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9月斷供英國5G禁入 華為「新常態」壓力下生存

華夏時報 發佈 2020-07-18T02:11:52+00:00

馬繼華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如果中美貿易未來出現新的平衡點,華為有了新的定位,它可能就此解套,但如果摩擦持續,可能華為從此不會再像前十年那樣高速發展,壓力下的夾縫生存將成為新常態。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導

那些曾經懸在華為頭頂的石頭正在逐一落下。

7月16日,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財報發布會上稱,受美國政府對華為禁令的影響,台積電自5月15日起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且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不變,台積電將在9月14日之後停止對華為的供貨。需要提及的是,美國當地時間7月15日晚間,美國國務院官網還正式發布了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部分雇員實施簽證限制的聲明。

不僅僅是最重要的晶片供應鏈面臨斷供危機,華為在全球5G市場也遭遇挫折。7月14日,英國政府宣布今年12月31日起將禁止運營商購買華為5G新設備。而英國政府宣布的更長遠目標,是在2027年之前移除現有網絡中的所有華為5G設備。而此時距離英國政府今年1月允許華為參與其非核心5G網絡建設,還不足半年。

當然,海外市場傳來的不只有壞消息。但對於2020年上半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4540億元的華為來說,高速發展的中國市場才是關鍵戰場。而壓力下的生存也將成為新的常態。

限制逐步加深

台積電被迫斷供源於美方對出口管制規定的升級。

在發現此前設置的25%技術門檻可能被繞過後,5月15日美國商務部要求任何使用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技術的外國企業,在向華為或海思等關聯公司供應晶片時,都需要在進出口時獲得政府許可證。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該禁令有120天的寬限期。7月14日則是這項禁令法規解釋期的最後一天。劉德音在7月16日的發言中還提到,雖然針對該項規定的意見徵求期剛結束,但BIS(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目前並沒有做出最終裁決,「所以現在要確認還為時過早。」

半導體分析師徐可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美方對出口管制規定的升級是針對海思的「釜底抽薪」,他表示目前代工廠在設備以及應用材料等方面,都繞不過美國廠商,這意味著海思的代工廠例如台積電、中芯國際以後都要去申請許可,「而通過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大量備貨、磨鍊備胎成為華為能做的選擇。今年3月末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在2019財報發布會上表示,華為可以向三星、聯發科、紫光等企業購買。但關於晶片購買的問題,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華為方面的回應。

華為在晶片供應鏈上受到的鉗制,也影響到了其5G業務在全球的拓展。英國最新對華為參與其5G網絡建設亮起紅燈。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回應稱,他親自去勸說很多國家禁用華為。但英國政府官員則對外表示,拒絕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是一個「技術決定」。

不管出於政治考量還是技術決定,英國拒絕華為都將是一個燒錢的決定。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華為是英國多家電信運營商的4G設備提供商之一。而出於成本和平穩過渡的考慮,利用現有4G基站改造的5G NSA(非獨立組網)成為運營商們早期的普遍選擇。

英國諮詢公司Assembly Research在2019年作出的評估報告曾顯示,如果全面替換華為網絡設備,會對英國5G建設造成18到24月的延遲,並且帶來45億到68億英鎊的損失。華為英國發言人則回應稱,英國政府的決定對英國所有手機用戶都是一個壞消息,「這危及英國自身,可能會令英國踏上數字化發展的慢車道、增加通訊開支,並加深數字鴻溝。」

第二大市場的戰略意義

美方的大棒並不讓意外。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過:「沒有美國市場,華為也是世界第一」。但華為耕耘多年的歐洲市場對其5G業務的戰略意義不可小覷。今年2月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曾宣布,截至當時華為已獲得91個5G商用合同,其中47個在歐洲,占比約為52%。

資深電信行業觀察人士馬繼華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歐洲是華為很重要的市場,雖然量不大,但利潤高。他認為,如果華為在歐洲市場出現設備份額下降,將對利潤、研發投入等產生連鎖反應。

華為2019年財報顯示,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當期以2060億元的收入依然位列其第二大市場,營收占比達24%,但同比增長僅有0.7%。徐直軍在接受採訪時曾稱,海外收入占比下降受谷歌GMS不能預裝手機影響。他同時稱,2019年消費者業務的海外營收受到至少100億美元的影響,這是導致海外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運營商業務在歐洲市場拿到更多5G訂單,對華為在歐洲市場乃至海外市場的布局至關重要。

當然,歐洲市場傳來的並不都是壞消息。

當地時間7月14日,比利時媒體報導稱,該國國家電信部部長近日表態,相關風險評估顯示,比利時是安全的,因此比利時不會將華為公司拒之門外。而德國方面則表示,目前並不希望拒絕與任何設施供應商或任何國家合作。

其實,即便是旗幟鮮明拒絕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的英國,也沒有將華為一棒子打死。

馬繼華認為從英國設置的兩個時間節點來看,還是有迴旋的餘地,「2027年可能就6G了」。而另一個關鍵事件是,在亮起紅燈之前,華為今年6月剛獲得英國政府的批准,在劍橋園區投資10億英鎊建立光電子研發製造中心。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這個中心也將成為華為光電業務的海外總部。

但馬繼華也認為,英國的拒絕肯定會讓華為有所損失,「從企業經營來講,最大的風險還是不確定性。」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除了意味著華為在英國的投資要謹慎,節奏要變外,不確定性還會讓競爭對手拿到更多訂單。但更令華為擔憂的,或許還是英國的表態可能會對歐洲其他國家掀起示範效應。

確定性在哪裡

被各種限制的華為,需要尋找確定性。

在2019年財報里,華為在中國市場取得了5067億元的收入,整體營收占比達到59%。而36.2%的同比增速也在其各個市場中排名第一。作為參照,2019年華為在亞太市場收入705億元,同比下滑約14%。美洲市場雖有9.6%的增長,但營收僅有亞太市場的七成左右。

2019 年財報顯示,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約占據華為營收的9成。而這兩項業務在中國都面臨巨大市場。

在運營商市場,從三大運營商此前披露的2020年5G投資計劃來看,三家企業2020年計劃建設50萬個5G基站,資本開支合計約1800億元。而中國市場跟全球市場相比有多大?馬繼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國內的4G基站就占全球市場近七成,此外中國在5G網絡建設上動手早、出貨快,「5G基站的比例在全球市場占比應該高於70%」。

3月31日,中國移動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集中採購結果宣布,華為以57.25%的中標比例拿到最大單,涉及訂單金額約為214億元。事實上,在中國移動去年6月公布的5G網絡一期招標中,華為的中標份額也在五成左右。需要提及的是,中國移動規劃2020年建設25萬個5G基站。

但相對運營商業務去年收入3.8%的同比增長,消費者業務34%的同比增速顯然快得多。此外,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內部的份額也在逐步增加。

7月13日,華為公布2020年上半年財報。其中消費者業務為2558億元,營收占比達到56.3%。而這個數字在2019年財報中為54.4%。事實上,如果拉更長遠看,直到2017年運營商業務都是華為收入的最大來源。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當谷歌不讓華為採用「全家桶」以後,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轉向國內市場,導致國內中高端手機市場發生洗牌。

IDC中國的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為2840萬台,占據當期國內手機市場42.6%的份額,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個百分點。而 vivo、OPPO、小米、蘋果四家企業在今年一季度則合計占據國內54.1%的手機市場,比去年同期縮水了1.4個百分點。TOP5之外的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的盤子縮水更嚴重,今年一季度的他們僅占3.4%的市場份額,去年同期為9%。

壓力下的新常態

雖然中國市場在持續增長,但在供應鏈被卡以及高成本溝通等阻力面前,壓力成為華為面臨的新常態。

徐直軍在今年3月發布2019年財報時曾稱,「2020年是比2019年更為艱難的一年,也是檢驗華為實力的關鍵一年。」他當時表示,華為在2019年雖然遇到很多挑戰,但公司還有當年5月前近半年的快速增長階段。2020年華為全年都處於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之下,而新冠疫情又在此時出現。「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明年還能發布年報」。

從華為公布的半年成績單來看,4540億元的收入意味著營收增長還在持續。但13.1%的營收增速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作為參照,2019年和2018年華為的營收增速都超過19%。

而在凈利潤方面,華為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率為9.2%,為三年來最高水平。但如果只看凈利潤的數字增速,華為在2017和2018年都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長,但2019年華為627億元的凈利潤僅同比增長5.6%。

徐直軍在3月的財報發布會上曾解釋稱:「5月16日被納入實體清單後,華為加大研發,努力『補洞』,致力於重構供應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維持一個跟2018年、2017年一樣的凈利潤率。」

今年上半年華為的凈利潤指標似乎出現轉機。以9.2%的凈利潤率計算,華為當期凈利潤為418億元,同比增速接近20%。但變數還在美方禁令生效後的下半年。

馬繼華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如果中美貿易未來出現新的平衡點,華為有了新的定位,它可能就此解套,但如果摩擦持續,可能華為從此不會再像前十年那樣高速發展,壓力下的夾縫生存將成為新常態。他建議華為在國內產業鏈合作、與友商的關係等方面要改一改思路,「要有意識做增量市場,內外受敵的狀態對華為並不好。」

需要提及的是,在今年1月的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中,華為雲被獨立出來成為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平行的第四大BG。這或許能觀察出華為在國內市場的新思路。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