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微改造 留住鄉愁留住韻味

南方日報 發佈 2020-06-15T19:00:05+00:00

一場大雨過後,東郊村張家圍的荷花競相開放,居民們坐在涼亭里談笑風生,欣賞著剛開放的荷花。「過去的池塘並沒有荷花,而且常常有污水排到池塘中,路過總是能聞到異味,幾乎沒人願意飯後在村子裡散步。

經過改造後的東郊村張家圍。歐陽佳 攝

一場大雨過後,東郊村張家圍的荷花競相開放,居民們坐在涼亭里談笑風生,欣賞著剛開放的荷花。斷牆殘垣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攀桂坊的故事;異味突出的魚塘沒了,荷花的清香還引來了一批批前來打卡的市民……經過微改造,張家圍的環境一天天在發生著變化。

「改造之後,村裡的環境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我們都在期待二期項目的完成。」村裡的張阿姨說,自從環境改變之後,每天都得圍著荷塘棧道散步去。

城區微改造,從細節著手,用「小改造」換來「大幸福」。金山街道駐點東郊村組長賴玲表示,目前二期改造正在著手進行,預計年底可實現全村改變。

因地制宜▶▷

結合當地文化提升人居環境

走進張家圍,映入眼帘的先是村口兩邊的牆壁。牆壁主體為白色,牆沿部分為青色,牆面上一邊是時光舊影照片牆,向人們展示著古城的舊貌。另一邊是攀桂坊部分姓氏展示,記載著古城攀桂坊的姓氏故事,還有詩禮人家、家風家訓、歷史人文等系列牆繪。再往前走,便是一大片荷塘,雖是初夏,但不少荷花已競相開放,紅色的花朵藏在綠色的荷葉下,像極了害羞的小孩的臉。

東郊村黨總支書記鍾志根告訴記者,荷塘周圍的步道與牆體的改造於去年12月完成,總費用180多萬元。「除了省、市、區政府投資,我們還號召鄉賢以及村民出資、出智、出地、出力、出言,共同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宜居環境。」

說起過去的張家圍,65歲的居民張叔直搖頭。「過去的池塘並沒有荷花,而且常常有污水排到池塘中,路過總是能聞到異味,幾乎沒人願意飯後在村子裡散步。」

良好的人居環境既給村民生活送去健康、提升幸福感,又給農村帶來新氣象、新面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改善人居條件,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我們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對村子進行改造,既注重環境的美觀,也注重文化底蘊的塑造。」賴玲說。

東郊村張家圍地處梅城江北,屬於一城兩坊中「攀桂坊」的核心部分。歷史上攀桂坊一帶除培養出黃遵憲、黃藥眠、張棣昌等歷史名人外,還培養出一大批科舉名流,包括3名翰林、17名進士、92名舉人,貢生、秀才數以百計。

「依託攀桂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入張家圍美麗鄉村建設中,通過繡花功夫『微改造』,再現『古韻攀桂』的歷史風華。」賴玲說。

黨員帶頭▶▷

率先作為實現家門口建公園

在改造的過程中,許多「硬骨頭」要慢慢啃,例如建設用地、改造方案群眾不滿意等,處理不好就會出現「幹部干,群眾看」「幹部勞心力,群眾不買單」等現象。

如何順利推動改造工作?金山街道的做法是: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主動作為,充分提高群眾知曉率、參與率,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除了村口兩旁的牆壁,記者發現,村中不少居民的房屋上也塗上了白漆、繪上牆畫,一些菜地旁還用竹製的籬笆圍了起來。「這些工作都是由村裡的黨員帶頭完成的。」鍾志根告訴記者。

解鈴還需系鈴人,村民的工作還得村民做。「我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對清拆、河道改造等問題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並動員村民都參與到環境整治之中。」張叔說。

遇上不同意改造的村民,張叔會親自上門做工作,最難的時候,他上門勸說了8次。「我將利弊和村民講清楚,告訴他們不要斤斤計較,一小塊地不值多少錢,但提升環境可是終生受益。」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池塘兩岸變美了,池中的「邀月亭」給村民提供了茶餘飯後的休閒地。「我們也充分考慮村中大多數人的意見,儘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張叔說。

在池塘的另一端,一堵矮矮的牆引起了記者注意。張叔告訴記者,這是村民理事會商討之後的結果。「大多數村民認為,這堵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用牆畫代替了清拆。」

賴玲告訴記者,對池塘另一端的改造正在進行之中,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改造。「按照去年完成的成果,我們將把池塘一旁的步道延長,並鋪上同樣的地磚,並在池塘種植凈化水質的植物浮床,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能凈化水質。」

梁時禹 歐陽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