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蜂蜜有「文化」

中工網 發佈 2020-07-09T16:00:26+00:00

5年來,家住林口村陳家槽組的張崇軍,帶領「山里人家」團隊專注蜂蜜這份「甜蜜事業」,以略陽中蜂養殖繁育基地為中心,依託電商平台,利用這片天然氧吧,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周邊240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創業達人,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蜂蜜小子」。

陝西日報記者 李旭佳文/圖

「今年第三批『諸葛亮的蜜』已出箱,難得的豐收年,賣得還不錯!」7月2日,「90後」養蜂人張崇軍黝黑的臉上掛滿笑容。他口中提到的「諸葛亮的蜜」,是將土蜂引進瓶子內做成的完整蜂巢蜜,也是他們團隊的「爆款」文創產品。

張崇軍介紹自己養殖蜜蜂的方法技巧。

這是張崇軍養殖蜜蜂的第5年。

「被蜇習慣了,就像撓痒痒。我們創業的目的就是要做新時代的新農人。」隨手摸摸被蜜蜂蜇過的地方,張崇軍不以為然地笑了笑。查看蜜蜂的成長情況,是張崇軍每天的習慣,被蜜蜂蟄,也是張崇軍5年來養成的「習慣」。

略陽縣接官亭鎮林口村地處秦嶺南麓,生態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中華蜂養殖條件。5年來,家住林口村陳家槽組的張崇軍,帶領「山里人家」團隊專注蜂蜜這份「甜蜜事業」,以略陽中蜂養殖繁育基地為中心,依託電商平台,利用這片天然氧吧,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周邊240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創業達人,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蜂蜜小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7歲那年,因為家裡窮,母親帶著年僅2歲的妹妹離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張崇軍和父親相依為命。懂事的張崇軍每天放學回家打豬草餵豬、放牛背柴,洗衣做飯更是常事兒。家鄉的貧窮深深觸動了張崇軍,與同齡人有不同生活經歷的他一點兒都不像一個「90後」,顯得成熟許多。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張崇軍在漢中周邊一家機械加工廠工作。別人一天干8小時都累得直喊叫,不滿20歲的張崇軍卻在工具機前一干就是12個小時,即使汗流浹背也不休息。

「小時候家裡養過土蜂,我想通過網絡把土特產賣到更遠的地方。」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略陽當地養蜂業發達,但閉塞的交通條件和傳統的養蜂方式讓這份「甜蜜」並沒有走出大山。2014年初,電商風靡。憑藉在機械加工廠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張崇軍準備沉下心養蜂,給銷售蜂蜜的電商做原料供應。

「土蜂蜜營養價值高,網上銷路好!而且略陽養土蜂的農戶很多,我對自己很有信心。」創業頭一年,張崇軍成天騎著摩托車走村串戶收購農戶家的土蜂蜜。

2015年7月,張崇軍帶領幾個和自己同樣有「深山創業夢」的山裡娃成立了漢中山里人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採取「人工育王、分蜂擴群」的繁育技術進行中華蜂良種培育。該公司被評為漢中市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山里人家」的夢想之路也從此起航。

次年,這群山里娃選擇回鄉發展中蜂產業,家鄉利好的政策讓他們更加有信心把這份「甜蜜事業」做大做強。張崇軍堅定地說:「我們是從山裡走出去的,現在又返鄉創業,就是要感恩大山的養育之情。希望通過我們的雙手助力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養殖蜜蜂成本低、風險小、利潤高、見效快,除了幫村民提高收入外,還能通過中蜂授粉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部分農戶都能接受。」2017年,張崇軍先後在接官亭鎮建立起8個標準化、規模化的中華蜂繁育基地,並在林口村成立了森林人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資金託管、蜜蜂代養、技術培訓、產品回購等方式帶動周邊貧困戶增收26萬餘元。

「我們給農戶讓利提供蜂群,免費上門提供蜜蜂養殖技術培訓,如果市場前景不好,我們會保底回購農戶的蜜蜂,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張崇軍的初心從來不曾改變,僅2018年,公司依託中華蜂繁育基地,向漢中市以及甘肅隴南市累計提供中華蜂良種1.8萬餘箱,開展中華蜂科學養殖技術培訓600餘人次。

2019年,「山里人家」團隊依託漢中兩漢三國的區域優勢,開發了富有兩漢三國文化特色的「文化蜜」。

「褒姒是漢中走出去的美女,像洋槐蜜一樣晶瑩剔透,我們便把洋槐蜜稱為『褒姒的蜜』;蜜蜂在冬月為了採集枇杷蜜費盡千辛萬苦,就像韓信波折的人生一樣,所以把枇杷蜜稱為『韓信的蜜』;土蜂蜜是蜜中極品,像極了帝王,稱為『劉邦的蜜』;蜜蜂在玻璃瓶里築巢充滿了智慧,這種蜜就被稱為『諸葛亮的蜜』;棗花蜜顏色偏紅像關羽的臉,所以起名為『關羽的蜜』……」提起自己的「文化蜜」,張崇軍滔滔不絕。

「疫情期間我們給蜂箱進行了塗鴉『美容』。接下來我們準備打造『蜂業+文化+旅遊+康養+科普教育體驗基地』,打造代養『社交小蜜蜂』,讓認購蜂蜜的客戶在手機APP上就可以查看自己蜜蜂的飛行狀態。」張崇軍說。

如今,一條蜂蜜標準化生產線和質量檢測中心順利建立。5年來,張崇軍和他的「山里人家」團隊把熱血青春奉獻給熱愛的事業,以天為被,以地為床,以蜂為伴,只為做出好蜂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