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疫情防控常態化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向縱深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0-07-10T06:50:07+00:00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信息化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通知》提出,推廣疫情期間線上服務經驗,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 王列軍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信息化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通知》提出,推廣疫情期間線上服務經驗,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鼓勵「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規範有序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加速了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在現實需求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放鬆了對在線診療和處方的管控,並「逼出」了醫保支付政策的突破。隨著疫情的緩解,從在線診療數據看,網際網路醫療的熱度有所降低,但由於此次疫情的「長尾」特徵,疫情防控常態化,客觀上正在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向縱深發展。

截至目前,筆者觀察到,疫情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大致有三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疫情暴發初期(大致是1月20日至2月上中旬)。當時因疫情產生了兩種緊迫的醫療需求,一是非新冠肺炎病人有醫療需求卻不敢去醫院,二是部分地區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沒有救治重症病人的能力。針對第一種需求,諸如微醫、丁香園、好大夫等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台快速反應,調配醫生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醫療諮詢,公立醫院也隨後跟進,開通免費在線諮詢。針對第二種需求,醫療機構藉助醫療機構間的遠程醫療通道,開展遠程會診。在這個階段,主要是藉助之前已經有所發展的在線診療和遠程醫療平台,滿足因疫情暴漲的在線醫療需求。

第二個節點是疫情防控進入穩定時期(大致是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隨著疫情暴發造成的強烈衝擊過去以後,以政府為主導的各方開始考慮優化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以健康碼為代表的更加便捷高效的「網際網路+疫情防控」措施開始採用,大數據方法開始被運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同時,醫保部門、衛健部門推動公立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針對複診患者開展在線診療和在線處方,並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公立醫院紛紛註冊網際網路醫院,試水在線診療。在這個階段,網際網路技術運用於疫情防控,在線診療的醫保支付政策實現突破,實現了一定的制度創新。

第三個節點是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時(大致是4月底5月初)。在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時,境外疫情卻全面暴發,再加上新冠病毒本身極強的傳染性,使得短期內結束疫情基本無望,不得不實施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這意味著,對在線診療的需求、對「網際網路+疫情防控」的需求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處於較高水平。而這將在客觀上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向縱深發展。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關於做好信息化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正是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像當年「非典」一樣在6月份就銷聲匿跡了,那麼疫情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可能就止於第二階段,之後還可能會有一定的回撤。但此次疫情的「長尾」特徵要求疫情防控常態化,也就要求在線診療、「網際網路+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運用。

這就會必然充分暴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領域的一些基礎性短板,例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之間診療數據不能共享,網際網路醫療缺乏診療規範,在線醫保支付尚不能順利實現,個人醫療信息和隱私保護規範尚未確立,等等。這些短板實際上大多是之前的國家政策文件已經認識到並開始完善的,但進展有限。疫情讓我們有了切膚之痛,有了緊迫感,增強了解決問題的決心。

國家衛健委的這個文件雖然名為信息化疫情防控,但涉及的內容其實覆蓋了「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大多數領域。文件在進一步強調優化運用健康碼等手段、積極推動在線診療的基礎上,向前端延伸,部署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向底層延伸,部署推動數據共享、完善標準規範和構建網際網路醫療的診療秩序。這都是值得期待的。

疫情防控常態化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一些挑戰,但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也在客觀上推動了「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向縱深發展,有望解決一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障礙和癥結。這將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便利、優質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