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聞:黃河已在我心中深深紮根,藝術家有責任描繪屬於濱州的黃河風情

濱州網 發佈 2020-06-15T21:22:38+00:00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5月27日,濱州日報「兩會」特刊刊發《趙先聞---黃河風情畫的先行者》專版。版面刊發後,在美術圈引起廣泛熱議。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5月27日,濱州日報「兩會」特刊刊發《趙先聞---黃河風情畫的先行者》專版。版面刊發後,在美術圈引起廣泛熱議。

5月27日,濱州日報「兩會」特刊刊發《趙先聞---黃河風情畫的先行者》專版

文章介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畫家趙先聞走進黃河入海的地方,首創了系列黃河風情畫。其1979年創作的水粉組畫《黃河入海的地方》入選全國首屆科普美展;1982年創作的油畫《啊,黃河口》入選山東省風土人情油畫晉京展;1986年創作的水粉畫《黃河口的向日葵》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黃河岸邊蓬蓬棵》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黃河口的向日葵》作為唯一濱州作品入選2018年山東省改革開放40年美術創作成果展。截至目前,趙先聞的代表作六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作品全都為黃河系列作品。

黃河風情和黃河口是我的藝術創作聖地,是黃河成就了我

長期以來,趙先聞逐漸形成濃郁的黃河風情情結。多年來他沿著黃河寫生,對黃河沿岸入海口那裡的人物、場景的變化極為敏感,遂把黃河故道神仙溝、大河開凌、黃河地上河、漁船揚帆、黃河勘察和油田「磕頭機」叢生田野等奇異、壯觀的場景,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予以深度的審美挖掘。於是,立於時代的學術探索前沿的他,最早創作了反映黃河三角洲的系列作品。1979年,他創作的十二幅《黃河入海的地方》系列水粉組畫參加全省以及全國性美展時引起很大的轟動。

基於黃河風情帶來的巨大的審美衝擊和創作感,趙先聞先生在深研水彩畫的探索中獨闢蹊徑,從中開創出「拓彩畫」這一新畫種。1989年這些融入黃河元素的拓彩畫,榮獲山東省科技文化進步獎,併入選1990年中國現代書畫大展。在看過趙先聞作品後,台灣著名國畫大家劉國松先生在台灣《第一畫刊》「大陸新秀」專欄撰文《黃河口的畫家趙先聞》寫到:「趙先聞的名字就和黃河口連在一起了。他對黃河口素材的挖掘,不但拓寬了美術界的視野,也給文學界一定的啟示作用。」

「黃河風情和黃河口是我的藝術創作聖地,是我繪畫的母題,是黃河成就了我。黃河已在我心中深深紮根。」趙先聞感慨道。

「今年市『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濱州市要高標準建設黃河風情帶,發展黃河風情文化、旅遊產業,組織開展黃河風情帶文化藝術展覽。我認為,文藝工作者就應該紮根生活立足本土,把本土的、本地域的能表現的人物、風光畫出來,同時要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論觀點,走自己的創作的藝術創造之路,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鮮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一個地域的藝術特色。」趙先聞說。

趙先聞建議,我市應該對本土文化有一個戰略部署、戰略思考,要組織文藝工作者圍繞本土化做一些有價值探索,有特色的藝術品,打出我們濱州本土文化的品牌。「東營有個濕地畫派,專門創作以黃河口濕地為題材的作品,他們有專門的創作隊伍,而且政府每年還有資金支持。東營的黃河黃濕地畫派已經已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實,濱州也有自己的創作實力,只是沒有形成一股團隊力量,當然也就缺乏對地域特色的研究。」趙先聞說。

趙先聞認為,文化富強是建設「富強濱州」的一部分,應該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經濟發展「硬支撐」。濱州的文藝工作者有義務描繪屬於濱州的黃河風情,為「富強濱州」創作出一些反映本土文化特色和成就的作品,為「富強濱州」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黃河口題材散文入選省文旅廳主辦的徵文活動受關注

不僅僅繪畫,趙先聞的黃河口題材文章也受到關注。他的散文《我愛蓬蓬棵》入選2019年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第三屆「講好山東故事」社會組。

著名廣播主持人梁宇在看到這篇散文後,特別感動,深情誦讀後他作如下感慨:「文字不多,也不追求華麗,但是返璞歸真,字裡行間都透著質樸。只有真正的人民藝術家才能表現出這樣的情感。」

「初識趙先聞源自他創作的一篇名為《我愛蓬蓬棵》的隨筆,文章言語精鍊,字裡行間透著返璞歸真的質樸和蓬勃的生命力。謳歌青松翠竹、紅梅金菊的比比皆是,習以為常,但讚美蓬蓬棵的前所未聞。蓬蓬棵,一種叢生在山澗溝壑、乾旱貧瘠的鹽鹼沙灘上的小植物,在黃河口特別常見,平凡到不會引起你的注意,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生活的歷煉,認清了生活的本質,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從平凡中發現它的可貴之處,欣賞到它與眾不同的美吧。」 第三屆「講好山東故事」承辦方負責人感慨道。

在談到這篇文章時,趙先聞介紹,這篇散文寫於1989年,是一篇創作隨筆。「寫這篇散文前我先創作了一幅畫作---《黃河口的蓬蓬棵》,這幅作品是我黃河口系列題材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是以反映本土文化未關注和表現方向,入選了第八屆全國美展。創作時我感觸很多,由此也便有了這篇散文。」蓬蓬棵也叫蓬蓬草,是黃河口特別常見、特別平凡、特別不引人注意的一種小植物。它其貌不揚,而且多是山澗溝壑、乾旱貧瘠的鹽鹼沙灘上生長,蓬蓬棵是當年生當年落,然後第二年再生,生命力特別頑強。「我覺得這樣一種小植物有著一種對土地的堅守,對生命的奮爭,不斷掙扎著向上生長的堅韌精神,他像我們的父輩,像我們的父老鄉親,也像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我想每個人都是一棵蓬蓬棵,我畫它,寫它,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一種讚頌,一種努力生活的人生感懷。這種精神動人,也恆久,它會不斷出現在我的作品中甚至性格中,伴隨我的一生。」趙先聞說。

未來繼續以黃河為創作題材,為本土文化鼓與呼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趙先聞從藝50周年。2019年11月16日,遊子吟·趙先聞從藝50周年回鄉展在聊城市書畫藝術館開幕。此展是趙先聞從藝50周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展,是繼9 月6 日「歲月恩典70 年—趙先聞藝術創作回顧展」(濱州傳媒藝術館展出)、10月13日「回望·趙先聞寫生與彩墨作品展」(濱州市美術館展出)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在「回望·趙先聞寫生與彩墨作品展」開幕式上,山東省美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宜在致辭中表示:「近半個世紀以來,先聞先生腳踏實地,信心十足,敢於創造的走在藝術創造的大路上,成為了濱州畫壇重要的領軍人物。在山東乃至全國有著相當廣泛的社會影響,是美術界公認的有思想、有學識、有創新精神的一位藝術家。先聞先生是一位熱愛生活,為本土吶喊,為本土文化鼓與呼的人,他的黃河口系列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展。2018年又入選了改革開放40年山東美術赴京展,這是濱州美術界的驕傲。」

「黃河已在我心中深深紮根。未來,我會繼續以黃河為創作題材,堅持創新,立足本土,與時代同步,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反映本土的優秀作品,把最有生機、正能量的藝術品獻給人民,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趙先聞表示。

近期,趙先聞從藝50周年畫集即將出版。畫集系統梳理50年來趙先聞的國畫、書法、文章、瓷器及藝術衍生品,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我們期待著,也充分相信,趙先聞在未來的日子裡,為濱州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做出更大的應有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