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路在腳下

南方日報 發佈 2020-06-16T11:53:38+00:00

作為博羅縣泰美鎮鄉村振興辦公室負責人,他帶著記者在他工作過的車村參觀,他記得每一個路的拐彎,認得每一家人的房子。

鍾錦康(右)向老黨員了解車村的情況。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個在「90後」同事中接得住梗的「80後」;這是一個休假12天收到167個未接電話的村黨總支部書記;這是一個經常不在家的爸爸和丈夫。

36歲的鐘錦康,吃飯、走路和語速都很快。作為博羅縣泰美鎮鄉村振興辦公室負責人,他帶著記者在他工作過的車村參觀,他記得每一個路的拐彎,認得每一家人的房子。

上周,惠州遭遇特大暴雨。大雨傾瀉,泰美鎮沒能倖免:急流奪門而入,農田魚塘被淹,家禽家畜被沖走……接受採訪的當天,洪水剛剛退去。採訪中鍾錦康不斷接打電話,詢問各村受災情況,電話的另一頭,與他搭檔多年的同事一晚沒睡。「還好,人都沒事。」他說。

採訪前一晚,記者與鍾錦康約定第二天見面的時間,確定後他又發來信息:「我怕你沒什麼素材。畢竟,要實現鄉村振興,要做的還有好多好多。」他配了一個年輕人愛用的「笑哭」表情。

南方日報記者 於蕾

◎「讓大家知道我們是來幹事的」

2017年5月,泰美鎮車村村委會換屆選舉,鍾錦康當選為新一任村黨總支部書記。上任之初,新一屆村幹部的工作開展並不順利,幹部們多有反映:「村風、民風不好」。鍾錦康走訪調查發現:受早前某些問題幹部的負面影響,車村村委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村民信任,工作得不到村民配合。鍾錦康決定,必須首先抓作風,聚民心,這是一切改變的前提。

周一例會、走出去和青年學堂,是鍾錦康上任後的「三把火」,全都指向幹部隊伍轉變作風和思想學習。

全員參會,三委同開。每周一的例會,分為「上周總結」和「本周安排」兩項議程,將各項工作落到個人,並持續跟蹤。原先渙散懶政的值班制度被取締。除了必要的會議和工作,鍾錦康要求每個人都儘可能多地走出去。他帶領幹部到田間地頭,到百姓家裡,到村企車間,了解村民實實在在的訴求,「讓大家知道,我們是來幹事的」。

「對於這些硬性要求,幹部隊伍雖說堅持做了,可更深層次認同感和使命感的確立在於信仰,在於心。」鍾錦康表示。由此,他牽頭創辦幹部培訓平台——青年學堂。鍾錦康擔任主講人,通過講述老一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以及親身經歷的故事,在黨員幹部心裡根植信仰。村裡條件相對落後,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鍾錦康採用多媒體形式上課。

隨著時間推移,「抓作風、聚民心」的成效在一項項落到實處的工作中逐漸體現出來。2017年6月,在鍾錦康上任一個月後,拖延糾結了多年的主村道整治順利完成。原先,主村道兩旁的果樹瘋長占道,在路上空形成一個低矮拱門,「進村像進隧道一樣」,非常不方便。村民都不同意自家果樹被移走,整治工作遲遲無法開展。在鍾錦康看來這並不是什麼難事,在他的帶領下,村幹部很快制定補償方案,挨家挨戶耐心勸導溝通,講解人居環境整治、交通障礙清理和排除安全隱患的必要性。三天之內,所有占道樹木連同道路兩旁的雜草、垃圾都被清理乾淨。其間,很多村民還自發來幫忙。

「有一個村民讓我印象深刻。」鍾錦康感慨道,「我們移走了他的龍眼樹,他卻堅決不要補償,還一臉嚴肅地說『再給錢我不高興了』。」在鍾錦康看來,「政風好了,民風自然就好了」。

◎人居環境整治測評,泰美鎮重回前列

2019年3月,鍾錦康兼任泰美鎮鄉村振興辦公室負責人,他的視野由原來1個村一下變成了20個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描繪了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指引了鄉村振興的目標方向。可是,泰美鎮實現藍圖之路要怎麼走?鍾錦康一直在探索。

當年6月的一次全縣人居環境整治測評,泰美鎮排名倒數第一。鍾錦康組織辦公室成員到各村了解情況並制定整治方案,準備大幹一場。鍾錦康在這次成效顯著的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找到了那條路——仰望星空之後,路在腳下。

全鎮20個村,每個村指定一個示範片區,限各村一周內完成該片區的環境整治。鍾錦康帶領20個村書記,按照統一標準逐個村打分評級,並立即統計公布。「成績由大家一起評出來,落後的村肯定著急。」鍾錦康露出笑容,「從那時候開始,各村之間形成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

待各村示範片區完成整治,全部達標之後,由點到面,全域推進,一場與「髒亂差」的較量開始了。2019年7月被定為泰美鎮「人居環境整治月」,幹部脫產,全民參與。公共區域的垃圾清理、池塘河道的打撈凈化、房前屋後的整潔堆放……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炎夏酷熱,垃圾的惡臭升騰起來,大家屏住呼吸不斷勞作。「沒什麼可抱怨的,誰讓垃圾是我們自己扔的。」村民一句話,讓鍾錦康感到欣慰。

整治持續了一個月,所有人都曬黑了。鍾錦康笑說:「這是非常好的減肥方法」。看著生活環境變得乾淨整潔,幹部和村民感嘆付出是值得的。鍾錦康打趣道:「以後再亂扔垃圾,先想想這一個月我們經歷了什麼。」今年,在人居環境整治單項測評中,泰美鎮重回全縣前列,吸引了20個鎮街來參觀交流,成為全縣模範。外出上學務工的年輕人假期回到村裡,感嘆「不認識了」。

「瞄準了方向,前進路上就不要想太多。像這次環境整治,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看到了問題立即作出改變。」鍾錦康說道。

◎留得住人,才有振興

「有個大項目落戶我們泰美啦。」

不久前,《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投資協議書》簽訂,這一新型菜籃子項目正式落戶博羅泰美。鍾錦康看到這一消息非常興奮,第一時間與同事分享:「太好了,50個億的項目,能提供1600多個就業崗位。」

實現鄉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鍾錦康說:「賺得到錢,才留得住人;留得住人,才有振興。」泰美鎮坐落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象頭山腳下,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瓜果蔬菜生長旺盛,「一村一品」應運而生。雷公村的荔枝、羅營村的茶葉、夏青村的鳳梨、三徑村的沉香等特色農產品遠近聞名。

法學出身的鐘錦康還擔任泰美鎮農技站站長一職。「隔行如隔山,起初對於農業完全不懂」。為了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他跑到田間地頭跟農民學習,觀察各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同事小蘇聊起鍾錦康:「他經常在辦公室養一些花草、泥鰍什麼的,養得很好」。其實,這是鍾錦康的農業實踐。此外,他報考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成人教育,不斷豐富農業知識。

在車村工作期間,鍾錦康與檸檬種植場負責人老姚成了朋友。他經常跑到老姚的檸檬場請教水肥一體化改造、病蟲害防治等問題。「他幫了我很多。」兩人指向對方,異口同聲。500多畝的檸檬場為車村提供20多個勞動崗位;通過村企合作,老姚的檸檬銷售渠道更廣,代銷的模式為當地百姓增收不少。

防疫期間,因交通暫時封閉,車村140多隻鵝滯銷。鍾錦康找到當地的築路施工隊和農場老闆,「反正我們這麼多工人都得吃飯,全要了」。對方以市場價全部購買,村民不僅沒有損失,還掙到了錢。

除了要打造更多「一村一品」品牌,鍾錦康還有許多想法:儘快解決土地問題,讓主打旅遊休閒的房車露營項目早點落地;與企業合作在各村成立扶貧車間,通過產業扶貧促進村民增收;學習廣東航天農業科技生態園,打造屬於泰美自己的版本……

「我希望將來有更多年輕人能在自己的家鄉就業、創業。那個時候,鄉村肯定會成為可以安放青春和夢想的美麗樂園。」鍾錦康動情地說道。

2019年8月起,鍾錦康不再擔任車村黨總支部書記,而是全面負責鎮里的鄉村振興工作。可身邊所有的新老同事都叫他「車書記」,並不姓「車」的鐘錦康總是笑著答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