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最美散文》:不去閱讀散文,孩子便不知道世間有多美好

好讀文化 發佈 2020-06-15T19:27:48+00:00

文:宙歌手機螢幕的世界並非全部的風景,耳機里的聲音也不過是嘈雜一角。成長的過程中,那些無法被取代的磚瓦草木,是聽過去的旋律,是讀過去的人物,是感受時代的溫度,是觸摸消逝的風。

文:宙歌

手機螢幕的世界並非全部的風景,耳機里的聲音也不過是嘈雜一角。成長的過程中,那些無法被取代的磚瓦草木,是聽過去的旋律,是讀過去的人物,是感受時代的溫度,是觸摸消逝的風。

小時候開學最期待的事是領新書,領完新書第一件事是用掛曆純白的那一麵包書皮,做完這事,便可以搓搓小手滿懷期待地翻開語文課本了。小說是第一好看的,但耐琢磨的還是散文。

散文勾勒了童年對於世界的想像。

《胡同文化》里,汪曾祺寫:「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哦,除了高聳的天安門、紅色的故宮、寬闊的長安大街,白豆腐一樣的北京在腦海中浮現了。往南邊去一點?原來各地風俗如此迥異,南北還可代左右。

《采蒲台的葦》也讓人印象深刻。「這裡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那麼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無窮無盡的蘆葦盪,白茫茫的蘆葦花,竹篙一點,小船在裡面穿梭,真是難以想像又令人嚮往的一番光景。

作家對聲音、氣味、色彩和光線的捕捉,對遙遠風土的記述,灑下了童年嚮往世界的小雨點。遙遠的俄羅斯,獵人在被火烘得蓬鬆柔軟的乾草堆上入睡;北大荒的人們棒打狍子瓢舀魚;冰心奶奶舉著溫暖的小橘燈走在山路上;魯迅的百草園可太好玩了,有斑蝥、皂莢樹、桑葚、覆盆子、何首烏、雲雀、油蛉……一座紹興的小園子竟有這麼多奇怪的生物!

想像不知不覺騰飛了,好奇心長出了翅膀,只等著羽翼豐滿便要親自去看看。

饞也要記這些散文一份功勞。

高郵的鹹鴨蛋、桂花餅、榆錢飯、荔枝蜜、柳葉兒做的包子……這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有些沒見過,有些乾脆便沒聽過……將來定要走出去吃一吃。

如同小小的蝸牛一般,對人世人情的觸角也在散文里小心翼翼地伸展、觸碰。

讀老舍先生《我們家的貓》,「從這個花盆跳到那個花盆,還抱著花枝打鞦韆」,一團淘氣的樣子真讓人覺得喜歡,原來大作家也養貓!貓真是一種可愛的生物呀……路邊看到小野貓,也有了一種模糊的親近與柔情。小孩子就是這樣漸漸懂得「人」之外的生物,懂得「人命」之外的生命,懂得「社會」之外的自然。

《爸爸的花兒落了》,看到英子穿過院子裡那片垂落的夾竹桃,心裡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雖很朦朧,可生離死別的哀切已經像煙雨般洇入一個小孩兒的心口。這種隱約的情緒,牽動著孩子對親密關係的捕捉與建立。

「低低的屋裡,有小小油燈的光,為畫出屋中的一切輪廓,聽到筷子的聲音,聽到碗盞相磕的聲音……但忽然間小孩子又哇地哭了。」讀過沈從文的《寂寞》,雖仍未體味過寂寞,但透過這燈、這輪廓、這聲音、這小孩的哭聲,寂寞似乎有了確切的模樣、確切的光影與味道。這樣的朦朧在小時候未必萌芽,長大後突然咂摸到,後知後覺,人生從此多了一抹況味。

道理也從散文中學得。

魯迅先生上學堂也會遲到,林海音也曾想著賴床不去學校,有趣,原來大家小時候都是一樣,可怎麼便懂得了用功呢?不知不覺看進去,作家們的人生體悟浸潤心田,慢慢滋潤著孩子對人格、理想的追求。

童年灑下的理想和浪漫,會在往後風雨如晦的日子裡透出光,跌了磕了碰了,它在心裡開出花骨朵。

離鄉求學、工作,某個清風明月的夜晚,心中模糊飄過一句「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種隱約的惆悵從兒時讀《社戲》的課堂上浮現在了眼前。少年不識愁滋味,再憶已是愁中人。

《我與地壇》那一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很多年後才懂,懂得之後便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學會了讓快樂顯而易見,讓崩潰不動聲色。

這是很微妙的互動,是少年和成年隔著時空對望——謝謝你曾讀過的這些文字。少時不覺,長大才知那些枝枝蔓蔓已是枝繁葉茂,支撐著長大後每個力不從心或悵惘迷茫的瞬間。

所以說,孩子是真應該多讀讀散文。

在各類文學體裁中,散文的閱讀要求是最低的。既不要求閱讀詩歌那樣的知識儲備和鑑賞能力,也不要求閱讀小說那樣的時間和勇氣。

針對孩子甄選的散文合集林林總總,其實是十分考驗編者的慧眼和功力的。名家那麼多,編者既要有成熟的審美判斷,又要小心地守護孩子的童心,《給孩子的最美散文》便是其中優秀的代表。

有些作家的散文溫暖平實,譬如蔣勛、胡適、陳忠實、楊絳,娓娓道來,雋永而耐讀;有些作家的散文則添加了細密旖旎的句子,嵌入了綺麗朦朧的意境,譬如沈從文、賈平凹、遲子建、郁達夫,在審美上強烈地向孩子傳遞了什麼是文字之美、韻律之美。

有的散文追憶親友、回憶童年,有趣好玩;有的散文由尋常小事牽引出人生的哲理,深入淺出;有的記述歷史一隅,與課本互為映照;有的則乾脆只寫平實的三時三餐、四季勞作,亦有其韻味。

這些童年時由自己閱讀而捕捉到的溫暖、堅韌,看似比蝴蝶雙翼還要纖細,一張一翕間,卻不停累積起孩子對世界、對人生的理想構建。家長帶著孩子隨手拾起一篇,消磨五到十分鐘,你不知道將來會長出如何的光景。是草便很堅韌,是花便很燦爛,一個字一個字都能找到價值。

孩子對世界是像蝸牛一樣的,擁有一雙靈敏而美麗的觸角,探知著空氣的濕度、風的溫度、世界的善意、自然的美好。

而在童年、少年時代,文字便是這樣最好的觸角。

讀到草原、浮萍、一個映著幻影的小水泡、一撮泛著白沫的波浪,雖沒見過,但腦海中不知不覺地塗抹描摹,這便是想像的構築,是孩子在為自己蓋一座美的空中之城呢,等再看到時,那種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實在是難得的體驗。

只是在移動通信時代,大人小孩都有太多的熱鬧要去關注。

層出不窮的短視頻,好玩的手游,娛樂圈的秘辛八卦……孩子可以對偶像的獎項數據如數家珍,對打榜控評輕車駕熟,在遊戲中與人熟練對罵秀操作。觀點不管對錯,洪水般宣洩,畫面不論美醜,雪崩般侵占,情緒不論健康與否,都用最直接、粗糙的字眼傾瀉而出。

敏銳成了尖銳,庸俗與粗鄙無限鼓脹,尚在少年,捕捉美麗的觸覺便鈍了。

他們可能體味不到什麼是「又輕又軟又香的花雨」,想像不出紫藤蘿瀑布,也感受不到「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為什麼要用感嘆號呢?

手機螢幕的世界並非全部的風景,耳機里的聲音也不過是嘈雜一角。成長的過程中,那些無法被取代的磚瓦草木,是聽過去的旋律,是讀過去的人物,是感受時代的溫度,是觸摸消逝的風——

便是和孩子一起讀散文吧。


51篇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家的經典散文佳作,

送給孩子至美的成長禮物。

#618好物趨勢##文史好物大賞##好物生活大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