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7-18T05:05:26+00:00

其中很有趣的一點就是,這場戰爭之中,英國人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但是清朝皇帝道光居然連英國具體在哪都不知道。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轉折性事件,這場戰爭徹底將我國從封建社會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打醒了。其中很有趣的一點就是,這場戰爭之中,英國人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但是清朝皇帝道光居然連英國具體在哪都不知道。

那麼為何英國對清朝了如指掌,清朝對英國卻幾乎一無所知呢?

不應該的無知

要說清朝對英國幾乎一無所知,大家可能覺得冤枉了清朝,畢竟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就曾經出使清朝,見過乾隆皇帝。再有就是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煙之前就曾經和英國人打過交道,對英國也有所了解,虎門銷煙之後甚至在廣州加固了炮台,按理來說對於英國清朝不應該顯得無知,但是關鍵在於,清朝雖然知道有英國這麼個玩意。

但是對於英國的具體情況卻完全不了解,這背後有三條重要原因:

上圖_ 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覲見乾隆皇帝圖


  • 1. 傲慢狂妄

在鴉片戰爭之前,我國古代的世界觀十分詭異,首先是極端重視北方的遊牧力量,整個清朝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對於蒙古強權的打擊,同時對內的農民起義或者傳統的強臣驕兵等問題也有很好的處理,基本上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然而對於外部力量,尤其是海外則顯得極端輕視。

畢竟在中國歷史上來講,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是死於來自海上的侵略,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對於海外表現出很強的興趣,雖然元朝曾經遠征爪哇,但是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窮兵黷武的表現,所以清朝根本不屑於了解英國人的情況。這種思維方式甚至到了鴉片戰爭被打的抱頭鼠竄的時候還充分的體現出來,畢竟清朝最關心的問題是:「英國是否與回疆各部接壤」這類問題,還是以純粹的陸權思維來看待。

上圖_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鬥場景


上圖_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


  • 2. 機構缺失

整個清廷對外的情報機構完全處於空白狀態,這和鄰國日本可完全不同,日本雖然「閉關鎖國」,但是對外的「蘭學」(日本版西學東漸)和「風語者」帶回來的各國信息從未中斷。

相比之下,清朝居然完全閉目塞聽,對於西方的科技文化即便有了解也沒有一個機構專門去研究,當年康熙皇帝雖然學了西方的幾何數學,但是自己學會就結束了,也沒有進一步研究,可以說和日本相比,清朝閉關的更加「純粹」,也更加愚蠢。

上圖_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 3. 判斷失誤

清朝對於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分析判斷可以說是極端錯誤,這一錯誤也和我國的古代軍事理念直接相關。就「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而言,他雖然對英國有所了解,但是對英國發動戰爭的能力也存在估計不足和局限性,他認為:「英國志在通商,通商不必啟釁」且英國遠涉重洋開戰「糧響軍火安能持久?」以我國古代的軍事思維來估計英國人。

然而相比之下,英國對於清朝的情報工作就顯得非常具體強大了。

上圖_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


跨時代的情報打擊

相比於清朝的無知,英國雖然已經是當時世界唯一一個工業強國,也是唯一一個海軍超級大國(總噸位超過二三四名之和),但是對於清朝表現出了極大的情報重視,在搜集情報方面更是堪稱跨時代的情報優勢。

英國的情報來源十分廣泛,當時各地的清人為英國提供了大量情報,比如英國在浙江的情報負責人郭士立就通過內奸陳秉均來收集情報,所謂「每日都有漢奸許多起,在夷人處報官兵信息,得受洋錢」,情報內容非常詳細,包括清朝各地駐軍的人數年齡姓名住址,還有清朝的明哨暗哨和炮台的編制配備等等。甚至連清朝士兵的具體姓名和體貌特徵都有,可以說是非常的嚴謹。

上圖_ 1600年至1707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旗幟


同時,英國人還利用各地的傳教士進行偵查,這些傳教士們都充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聘間諜,對整個清廷的情報進行搜集,利用職務之便以救治病人為藉口到處搜集情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情報關係網,對於清朝的調查極為深入和細緻。

其三,當時英國的軍艦也日常進入廣州等地進行探查。1832年2月26日直到9月5日,英國軍艦阿美士德號對於廣州進行了深入軍事偵查,回去的報告令人不寒而慄:「南澳是廣東第二個海軍根據地,一半位在廣東,一半位於福建,它是總兵官或提督的住所。在他的指揮下,共有軍隊5237人,其中4078名屬廣東,1159名屬福建。」

同時,胡夏米(艦長)提出「這個根據地的防禦,據我們所見,共有七八隻戰船。從外形看來,它們類似小型的福建商船;從各方面看來,比我們在廣州看到的戰船要差得多。海灣入口處有炮台兩座,較高的一處有炮八尊,較低的一處有炮六尊。海灣內部另有小炮台一座,上面並未架炮。」

相比於清朝對於英國火力的極度無知,這種情報堪稱是「知己知彼」,清朝安能不敗?

上圖_ 1793 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隨團畫家繪製的清軍兵丁與鳥槍


情報戰懸殊的結果就是雙方的判斷產生了天壤之別,英國意識到擁有龐大疆域的清朝其實是不堪一擊,清朝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產生各種弱智判斷,比如清朝兩江總督豫堃上奏聲稱:

「(英國人)身體僵硬,雙腿筆直。腿上穿著衣服,幾乎無法自由伸曲。一旦跌倒,無法站起。對於陸地作戰來講,這是致命的」

然而事實上英國人陸戰乃至於肉搏戰都將清朝的八旗綠營軍隊徹底擊垮。而且清朝錯誤的認為英國人不會沿著長江進入內地,結果再度被打臉,只能推脫說是內奸過多造成清軍一敗再敗「所有各處失陷之由,皆系漢奸作為內應」。

可以說,清朝的戰敗早在戰前情報戰就已經決定了,而情報戰的勝敗因素,不僅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我們警惕。

文:一笠煙雨

參考資料:

【1】《籌辦義務始末》

【2】《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

【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4】《鴉片戰爭以前英船「阿美士德」號在中國沿海的偵察活動》

【5】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第2冊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