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徐州土山漢墓發現大量文物,考古專家為何說:趕快回填

歷史解密坊 發佈 2020-07-10T08:32:25+00:00

在江蘇省徐州市境內的徐州土山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徐州土山二號漢墓,這座墓中出土不少文物,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在江蘇省徐州市境內的徐州土山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徐州土山二號漢墓,這座墓中出土不少文物,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當徐州土山二號漢墓還未等發掘時,考古專家們卻提出了「迅速回填」的建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已經出土的漢墓,為何還要被回填?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1969年時,江蘇省徐州市境內的徐州土山村民們,正在進行著一場緊張的施工,由於當地有人準備建造房屋,不少村民都前來幫忙取土,而他們選定的取土位置,正好位於徐州土山的後山附近。村民們在用鐵鏟子挖土時,偶然發現地下存在堅硬的石塊,後因石塊太大,只能由數名村民合力將其搬走。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巨石被搬走後,呈現在眾人面前的,居然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大黑洞。此時村民們才意識到,自己很可能挖到了古代的墓葬,於是他們趕緊找到村長,與當地考古部門進行聯繫。

考古部門接到報告後,迅速組成了一支專家組,到現場對古墓進行保護性發掘。通過考古專家們的努力發掘,發現土山一號墓,是一座磚石混合結構的東漢時期墓葬,主要是由條石、長方形青磚、以及楔形磚建造而成的。整座墓室坐南朝北,呈十字形,內部存在甬道、前室、後室三大部分,其東部券頂處已經出現塌陷跡象,初步推測應是盜墓行為造成的創傷。

與此同時,徐州土山一號墓中的封石之上,都刻有採石人或工匠的姓名,包括「左湖石官工田陽治」、「左大石官工左寅治官」、「官十四年」等共有三十餘種。這一點足以說明,該座墓葬是由當時政府組織建造的,而非民間私人行為的產物。最值得一提的是,一號墓中出土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正是銀縷玉衣。銀縷玉衣共由2600枚不同形狀的玉片組成,內部穿系有銀縷,其工藝十分精細,是我國最早發現的銀鏤玉衣。有鑒於此,考古專家們也斷定,徐州土山一號墓的墓主人,其生前地位應該在近乎於諸侯王一級。

徐州土山一號墓的出土,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考古界對於東漢墓葬研究的空白,同時更清晰的辨析了西漢與東漢時期的葬制區別。不過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更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徐州土山一號墓出土之後,留駐的考古專家們在此地同吃同住,漸漸與當地百姓熟絡起來。這一天,一位考古專家閒來無事,便與一位放羊的老漢閒聊攀談,誰知放羊老漢卻講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徐州土山還有大墓。據放羊老漢稱,老一輩人都傳說,在土山南側的小山包上,有另外一座大型的墓葬,它便是范增墓。相傳,范增是項羽的軍師,素來有「亞父」之名,在楚軍中的威望甚高。范增去世後,楚軍軍中一片大慟,士兵們主動脫掉鎧甲,以其挖土埋葬范增,最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土丘,它便是范增的墓地。

考古專家聽到這番話後,頓時感到異常興奮,於是便來到南側小山包上進行探查,果然在此處發現一座古代墓葬,將其命名為「土山二號墓」,並展開一場大規模發掘行動。在深度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這座墓葬墓頂已經塌陷,並且在石封門牆東側,發現了數塊「黃腸石」,從而確定該座墓葬絕非亞父范增墓,而是一座東漢墓葬。因為只有東漢時期,墓葬陪葬品中才會出現黃腸石,它們是西漢柏木黃腸題湊的延續替代品。

與此同時,考古專家們還驚訝地發現,徐州土山二號墓早已經被盜墓賊盜掘,其內雖然出土不少珍貴文物,但是從本質上而言,這些文物也都是盜墓賊不屑一顧或者帶不走的剩餘品,其本身價值並不大,尤其是一些兵器類文物,占據整體比重相當大,表明該墓葬與未出土兵器文物的一號墓葬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

徐州土山二號墓的發掘過程緊張而又倉促,不僅出現了經費短缺的問題,同時考古專家們還發現,該墓墓室結構極不穩定,隨時都存在塌方的危險,即使他們已經構建了木樑支架,但是相對於隨時可能垮塌的墓室而言,無異於是螳臂當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保證墓室內的絕對安全,這無疑是對考古人員的生命安全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有鑒於此,不少專家也都提議,儘快令所有人員撤出墓室,以防悲劇的發生。同時命令施工隊,對已經挖開的墓室進行有效回填,並在封土上澆築水泥,形成一座堅硬的水泥蓋。直至日後考古技術相對成熟,再尋找機會前來展開二次發掘。

諸如對徐州土山二號墓的回填工作,在考古界絕非首例,如此操作,正是在於對文物進行更好地保護。因為在各種技術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對古墓展開發掘,完全是對古墓及文物的不負責任,因此來說,古墓回填,對保護古文物,具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