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企業獲20億融資,2.5億人的心理在如何被治療?

鈦媒體app 發佈 2020-07-09T15:04:19+00:00

Calm公司PR總監 Alexia Marchetti說,很多初創公司都在試圖製造用戶需求。但是,他們沒有發現,「入眠問題是如此普遍,市場用戶需求程度是如此之高,現在大量的用戶是在購買我們的付費內容而不是去買安眠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vb動脈網

「疫情中的世界正遭受著三重危機:醫療危機(流行病本身),經濟危機,外加(切勿低估的)心理健康危機。」

今年3月,當代思想家齊澤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這個觀點。他提醒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這個被進步和發展所裹挾的時代里,人類生存的真實境況是值得被關照的,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被低估的,特別是在疫情隔離、經濟下行和全球社會環境動盪這樣的時期。

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和美國精神暨心理疾病聯盟的數據顯示,約有2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約有5%的成年人達到嚴重程度。而在所有患病人群中,每年僅有不到45%的人群會選擇以心理諮詢、藥物、住院等方式進行治療。即使通常被認為面臨更低社會壓力的青少年群體,也有17%的人出現了心理或精神問題,且同樣只有約50%選擇治療。

這個數據意味著,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你、我、他,都有可能有心理健康的問題。在醫療健康行業,人們是怎樣應對這個問題的呢,有什麼樣的企業在做什麼樣的產品、模式或療法,政策、資本、需求在將心理健康領域的創業者們導向何方?

2.5億個「隱秘的角落」:政策和資本探索多年

今年,疫情給社會生活造成的失常,讓心理健康的問題得到了無比的關注。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要求各地根據目標人群範圍、數量以及心理危機干預人員數,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時間表;2月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熱線的基礎上,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

抗疫之外,其實我國很早就將心理健康服務的建設提上了日程。在2004年,衛生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指導意見》,就提出了精神衛生工作「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的原則。

到2012年時,我國出台了首部《精神衛生法》,政策中規定了精神障礙患者的醫療費用按照國家有關社會保險的規定由醫保支付,仍有困難的,由民政部門給予優先救助;政策還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從事精神障礙診斷、治療的醫療機構和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近年心理健康領域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

在2016年10月,心理健康的問題也被寫入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相關論述有「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等。

2018年11月,《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出台,政策中包含了17項重點工作內容,如搭建基層心理服務平台、完善教育系統心理服務網絡、發展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等。

回顧政策的這一脈絡,我們可看到,心理健康在我國正由宏觀層面的重視和指導具化為心理健康服務和平台的落地建設。在政策的指涉上,心理健康行業已經到了新的階段,行業急需能夠有好的解決方案的平台型公司。

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我國不得不說是個大問題。2018年5月,國家衛健委在某次會議上公布了這樣一個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13.9008億人口中精神障礙患者達2億4326萬4千人,總患病率高達17.5%;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1600萬人,發病率超過1%,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

在此嚴峻的問題面前,既存的心理健康供給是如此不足,行業急需新的模式、技術、理念介入。

好的賽道不乏嘗鮮者、創新者,於是,好心情、壹心理們出現了,一些玩家開啟了他們的探索。而在他們的背後,資本也開始湧入,給其以加持。

(2019-2020心理健康領域發生的部分融資事件)

近一年多的時間內,我國心理健康領域已發生10起融資事件,賽道獲超2億資金投入。

相比國內,國外心理健康領域的融資規模要大得多,10家企業獲得了約18億元資金的投入。

(國外心理健康領域2019年發生的部分融資事件)

這些獲得資本青睞的企業,它們在行業里開啟了怎樣的探索?有什麼樣的方案去治療人們的心理?

兩類玩家,兩種道路

在醫學中,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普通心理問題,還是精神病症,主要有這3個依據,是否出現了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或妄想?自我認知是否出現問題,能否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情感與認知是否倒錯混亂,知、情、意是否是統一,由此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損害?

「是」則歸於精神病症,「否」則歸於普通心理問題。

由此區分出發,目前國內心理健康領域的創新企業大致可分為兩類,針對普通心理問題的健康服務模式,以壹心理、愈見、抑鬱研究所等企業為代表;針對精神症狀的醫療服務模式,以好心情、昭陽醫生等為代表。

傳統的心理諮詢機構以工作室為主,諮詢師和用戶,以線下一對一的形式進行,按小時收費。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興起後,心理健康領域迎來了技術化的提升,從線下到線上,行業的數字化提升是主要的創新路徑。

健康服務模式的玩家,將線下的心理諮詢搬到了線上,以視頻、語音、文字的媒介設計了健康服務產品;醫療服務模式的玩家,將傳統公立醫院裡的精神專科搬到了線上,模式和春雨醫生、微醫等典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相似,不過它們是在心理健康領域深耕,在垂直領域裡精耕細作。

在不同的模式里,兩類玩家在走著各自的路。

  • 健康服務模式:主打心理諮詢、心理教育,內容是核心產品

在移動醫療元年(2014年)前後,心理健康領域出現了數十款APP,功能模塊主要包括尋醫問診、在線諮詢、心理測評、社交、員工心理服務、心理課程(付費或免費)、心理學教育等,業務主打心理諮詢。

從公開披露的融資輪次和用戶數量來看,目前跑在行業前列的是壹心理和愈見。

(壹心理融資情況)

成立於2011年的壹心理,在2015年時獲得了早期投資機構北極光創投的數百萬美元融資,在去年更是拿到了數千萬人民幣的股權融資。壹心理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有心理諮詢、心理測評、心理健康科普等,其「壹心理」品牌覆蓋了超10個內容平台,如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知乎等。

據壹心理提供的品牌手冊數據顯示,壹心理已擁有付費用戶300萬,公眾號矩陣粉絲800萬。付費課程、原創測評、心理諮詢是其核心的三大業務。在壹心理的用戶中,「都市年輕女性」、「受過良好教育」、「關注自我成長」是主要的用戶畫像標籤。

(數據來源:壹心理提供)

另一家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頭部企業是愈見。愈見主營的三大業務是心理診斷、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在2019年,愈見也連續收穫了千萬級融資。

  • 心理醫療服務模式:更為垂直的網際網路醫療

2020年5月,好心情完成了1.25億元A輪融資的消息一度惹起了行業較大關注。人們不禁在問,心理健康,已成為或者正在成為一個吸金的領域嗎?

成立於2016年的好心情,聚焦於中樞神經領域,利用智能化的診療系統和網際網路醫院服務體系,幫助精神心理類疾病用戶提供智慧的康復管理和在線醫療服務。成立不足一年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