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意識形態鴻溝難逾越 中美關係走進新冷戰

導報大財經 發佈 2020-07-16T17:24:22+00:00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中美關係因為冠病疫情以及在科技與軍事領域的對抗而走進新冷戰,雙方已出現難以逾越的意識形態鴻溝,無論今年底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何,都不會改變中美對抗的局面。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中美關係因為冠病疫情以及在科技與軍事領域的對抗而走進新冷戰,雙方已出現難以逾越的意識形態鴻溝,無論今年底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何,都不會改變中美對抗的局面。(法新社)

(北京訊)中美關係因為冠病疫情以及在科技與軍事領域的對抗而走進新冷戰,雙方已出現難以逾越的意識形態鴻溝,無論今年底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何,都不會改變中美對抗的局面。

《紐約時報》14日發表由該報北京分社社長麥思理(Steven Lee Myers)主筆的分析文章指出上述大勢。

這篇題為《中美走向新冷戰:意識形態衝突加劇,對抗升級》的文章說,川普政府近幾周內逐一打擊涉中國核心原則的多個議題,遏制中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這包括針對北京強硬治理香港和新疆實施制裁及阻礙中國創新,包括切斷美國的技術供應,迫使盟國放棄使用中國技術,以及宣布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大部分主權主張不合法。

文章引述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計劃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說,「力量差距正在縮小,意識形態差距正在拉大」,中美兩國已陷入一場意識形態漩渦,且深不見底。

文章說,中美關係急劇下降,雙方的對立出現許多冷戰的特點與風險,隨著兩國在技術、領土主權和影響力上發生衝突,小爭端可能升級成軍事衝突。雙方在網絡、外太空、台灣海峽、南中國海,甚至波斯灣都有利益衝撞,在爭搶領導地位的過程中,兩國關係將日趨緊張。

文章稱,無論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如何,冠病大流行加上中國最近在太平洋及喜馬拉雅山脈等邊境地區的強硬動作,已使現存裂痕變成可能難以逾越的鴻溝。

北京認為,是美國把中美關係拉到低點。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上周形容,這是中美至1979年「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

王毅說,美國的對華政策基於缺乏事實依據的戰略誤判,充滿情緒化的宣洩和麥卡錫式的偏執,並指美國對中國的無端猜忌已經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似乎每一項中國投資都包含政治目的,每一位留學人員都帶有間諜背景,每一項合作倡議都別有所圖。」

中國把經濟實力當做政治脅迫工具

文章說,中美都在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川普政府向盟國施壓,要求在5G網絡建設中拋棄中國華為,英國和澳大利亞已響應號召。

中國在治疆和治港問題上受外界譴責之際,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爭取到包括白俄羅斯和辛巴威等在內53個國家簽名背書。在冷戰最激烈時期,這種壁壘分明的情況並不陌生。

文章說,中國把經濟實力當做政治脅迫的工具。澳洲政府呼籲國際社會調查冠病起源,中國以停止進口澳洲牛肉和大麥作為反擊。美國國務院批准對台軍售項目後,中國揚言將制裁軍售主要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

文章說,在全球被冠病疫情分散注意力時,中國趁機展示軍事力量,4月和5月在與印度有爭議的邊界爆發衝突,出現1962年邊境戰爭以來最嚴重的傷亡事件,在南中國海威脅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船隻。

美國以「秀肌肉」方式反擊,上月派出兩艘航空母艦駛過南中國海水域,國務院本周宣布中國對南中國海的大部分主權主張完全不合法。文章認為,雙方接下來無可避免將祭出「邊緣政策」,也就是將局勢推升至戰爭邊緣,從而迫使對方退縮的一種戰略。

文章引述美國駐俄羅斯前大使麥克福爾說,中國最近的行動看來「過度擴張和過分」,他將中國的做法比作冷戰期間最令人擔憂的時刻之一。

在科技領域,美國也加強對中國的抵制。川普政府切斷華為所需的微晶片和其他部件,甚至把對中國科技企業供應鏈至關重要的台灣微晶片製造商拉進自己的「後院」,支持台積電(TSMC)在亞利桑那州設廠。


來自/聯合早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