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的教育可不只是識字讀書,當時人們接受教育的形式有哪些?

風華鏡里 發佈 2020-06-16T12:32:25+00:00

教育在當今,是國之大體,很早的時候,國家就提出來「科教興國」戰略,教育有著非凡的意義,所以無論在哪個國家,談到教育問題,都會引發人們的熱議。而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隋唐時期,那個時候的孩子們,接受教育是只用讀書認字嗎?隋唐時期的人們,又有著怎麼樣的教育呢?


教育在當今,是國之大體,很早的時候,國家就提出來「科教興國」戰略,教育有著非凡的意義,所以無論在哪個國家,談到教育問題,都會引發人們的熱議。

而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隋唐時期,那個時候的孩子們,接受教育是只用讀書認字嗎?隋唐時期的人們,又有著怎麼樣的教育呢?

一:家庭教育的特點

在唐朝時候,人們也意識到了,家庭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不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常百姓家裡也是看重家庭教育的。

在那個時候的家庭教育之中,孩子們不僅僅學習儒家經典,也要學一些詩詞歌賦,在家庭之中提倡著長幼有序,尊敬師長。

不僅僅重視文化教育,也會注重對孩子們品格的培養,這和現代的教育理念有著不少相似之處。

《女孝經》中曾經記載過:「男子六歲,教之數與方名。七歲男女懷同席,不共食。八歲習之以小學,十歲從以師焉。」

可見,在唐朝,已經會對男子什麼階段在家庭之中有著怎麼樣的限制,明確的很清楚了。

有些孩子會十歲就跟著老師學習了,而有些家庭條件並不好的孩子,早期的教育就會有自己的親人來代替完成。

根據《舊唐書》記載:「稹8歲喪父,其母鄭夫人,賢明婦人也,家貧,為稹自授書,教之書學,稹九歲能屬文,十五兩經擢第。」

講的也就是大詩人元稹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並不好,母親就親自進行他的啟蒙教育。元稹小的時候也十分聰明,九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了,這些得益於元稹的家庭教育。

除了母親,也會有一些唐朝的孩童是在自己家族的長輩膝下或者父親親朋好友教育下,進行啟蒙教育的。

據《新唐書》記載:「年十二,父藏器為授《古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胃往聽,退輒辨析所疑,嘆日:『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逾年,遂通覽群史,」

這裡面講的也就是劉知幾小的時候,十二歲了接受父親的教育的故事。足以可見,父親教育他的嚴格。

這在當時,嚴格的家庭教育是個常見現象,所以不少家庭為了管制自己的孩子也會設置家庭的「家法」用來約束孩子的言行。

出名的有穆氏家法切峻,在《舊唐書》中也記載過,李晟「理家以嚴稱,諸子侄非晨昏不得謁見,言不及公事。」

這樣嚴肅的家法確實也影響了後代子女,李晟的女兒出嫁後,因為在夫家管理有方,也憑藉治家的才華出名。

二.學堂,村學,官學的發展

啟蒙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也有村學。

在唐朝,村學遍布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的村學,兒童去村學讀書的年齡也是很小的,大約是六七歲,相當於現在的一年級。

孩子們在村學學習,會有一些老師帶著他們學,相比於家庭教育而言,也顯得更專業。

除了家庭教育,村學之外,當時也有一種教學形成叫做,私人講學。

私人講學的老師通常是一些文學大儒,比較有名的例如當時的大儒王通,他開創私人講學,並且帶出了幾千個學生。

比較有名的也有董恆、杜淹、李靖等,都是隋唐時期的大人物,很有名氣。

很多人在完成了一些啟蒙教育之後,自覺自己的知識達到了一定水平,可能會選擇退居去讀書,選擇一個世外桃源安安心心的去讀書,比起現代人似乎也更有沉下來學習的心。所以那個時候,有很多歸隱的人。

在自己的知識儲備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後,就會從隱居生活中出來,去考取功名。

這些讀書人,會在一些泰山,武當山,寺廟之中,進行隱居讀書的生活。這可能也會解釋了,一些古廟古山遺留下來的古詩,在唐朝時期是很多的。

一方面這些讀書人需要找個這樣的環境讀書,另一方面常年處於這樣的隱居生活里,也促進了他們遊山玩水,寄情山水。

移居者很多也有著廣大的胸懷,在《舊唐書》中就有記載:柳璨「少孤貧好學,僻居林臬。晝則采樵,夜則燃木葉以照書」,最終吃下了苦,考上了功名。

看來在古代,讀書人想獲得一些成就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一點也不遜色於現在的人們考名校,甚至還會更加難,因為在科舉考試之中,能獲得前三甲的人,才能有機會留在朝中。

三:神童的出現和女子的教育

我們讀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言文《傷仲永》,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做仲永的天才的故事。其實不僅僅是仲永,早在唐朝時期也有了一些神童了。

根據元稹寫的文章中考究,那個時候的白居易就是唐朝的神童。

元稹記載白居易:「未能說話時,就已默識「之」、「無」二字,「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詩賦。」

可以看得出來,白居易在那個時代有著神童一樣的印象,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的。不僅僅在後來成年人的時候成為了唐朝的詩詞領袖,甚至對於小時候,他表現出來的才華,都有一種神童的氣質。

除了白居易,還有小學時候,我們學過的一首詩歌,廣為流傳幾千年,那就是《詠鵝》。

這首詩歌頗有童趣意味,實際上也是駱賓王在七歲的時候,寫下來的詩,一個七歲的孩童在那個時候就能寫出這樣描繪鵝的詩句,足以見得駱賓王的才華斐然。

《太平廣記》之中,也記載了崔鉉,他寫過一首《詠架上鷹》稱:「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用詩歌表達出了自己志存高遠的胸襟,而這個時候的崔鉉僅僅只有七八歲,算得上年少成名了。

這種神童的出現,源於是啟蒙教育之中,尤其注重著背誦和記憶。所以很多的小孩,因為記憶力的緣故,加上自己的理解力很好,就能很好的運用詞語成句成詩了。

唐朝的這種啟蒙教育是得到了很多的政府支持的,為了鼓勵孩子們早點接受啟蒙教育,並且在早期就能為國家選拔一些人才,注重培養,唐朝還設立了「童子科」。

在《新唐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綸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一些人因為年少時候就表現出來了聰慧,不同於常人的地方,很早就被授予了官職了。

在後來被人熟知的一些大人物也是通過童子科就脫穎而出了,例如著名的理財學家劉晏則是在7歲被選拔出來了,楊炯10歲就中了及第。

這種童子第也對於後來的皇帝用人培養人才有了一定的基礎作用,給了更多神童一些機會。

除了神童,這個時期的女子也是接受文化的,知識水平也比較高。

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柳宗元的啟蒙教育就是他母親教的,根據柳宗元寫自己母親的文章《先太夫人河東縣君歸榭志》之中,就寫道自己的母親在只有七歲的時候,就已經:「通《毛詩》及劉氏《列女傳》」。

那個時期的女人讀書的時候可以看一些《書經》《詩經》、《周禮》、《春秋》《史記》、《漢書》這樣的儒家經典大作。

因為女子接受教育也很普遍,所以那個時期也出了一些奇女子,我們熟知的武則天特別信任的一個女臣,名叫上官婉兒,就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出眾而被武則天重用。

不少文學大儒,或者是為官者,也是重視自己家庭女兒的教育。

在《舊唐書》之中就記載過饒州司馬宋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庭芬始教以經藝,繼而課為詩賦,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在當時,都是才女,因為才華出眾而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和尊重,有個女兒的才學,連皇帝都稱呼她為「先生」。

唐朝的女子讀書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僅僅提升了自己,也在嫁為人妻之後,有些女子會擔任自己孩子的啟蒙老師。

總結:

在唐朝,人們接受教育可以是在自己家裡聽從親人教化,也可以是去上村學,有些成人學到一定的程度會選擇隱居起來,進化自己的知識。

唐朝接受教育不會因為是女子,而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這個時期的女子同樣是有著文化的知識分子。

唐朝整體的讀書風氣是良好的,讀書水平的好壞關於科舉,有才智的兒童可以早先年就參加童子第,被當做人才積累培養。

唐朝文人寫的一些詩句之中,豪邁胸襟,志存高遠,積極向上,好一派欣欣向榮。

參考資料:

《舊唐書》《新唐書》及其一些詩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