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跳回「農門」返鄉青年帶來農業新業態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0-07-09T15:44:04+00:00

三位青年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跳出「農門」後又回到「農門」,廣東近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類似鄭玲娟、郭建華及鄧迪方一樣的新農人,把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帶回家鄉,帶動當地脫貧致富,激活了當地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2018年8月,返鄉創業的鄭玲娟第一次打開快手,上傳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沒想到兩個星期後,自己在山上撿雞蛋的視頻竟然超過了80萬點擊量。如今,鄭玲娟通過直播將自家的農村土雞蛋賣向了全國各地。

同一年,郭建華從一家汽車生產企業辭職回到從化老家,正式接手家裡的檸檬果園生意。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無人機,於是他突發奇想開始用無人機為自家檸檬樹噴洒農藥。

同在廣州從化的鄧迪方是個「農三代」,2015年從美國讀完大學後回家做起了柑農。通過大膽引進國外農業種植體系並加以改良,自創出了「玫瑰柑」品牌。這個回鄉創業的女「海歸」有個願望,就是帶動從化3萬畝柑橘種植園飛向世界。


三位青年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跳出「農門」後又回到「農門」,廣東近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類似鄭玲娟、郭建華及鄧迪方一樣的新農人,把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帶回家鄉,帶動當地脫貧致富,激活了當地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返鄉青年帶回新出路

農村的苦,郭建華印象頗深,父母從事檸檬種植20年之久,一年來整日在忙著幫檸檬樹剪枝、打藥,還要忙著採摘、送貨。

郭建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檸檬種植是靠天吃飯,氣溫一高就容易生病蟲害與細菌,如果不及時打藥除病蟲害就會減產。「父親那一輩,打藥要靠人工,家裡300畝果樹三個人要打半個月。」

長此以往下去,種植檸檬成了年輕人最不想從事的行業。郭建華在2018年以前一直在廣汽本田的工廠上班,逃離了農村與農事。

像郭建華一樣逃離農村的青年不在少數。鄭玲娟外出打工時才18歲,在廣州嘗試過許多工種,在餐廳洗過碗,在快餐店打雜-,還跑到服裝廠去賣衣服。

「家裡的房子年久失修,卻沒錢翻蓋,不出來打工沒有出路。」談及為何逃離農村,鄭玲娟說,自己的家鄉較為偏僻,附近沒有工廠可供打工,留在家裡只能靠養雞、種地謀生,一年也沒有多少收入。

由於沒有學歷與技能,鄭玲娟在外打工每月只能收入3000元左右,三年來一直沒有積累。父母上了年紀,照顧父母的重任需要她來承擔。2016年,返鄉的鄭玲娟看到家裡滿院子養的雞,一下子覺得回鄉創業養雞或許是條出路。

潮州饒平縣岐山村的大部分年輕勞動力都外出打工,村裡的地一直荒著,山頭也無人承包,但這裡的景色怡人、空氣清新,非常適合養雞,將農村土雞蛋賣向縣城。鄭玲娟第一次創業就向鄰村買了600隻雞苗,在遭遇了數輪挫折後終於將土雞的規模擴大到8000隻,日產雞蛋接近4000個。

「有了足夠的規模後,農村土雞蛋的銷路就一直是我最大的苦惱。」鄭玲娟的銷售半徑不大,如此大量的雞蛋賣不出去就會損失巨大。

2018年,在閨蜜的支招下,她在快手上註冊了「農村土雞蛋妹」的暱稱,第一次嘗試通過快手推銷自己的土雞蛋。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吸引了近50萬粉絲,通過快手直播賣土雞蛋,家裡的收入增加了幾十萬元。

郭建華在看到父母打理果園的辛苦後,也決心回家接手果園生意。與父輩不同的是,他決心做一個「新農人」,用無人機代替人工噴洒農藥。用手機設定好噴藥區域,輕輕一按啟動鍵,裝載了農藥的無人機便可以自動巡航噴洒果樹。

「我一個人操作,3-4個小時就可以完成300畝檸檬園噴洒作業,極大地提高了效率。」郭建華說。

隨著各類新青年向農村回流,過去農村難得一見的高新技術和新模式也走進農田、果園,成為鄉間一抹亮色。

極飛科技創始人彭斌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中國務農一線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3歲左右,而60歲以上的務農勞動力占了1/4。

「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務農勞動力被智能工具替代,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回農村,這批年輕人不是去務農,而是從事農業服務產業。」彭斌說。

極飛科技為此設置了極飛學院,專門向年輕人提供「新農人」培訓。據極飛學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其註冊學員中80後占了34.72%,90後占了31.26%,00後占了2.87%。

致富帶頭人的新使命

「海歸」鄧迪方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這成了她的新使命。

疫情期間,鄧迪方向一線醫務工作者捐贈了自創品牌「玫瑰柑」,沒想到在新聞發布會上被鍾南山院士推薦了,「玫瑰柑」品牌廣為人知,一下子帶動了銷量。

返鄉創業至今,鄧迪方看到村裡的農民依然沿用傳統種植技術。「老一輩農戶依然靠天吃飯,考慮眼前的事情,但現在科技進步了,國家的好政策來了,大家應該換種發展思路,應該更加注重農作物的健康概念。」

廣州從化綠水青山,地處北回歸線,光照充足,加上創新使用有機肥料種植改良柑橘,鄧迪方的1500畝柑橘園靠品牌走出了新路,今年新添的200多畝土地將引進種植新品種。鄧迪方的願望是,將果園做出附加值,最終帶動從化3萬畝柑橘種植園走向世界。

鄭玲娟也憑藉直播電商帶動了村裡貧困戶實現脫貧奔小康。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作為貧困村,岐山村的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待在家裡的老人多是通過種菜、稻穀等養家,每月收入僅有百元左右。

隨著鄭玲娟的養殖規模增大,人手出現緊缺,於是先後幫助家鄉11位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每人收入從幾百元增加到3000元左右,實現了脫貧。同時也帶動了家鄉稻穀、玉米種植產業,促進了當地產業增收。

在鄭玲娟看來,自己通過直播帶貨這種新形態,讓大家看到一種脫貧奔小康的方向。「現在我們這裡不少年輕人開始返鄉創業,包括種植水果、養殖等方式創業,大家也來向我請教經驗。政府部門也開始到村子裡面來參觀、調研,想要在這裡建一個電商培訓中心,這些都是在幫大家脫貧致富。」

「農村的現狀就是,年輕人不願意干,老年人幹不了,只能靠新技術提高效率。」郭建華認為,新技術、智能工具的出現,最大的幫助是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當然提高效率的同時,新技術也帶來了農業種植業產業升級的方向。他拿自家果園舉例,每當檸檬果園需要剪枝與採摘時,家裡都需要僱傭不少勞動力。

「按照每天100元計算,一個收穫期下來花在人工上的成本就占了一多半。所以,未來農村的產業一定要升級。」他認為,未來可以通過更多的智能化工具完成果園的管理,改變靠天吃飯的老路,還要進一步向深加工轉型,儘可能提高農民的收入。

早在2006年,廣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就陸續向社會發布了《廣東省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實施方案》等方案,近年來更是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一系列就業工程在廣東各地落地。

一系列政策與培訓工程,均是在鼓勵新青年通過掌握技能,將新模式、新管理經驗帶回鄉村,激活一池春水,並最終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