、俄、德、法、奧匈、義大利八個國家作出了賠償。中國由此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庚子事變中,並非只有八國聯軍得到了賠償。因為在戰爭開始之前,慈禧豪氣地向十一個國家進行了宣戰。所以到最後的賠款階段,還有三個國家也得到了一份賠款。

那麼,既然慈禧是向十一國宣戰,為什麼侵華的只是八國聯軍呢?還有三個國家做什麼去了?

說起來,清政府和西方國家的第一次恩怨,還要追溯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當時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簽下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最糟糕的地方,並不是割地賠款,而是西方世界從此都認識到了清政府孱弱不堪,非常好欺負。

十多年後,英法又在美俄的支持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最終英法聯軍殺入北京,頤和園被付之一炬。清政府又同英、法、俄三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的第二次試探,通過這一次試探,西方國家確認了清朝的確是外強中乾。此後的幾十年中,西方國家開始等待機會,籌劃著再一次去東方撈油水。

1894年,在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後。西方開始加速了對中國的侵略計劃。

1899年,義和團的出現,讓西方列強終於找到了侵略中國的理由。義和團本來是一個流行在山東、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組織,最早是想要「反清復明」的。但在異族的不斷入侵之下,義和團開始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實際上,對於西方的不斷入侵,慈禧一直是相當窩火的。但由於清政府的實力孱弱,慈禧想要對西方國家動手,卻又擔心後果難以承受。因此在義和團出現後,慈禧便派人對義和團進行了調查。結果負責調查的人回覆說,義和團「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慈禧心中大喜,開始在暗中放任義和團和洋人作對。這麼一來,清政府起碼不會背上直接責任。

在慈禧的放縱下,義和團拚命打擊外國勢力,甚至一路攻入天津租界。

在天津大鬧一場後,義和團又開始向直隸發起了進攻。而在此期間,清政府雖然也有派兵征剿義和團,但實際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根本沒有實質上進行鎮壓。

在義和團的衝擊下,外國傳教士和使館開始遭到多次衝擊,直隸有大量教堂被放火焚燒。眼見情況不對,外國使館開始紛紛與慈禧聯繫,希望慈禧能夠加大兵力平定叛亂。對於洋人的這個要求,慈禧乾脆假裝不知道,繼續和稀泥。

慈禧的這種態度,直接送給了列強一個入侵的藉口。

列強隨即組織聯軍,準備進京清剿義和團。對於列強武力進京這件事,慈禧爆發了積壓多年的怒火。她先是斬殺了許景澄、袁昶、徐用儀、立山、聯元五位主和派大臣,接著直接向英、美、日、俄、德、法、奧匈、意、比、荷、西十一國宣戰。

戰爭爆發初期,聯軍只投入了不到兩萬人的兵力。但由於雙方武器存在巨大差距,聯軍基本上沒有吃到什麼敗仗,就一路順利地進入北京城。

進城之後,聯軍以「無法區分平民和義和團的區別」為理由,對北京城內的百姓開啟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到了戰爭後期,聯軍的重點已經不是打仗,而是爭先恐後地掠奪。為了搶占更大的利益,各國軍隊紛紛派出增援部隊,最後共有5萬人進入了北京城。

在5萬軍隊中,以日本派出的2萬人為最多,俄國派出1萬3千人為其次。而其他國家大都只有幾千人的部隊,還有一些只派出了百來個人的。

而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三國,則是乾脆沒有派任何人來。因為比起其他國家來說,西班牙等三國在當時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財力來支撐這場戰爭了。與其長途跋涉派幾十百來個人湊數,還不如安安心心呆在家裡收錢。

畢竟義和團在騷擾洋人的過程中,也對西班牙等三國的使館造成了損害。而且慈禧還大言不慚地向這三個國家宣了戰。因此當他們提出賠款要求的時候,孱弱的清政府根本就沒有拒絕的理由。

(參考資料:《八國聯軍侵華史》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