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在三明|三明老舊小區「微改造」:文明生活更美好

大三明 發佈 2020-06-15T19:31:14+00:00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小區「微改造」後的景觀什麼是老舊小區「微改造」?為何要進行老舊小區「微改造」?老舊小區「微改造」體現在哪些方面?市民對老舊小區「微改造」有著怎樣的評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走訪了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和市民。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小區「微改造」後的景觀

什麼是老舊小區「微改造」?為何要進行老舊小區「微改造」?老舊小區「微改造」體現在哪些方面?市民對老舊小區「微改造」有著怎樣的評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走訪了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和市民。

「微改造」

助力文明建設

「老舊小區是指城市、縣城建成於2000年以前、公共設施落後影響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小區。已納入城鎮棚戶區改造計劃、擬通過拆除新建(改建、擴建、翻建)實施改造的棚戶區(居民住房),以及以居民自建住房為主的區域和城中村等,不屬於老舊小區範疇。」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何健對記者說。市區老舊小區多為上世紀70-90年代建設,由於建成年代早,建設標準和配套指標偏低,居住條件普遍較差。

何健認為,老舊小區「微改造」是百姓迫切的願望,是助力城市文明建設的一劑「良方」。有利於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質,改善城市的面貌以及提高城市的形象。老舊小區「微改造」既傳承地方歷史文化,又改善人居環境,為城市留下有跡可循的記憶和看得見的鄉愁。把老舊小區「微改造」的事情辦好了,既方便市民的生活,還留住城市的文化與回憶,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做得好不好,最重要就是看居民滿不滿意。從去年起,街道、社區以入戶訪談、現場調研等方式,對我市老舊小區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多數居民反映,小區內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薄弱、雨污水管網老化嚴重、停車位不足、休閒娛樂場所和綠化景觀面積偏小,缺乏養老、托幼、醫療、安防、消防設施等。」何健告訴記者。

市住建局為此於去年9月制定印發《三明市推進城市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方案》,明確市區老舊小區「微改造」內容,重點突破停車難、沒物業、沒電梯、拆除柴火房等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今年6月9日,省住建廳廳長林瑞良到我市調研時,就充分肯定我市的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成效。

何健還提到,對於今年的23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市住建局運用「點」「線」「面」工作法。按照組團式15分鐘生活圈、社區式30分鐘生活圈,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老鄰居點讚

「微改造」

6月10日,記者走訪梅列區列東街道梅嶺社區紅岩新村小區和三元區白沙街道白沙社區雙輪化機小區,實地了解這兩個老舊小區進行「微改造」後給居民生活帶來的便利。

「紅岩新村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樓棟數12棟、戶數332戶。社區經過調查得知,小區居民反映強烈的主要問題有:小區活動空間不足、路面破損出行難、污水管網堵塞、小區停車難、小區管理難。」 高岩梅嶺聯合黨總支書記王宗花告訴記者。紅岩新村老舊小區「微改造」於去年10月啟動,一期累計投入246萬元,主要實施拆除柴火房、修繕拓寬小區道路、提升景觀、增設停車位和無障礙通道等「微改造」。目前,已拆除柴火房182間,修繕拓寬小區道路2620平方米,提升小區綠化景觀1100平方米。同時,通過增設無障礙通道和停車位改造,增設摩托車、自行車、電動車等車輛停放棚6處,解決出行、停車難題。市政府還投入1000萬元對小區周邊梅嶺路進行道路升級改造。

住在紅岩新村26幢一樓的居民張阿姨說,樓棟前的柴火房未拆除前,公共場地蚊子、蒼蠅、老鼠、蟑螂等比較多,給大家的生活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對這些柴火房進行拆除整改後,公共場地環境衛生有了極大改善,大家都為如今整潔的小區環境感到舒心。住在紅岩新村28幢的居民戴女士高興地說:「我們小區經過微改造後,給小區的老人、小孩創造了新的休閒活動空間。整個小區跟以往相比視野更開闊了,空氣更流通了,綠化更好了,鄰里之間在公共場地的交流也更頻繁了。」

「此次『微改造』的雙輪化機小區樓棟多為上世紀60年代建設的,涉及居民樓幢16幢、住戶889戶。由於建設時期標準偏低,存在體育與養老設施缺乏、停車位不足、安防措施和消防設備缺乏等問題。」 白沙社區居委會主任王霞對記者說。雙輪化機小區於去年11月啟動老舊小區「微改造」,在小區樓棟間的空地新增綠地、健身場地、兒童遊樂場所等,增設1座休憩涼亭和17套休閒座椅,新建5個摩托車和自行車停車棚,對約1公里的雨污管網進行改造,增加監控系統30個,更換樓道門禁系統29個。來自市住建局的一組數據顯示,去年市區實施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12個,涉及樓棟數292棟、戶數1.0099萬戶;今年市區實施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23個,涉及樓棟數557棟、戶數1.3052萬戶。

雙輪化機小區住戶鄧阿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正坐在休憩涼亭與鄰居閒聊。鄧阿姨指著休憩涼亭所在的空曠場地說:「涼亭未建之前,附近菜市場的三輪車總是在這裡到處停放,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日常出行。下雨天,這裡積水特別嚴重,我們得穿著雨鞋出門。經過『微改造』後,這裡建設了休憩涼亭,還鋪設了透水地磚,老人和小孩都喜歡鍛鍊後在這裡休息放鬆一下。遇到雨天再也不用擔心地面積水而不好出門了。」在停車棚停放摩托車的住戶杜先生說,以前大家的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只能停放在樓道里,既影響通行也不安全。新建的停車棚設有固定的充電樁及遮雨棚,給小區居民停放車輛帶來極大便利。●記者 陳辰酉 文/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