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四十七:羅馬教會反宗教改革運動2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7-09T16:58:14+00:00

基督教之四十七:羅馬教會反宗教改革運動2。突出的表現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為西歐諸國爭奪海外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最著名的就是1493年在維德角群島以西370 里加的地方,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劃分了一條「 教皇子午線」 ,規定這條線以東「新發現」 的土地歸葡萄牙,以西則屬於西班牙。


基督教之四十七:羅馬教會反宗教改革運動2

1522年,羅耀拉從羅馬教皇那裡獲得去聖地旅行的特許。他乘威尼斯的船隻來到了耶路撒冷。他原來的目的是想要穆斯林教徒皈依天主教,後來這個希望破滅,就返回西班牙。這次經歷使他明白,為了完成他的使命,他必須首先完成自己的教育。儘管這時他已經30多歲,仍開始了狂熱的學習過程,並堅持了十幾年的正規教育。他先在巴塞隆納大學學習了兩年,於1526年轉到阿爾卡那大學正式註冊,開始各種知識的學習。羅耀拉學習的目的性很強,一切不是為了當一個學者,而是為了傳教和捍衛羅馬教會。在阿爾卡那大學學習時,他得到幾名支持者,有3 位是從巴塞隆納跟著他來到阿爾卡那的,成為他的信徒。他的宗教狂熱曾一度引起天主教地方教會的懷疑,他被逮捕並關押了40天。不久他轉學至薩拉曼卡,多米尼克會的僧侶又把他帶到宗教裁判所。當他被釋放以後,他又轉學至巴黎學習。在巴黎他又受到懷疑,但卻沒有嚴重地被處分。


  羅耀拉成為耶穌會的領袖,這個教會宣布所有的教徒皆為基督教弟兄。教會的人員來自各個階層和各個地方,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中興天主教會的支柱力量。例如:彼得.法弗爾、方濟各.沙勿略,後者是一個貴族,後來成為向遠東傳教的著名人物。還有西門.羅德里克茨,後來成為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的顧問。


  在1534年,羅耀拉和他的六個跟隨者,在蒙特馬特的一個寺院裡發誓為教會服務。法弗爾主持彌撒,信徒們宣誓過貧窮日子,去聖地進行傳教,他們又決定為教皇服務。不久又有3 名信徒加入了組織。1537年,他們來到威尼斯,準備從那裡去巴勒斯坦。威尼斯和土耳其的戰爭破滅了他們去東方的夢想,所以他們決定為教皇服務。1540年9 月27日,教皇發布敕令,宣布耶穌會為合法組織。在這以前,羅耀拉已經成為教皇的朋友。1541年,羅耀拉被一致選為耶穌會的領袖。


  耶穌會的活動範圍很廣,包括教育、布道、救濟窮人、以及其他各種傳教活動。耶穌會員建立了孤兒院、工作所等福利組織。1541年4 月7 日,方洛各.沙勿略和另外三個信徒航海去東印度,開始了在遠東傳教的先聲。


  在教育方面,耶穌會做出很大努力。他們在羅馬街道上教兒童學習,不久在各個著名大學中獲得教職。在大學中受到了學院派的抵制,所以耶穌會開始建立自己的學校。這些學校適合貴族的需要,才得以發展。在葡萄牙,國王約翰歡迎耶穌會到他新建立的大學中教書,而解僱了那裡的人文主義者教師。在西班牙,耶穌會得到加迪亞公爵法蘭西斯.波傑亞的支持,把公爵的大學交到了耶穌會手裡。他自己也成為一個成員。在法國,耶穌會受到了抵制,後來在杜埃、聖.奧莫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學校。


  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得到耶穌會教徒的最大支持。在德國,耶穌會成員和彼得.卡尼蘇斯(1521-1596 年)進行合作,推行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主張。卡尼蘇斯是一位著名作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後來加入了耶穌會。他使得天主教勢力在德國得到恢復。在巴伐利亞,卡尼蘇斯曾說服了公爵阿伯特五世信奉改革了的天主教會,驅逐新教。在科隆大學,他的教育收到很大效果,當選侯維德的赫爾曼企圖推行宗教改革時,卡尼蘇斯又說服了他皈依天主教。卡尼蘇斯是德國反宗教改革運動中的重要領袖。



  


(3)特蘭托會議


  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是1545年召開的特蘭托宗教會議,其目的是反對新教。羅馬教廷的樞機主教團希望結束因新教宗教改革所帶來的混亂,統一羅馬教會內部意見,所以召開特蘭托宗教會議。會上天主教會分為強硬派和妥協派,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和教皇的矛盾也很尖銳。


  這個會議斷斷續續開了18年,直到1563年方才結束。會議的結果是教皇的強硬派獲得勝利。教皇宣布基督教的基礎為《聖經》、儀式和傳統,《聖經》的最後解釋權在天主教會,拉丁文的《聖經》為權威版本,會議宣布教會地位不可動搖,一切主張,包括七聖儀、聖像、聖物、煉獄、甚至出賣贖罪券,都是正確的。這種宣布導致新教和天主教的徹底分裂。特蘭托宗教會議還決定成立專門機構審查出版物,加強宗教裁判所的活動,大肆鎮壓新教,並視各種民間宗教和巫術為宗教異端,如對信仰民間宗教的人們和巫士開始大規模鎮壓,致使成千上萬的無辜人民被處死。


  特蘭托會議的結局是複雜的,一方面,它表明羅馬天主教會通過反宗教改革運動確實恢復了某些勢力和聲望。這也許要歸功於教會對福利事業的推進,這總是能夠提高推行者的聲望。除了宗教福利事業以外,教會內部的純潔化、反腐敗運動也起到作用。況且這個時候又是新教出現大的分裂和進行宗教戰爭的時期,人們開始對教會的分裂感到恐懼,視為不安定因素。在羅馬教會的大肆宣傳下,部分地區回到了羅馬天主教的陣營。另一方面,特蘭托會議正式宣告了新教脫離了羅馬教會的控制,正式宣告了世界統一教會的解體。羅馬教會的勢力再也無法恢復到宗教改革以前的局面。


  


(4)天主教會在世界各地的傳教活動


  天主教的傳教士從16世紀起,在印度、中國、美洲等地進行傳教活動,並在西歐的海外殖民主義擴張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傳教,羅馬教會在失去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教徒的同時,期望在亞洲、美洲來贏得新的地盤,彌補教會的損失;二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出現西歐海外殖民運動的高潮,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又是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所以羅馬教皇一開始就捲入西歐的海外殖民運動之中。突出的表現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為西歐諸國爭奪海外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最著名的就是1493年在維德角群島以西370 里加(羅馬制,一里加約為5.92公里)的地方,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劃分了一條" 教皇子午線" ,規定這條線以東"新發現" 的土地歸葡萄牙,以西則屬於西班牙。羅馬教會既要在海外殖民運動中為自己謀得利益,又要在世界各地進行傳教以求擴大教會影響,使得天主教的海外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處在矛盾之中。


  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都是羅馬教會的勢力範圍。所以,隨著海外殖民運動在美洲的推進,基督教也傳到了美洲和亞洲。羅馬教皇很關心如何在海外實現羅馬教會的直接控制。15世紀末,羅馬教會就致函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感謝他許諾" 他的航海事業將人類可居住的世界統一於基督教"。在葡萄牙占領了果阿後,1533年羅馬教會就宣布成立果阿教區,統轄從好望角到澳門、日本等遠東各地的教務。16世紀,羅馬教皇還派出耶穌會的傳教士去果阿教區傳教,由耶穌會總會長羅耀拉派遣的西班牙貴族方濟各.沙勿略作為教廷的遠東使節曾到達過印度。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