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里長出的土豆打開致富新道路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7-17T02:54:52+00:00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少有人會想到,我們平常吃的土豆,也許是在一個個小小的玻璃瓶中孕育出來的。7月15日,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商都縣的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里,一走進廠房,就可以看到一排排像果醬罐頭一樣的培養瓶整齊地進行消毒程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少有人會想到,我們平常吃的土豆,也許是在一個個小小的玻璃瓶中孕育出來的。

7月15日,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商都縣的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里,一走進廠房,就可以看到一排排像果醬罐頭一樣的培養瓶整齊地進行消毒程序。據了解,在這裡,工作人員會選擇具有品種典型性的優良單株進行組培,以選出優質的馬鈴薯品種進行大規模種植。

而在放滿「罐頭」的微型薯組培車間中,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術人員正在顯微鏡前凝神觀察。在無菌室內的超凈工作檯上,工作人員將消毒過的土豆芽置於40倍的解剖鏡下,用解剖針去掉包著莖尖的小葉,剝取帶有1個葉原基的莖尖,大小約0.1-0.3毫米,接種於培養基的試管中。

如此帶有科技感的土豆種植模式,讓不少當地的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據了解,2019年5月,烏蘭察布商都縣喇嘛板村引進了希森馬鈴薯種業基地,開展馬鈴薯合作生產,採取「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運行。按照「統一規劃、統一供苗、統一培訓、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的管理方式,全部106個大棚共生產微型薯2000萬粒,平均產量每個大棚約19萬粒,平均純收入2.4萬元。

村民楊紅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辦理了2萬元產業扶持金融貸款,承包了兩座大棚,年底就增加了兩萬多元收入,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順利實現脫貧。

今年,楊紅娟家又承包了兩座大棚,每天,她的丈夫去耕種大棚,楊紅娟就和72歲的婆婆利用院裡的彩鋼房經營起了小賣部和小吃部。她自己調侃說:「俺不僅是家長,還是『倆部』的『部長』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