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姐姐「乘風破浪」,熟女綜藝浪里淘金

追尋娛樂熱點 發佈 2020-07-15T09:47:16+00:00

姐姐綜藝的火熱在全球蔓延,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吸睛又吸金。根據芒果TV平台的數據,《乘風破浪的姐姐》在首播後的12個小時內獲得了1.4億的播放量,豆瓣評分8.6,成為了「現象級」的爆款。截止發稿前,《浪姐》在芒果TV平台的播放量已達到18億次。

這個夏天,被一檔「姐姐綜藝」霸了屏。

這檔節目以「乘風破浪」為名,重新定義了30+熟女的形象,也開創了國內熟女 PK 成團的先河。根據芒果 TV 平台的數據,《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在首播後的12個小時內獲得了1.4億的播放量,豆瓣評分8.6,成為了「現象級」的爆款。截止發稿前,《浪姐》在芒果 TV 平台的播放量已達到18億次。

隨著以表達女性訴求為核心的「女性綜藝」走俏螢屏,標榜著展現成熟女性個人魅力的「姐姐類綜藝」也以燎原之勢在全球多個市場火熱起來。然而,由於地緣文化的不同,不同國家的姐姐類綜藝也有不同的「面貌」。如:不僅能乘風破浪還能 Slam Dunk(大灌籃) 的中韓姐姐、偏愛大尺度的日本姐姐,以及不懼年齡、放肆逐夢的歐美姐妹等等。

「翻江倒海」的姐姐們

女性綜藝通常指以女性為節目主導(女主角、女主持人、女編導),並以表達女性訴求為主的綜藝節目。女性綜藝幾乎輻射到所有年齡層的女性,姐姐類綜藝則是以成熟女性為主角的女性綜藝的分支。而在全球幾個發達的綜藝市場中,歐美、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姐姐類綜藝也各有不同。

Ÿ歐美市場:姐妹都能踏浪逐夢

從時間線上來看,女性綜藝在歐美的發跡要早於亞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但節目表現形式相對單一。隨著時代的演變,歐美的女性綜藝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如:選美類節目《全美超模大賽》(America's Next Top Model)、脫口秀節目《艾倫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媽媽類綜藝《宮心媽媽》(Pretty Wicked Mom)等等。

然而,從年齡層上看,歐美市場大部分的女性綜藝都是關於年輕女性或覆蓋各個年齡層。所以,嚴格來說,歐美市場沒有「姐姐類綜藝」。比起年齡,歐美女性綜藝更關注女性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母親、妻子、職業女性,以及她們對於人生的感悟。

Ÿ亞洲市場:中國、韓國和日本,姐姐類綜藝的起源地

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女性綜藝的興起幾乎都是在千禧年之後。在此之前,韓國和日本的綜藝節目主要是「男權當道」,中國也沒有純女性綜藝。姐姐類綜藝更是近幾年才孵化出的「新物種」。

三個國家之中,韓國綜藝對於中國綜藝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版」 《Produce 101》、《花樣姐姐》等女性綜藝也被搬上了熒幕。《浪姐》則對標了韓國的《姐姐們的 Slam Dunk》(以下簡稱《Slam Dunk》)。

《Slam Dunk》是韓國電視台 KBS 於2016年推出的一檔女性真人秀節目。節目中,六位成員組建了一個「夢想互助會」,幫助彼此實現曾經的夢想,而其中的一個夢想是成團出道。最終,由上述六位成員組成的、全韓年紀差距最大的女團 UNNIES 成功出道,成員中包含了兩位80後和四位70後。

從時間線上來看,兩個國家女性綜藝的發展軌跡也較為同步。韓國最早的女性綜藝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一檔棚內錄製的遊戲類綜藝節目《女傑》,而中國在2005年推出了紅遍大江南北的選秀類綜藝《超級女聲》。

2010年以後,中韓兩國的女性綜藝也進入了爆發期,不僅節目的數量有所上升、種類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女性也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多的女性開始擔任主角、主持人、製片人、編導、編劇等等。在此期間,姐姐類綜藝也有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

例如,在韓國,有熟女們圍爐而坐,暢談人生的美食治癒類節目《飯 Bless you》、主打「奶奶級 Rapper」的《嘻哈民族》,以及剛剛提及的《Slam Dunk》;中國則有以妻子為主題的《妻子的浪漫旅行》、旅行綜藝《花樣姐姐》,以及此次大火的《浪姐》。

雖然日本和中韓兩國地緣文化相近,但日本的女性綜藝和姐姐類綜藝的套路則略有不同,尺度也相對較大。例如,主打 「女性私密話題,男生勿入」的綜藝節目《女子流言研究所》、美魔女選秀的熟女綜藝,以及美妝類、遊戲類綜藝。此外,日本還推出了一檔「以男性嘉賓擔當主角」的女性綜藝——《晚安王子》。這檔深夜播出的晚安節目以三位男性嘉賓為主角,用展現自己魅力的方式為女性們讀上一本晚安書,幫助觀眾入眠。

事實上,不僅節目中的姐姐們千姿百態,姐姐類綜藝為了突圍、捕獲更多觀眾,也是套路滿滿。而在上述幾個市場中,韓國和中國的姐姐類綜藝發展脈絡更為相近,可對比性也更高。讓我們來看看中韓的姐姐類綜藝都有哪些套路。

中韓姐姐們的吸睛套路

在綜藝節目製作過程中,一個好的套路是劇本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套路之中,最常見的就是「衝突性」。因為「製造衝突,放大矛盾」能夠快速地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產生價值觀共鳴——在爭辯之中,熱度和話題性也就隨之產生。

那麼,如何製造衝突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競爭」和「差異化」。在這一點上,國內綜藝表現得更為明顯。以《浪姐》為例,這是一檔「競技類」的綜藝節目,姐姐們通過淘汰賽的方式成團出道,30個姐姐最後僅能留下5人,這樣就給人物之間設定了競爭關係,增添了衝突的可能性。

「差異化」的劇本設定也為製造衝突添了一把火。例如,一些有背景或知名度的姐姐,儘管才藝普通也能順利晉級,而一些身懷絕技但名不見經傳的姐姐則早早就被淘汰出局。這樣的「差別對待」或「不公平」,很好地調動起了觀眾的情緒。

而在劇本設定上,相較於氣氛緊張的《浪姐》,韓國的《Slam Dunk》則走的是「雞湯溫情風」,沒有競爭、沒有攀比,只有 「女性抱團取暖、攜手逐夢」。 正如 KBS 製片人所說,女性力量更多體現在「團結」和「堅毅」,比起爭奇鬥豔,抱團取暖更容易獲得韓國觀眾的喜愛和情感認同。

此外,一個恰當的角色才能夠將好的劇本發揮出來。在角色的選定上,中韓兩國的綜藝節目也都利用到了「差異化」。

以《浪姐》為例,從年齡結構上看,30位女性成員中,年齡最大的伊能靜與幾位90年小姐姐的年齡差是22歲,這是差了一代人的概念。擁有不同視野、經歷和觀念的她們,在互動時就很容易產生衝突。

從人物性格上看,這些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十年以上的姐姐們,人物個性已經非常鮮明。而在一個多人團體中,成員間巨大的性格反差也會造成衝突。

而《Slam Dunk》除了年齡差距外,還放大了「藝人背景的多元化」和「真實性格與人設的反差」。例如,六位成員中有當紅歌手、有知名女團的前成員、有資深綜藝老大姐和演員。

此外,真實性格和熒幕形象的反差也是這個節目另一個吸睛的重點。在熒幕前以性感形象示人的藝人,私底下的性格是大大咧咧的假小子。

劇本、演員齊備,就差一個會「搞事情」的製作團隊。剪輯、配樂與文案會將劇本和角色營造的氛圍推至高潮。

同樣以《浪姐》為例,芒果 TV 的一大特色就是「雞湯、勵志」的文案。如《浪姐》首播時的宣傳文案:「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直掛雲帆,乘風破浪。」 前半句引自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而後面兩句則來自李白的《行路難》。

中西合璧的四句話,將成熟女性的獨立、果敢、衝破禁錮、重新逐夢的立意展現的淋漓盡致,再配上慷慨激昂的 BGM,令觀眾情緒高漲。

而剪輯也將人物刻畫的形象進行了放大。例如,為了體現一個姐姐不紅,就將「不斷有人越過她去和別的姐姐打招呼的片段」剪輯在一起,對比上本人尷尬的表情,並配上「越過 N 次」這種文案。一個「不紅姐姐」想要努力被人看見的形象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

同樣的,在《Slam Dunk》中,剪輯師也將追逐夢想的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難、情緒化的表現和姐妹們的鼓勵剪輯在一起,再配上雞湯的文字,讓觀眾看到了她們的努力和團結。以其中練舞的一個過程為例,節目將姐姐們之間的不和諧、對舞蹈的不熟練、崩潰的過程剪輯在一起,並對比出道時的完美表現。在節目播出時,不斷回放對比的畫面,讓觀眾對她們「團結、努力」的形象有了深刻印象。

對比下來,中韓兩國的姐姐類綜藝想要突出的重點有所不同,國內的綜藝更加突出人物「衝突性」和「戲劇化」,韓國綜藝則更加體現藝人本身的多樣性(個性、背景)所產生的化學效果。

談及中韓兩國綜藝節目的宣傳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前期的宣傳和播映期間的宣傳。其中,前期宣傳包括宣傳片、發布會等等,而播映期間宣傳則有開設粉絲互動專頁和話題欄,讓粉絲暢所欲言,炒熱話題。

雖然《浪姐》此次並沒有前期的官宣,但早在播出前的1個月就已經不斷放出消息,就連嘉賓的挑選也始終保持神秘,給觀眾留下足夠的想像空間。神秘感讓觀眾的期待值也增長到了最高。

而《Slam Dunk》播出時,正值韓國綜藝的「破壁」時期。各大製作團隊努力尋找新套路來消除觀眾的審美疲勞。KBS 的製作人稱,《Slam Dunk》的推出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熟女成團出道」將打破傳統,成為一大亮點。事實證明,該節目播出時,也獲得了同時段節目中最高的收視率。

姐姐類綜藝,吸睛也吸金

談及姐姐類綜藝的吸金套路,其實與其他綜藝節目的套路基本相同。製作團隊通常會通過廣告收益和周邊衍生產品謀利。而播放平台則通過會員費、轉播權售賣的方式獲得收益。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製作團隊。製作團隊通常指的是製作節目的影視公司。而他們之中有些則背靠電視台,例如《浪姐》的製作團隊——芒果超媒。

談及吸金套路。廣告收入是一檔綜藝節目最重要的收入之一。節目通常靠著冠名商和特約贊助商就能夠攤平成本,而國內的冠名費早就突破億級大關。據悉,2015年《爸爸去哪兒》拿到了伊利5億元的天價冠名費。而《浪姐》的火熱也讓其贊助商的數量達到了13個,是同期的《青春有你2》的兩倍。

另外,節目周邊衍生產品也是生財的好方法。製作團隊可以通過線上同名遊戲、電視劇、明星同款產品的授權謀利。據悉,《奔跑吧,兄弟》的製作團隊通過手游授權一年就獲得了2000多萬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如《奔跑吧,兄弟》這樣的外景節目還可以通過線下的營銷賺錢。例如,通過授權拍攝場地拿其作為吸引遊客的「噱頭」來收取贊助費用。

而韓國的綜藝節目是「PD(製作人)中心制」—— 從創意、組建製作班底、聯絡嘉賓、拍攝到後期剪輯、拉贊助等等與節目相關的事情都需要 PD 統籌規劃。而 PD 的收益也會受到其製作綜藝知名度的影響。據傳,像製作《Running Man》的趙孝鎮等韓國頂級 PD 的年收益在百萬至千萬元左右。

此外,許多韓國綜藝也通過上述「線下營銷」的方式獲利。許多外景節目的拍攝場地在節目播出後成為了粉絲旅遊時的打卡勝地。

對於播放平台而言,通常是通過會員費和播放權的售賣來謀利。例如《Slam Dunk》曾在嗶哩嗶哩、Youtube 等平台播出。而一檔火熱的綜藝也可以讓播放平台獲得更多的新註冊會員。

近年來,直播帶貨的火熱,讓綜藝節目看到了商機,也成為了其產業鏈上的「衍生環節」。在高話題、高流量之下,《浪姐》也投入到直播帶貨的潮流中。芒果與抖音聯手打造了《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直播活動。30位姐姐以每場2位分批次進入直播間進行直播帶貨。直播間的招商品類涵蓋服飾、家居、酒飲、遊戲、3C、汽車等諸多範疇。

然而,姐姐們的直播首秀並沒有預期中的「乘風破浪」。首播的4個小時僅賣了360萬元。同比之下,薇婭在《嚮往的生活4》的「蘑菇屋直播」環節中,攜手蘑菇屋的幾位嘉賓僅用了1個多小時,銷售額就達到了520萬元。此外,在姐姐們直播的當天,羅永浩則在直播間拿下了1000多萬元的銷售額。

隨著「不吃青春飯」的姐姐綜藝的火熱在全球蔓延,《浪姐》和《Slam Dunk》也都已成功出海,並收穫了一波海外的粉絲。其中,《浪姐》在越南的粉絲還為該節目建設海外網站,並且組建各種應援活動。甚至還有傳言稱,由於《浪姐》的火熱,泰國的粉絲已經開始對標本國明星,想要推出一個「泰國版的浪姐」。

你對文章所說的內容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作者看到也會第一時間回復與您互動!!!

聲明:本文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所屬作者與私信與本頭條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