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哈哈剪接 發佈 2020-07-19T06:58:21+00:00

雖然清朝算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出過一位昏君的王朝,但鑒於時代變了,封建制度已到了窮途末路,儘管它如何掙扎,如何遵守封建秩序禮儀,依舊不可阻擋覆滅的命運。

雖然清朝算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出過一位昏君的王朝,但鑒於時代變了,封建制度已到了窮途末路,儘管它如何掙扎,如何遵守封建秩序禮儀,依舊不可阻擋覆滅的命運。隨著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隆裕太后頒布溥儀的退位詔書後,在我國盤踞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終於告一段落。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清廷之所以覆滅,溥儀之所以退位,和辛亥革命不無關係。此言不假,辛亥革命確實給清政府倒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背後還不能忽視一個重要人物,便是袁世凱

要知道,當時起義的革命黨人武裝力量基本都很薄弱,而清軍則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部隊。而且,人數上也並不一定比革命軍少,光是守衛清廷皇室的皇家衛隊,就已經高達7萬多人。並且,他們所穿的裝備甚至讓列強軍隊都自愧不如,要是清軍硬剛到底,辛亥革命絕不止4個月這麼簡單。


而這背後最大的功臣便是袁世凱,若不是革命黨人寄希望於袁世凱,希望他出面逼迫溥儀退位,清廷估計還會有苟延殘喘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袁世凱何德何能,竟能讓清廷乖乖就範,並且那7萬皇家衛隊又絲毫不敢反抗呢?

其實,要是了解了這7萬皇家衛隊的構成,或許大家就不會這麼想了。


自從甲午海戰戰敗後,清朝的八旗軍實質上早已名存實亡,就連晚清崛起的湘軍、淮軍和楚軍也被打了個七七八八。清朝後期的這些皇家衛隊,其實都是甲午海戰後組建起來的新軍。

這衛隊總計在7萬人左右,一共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這也是當年守衛京津地區皇室安危的最主要力量。這五支軍隊的裝備遙遙領先了我國數十年,直到二戰後期,美國開始援助我國裝備後,才算被正式比了下去。有這五支軍隊在,即便是列強想要攻下北京,也得花點功夫,更何況裝備落後的革命軍。


然而,這五支軍隊里最精銳的前軍,卻在義和團運動後轟然潰敗解散。當時前軍的統帥是聶士成,早前在甲午海戰時,前軍還拿過摩天嶺大捷。甚至後來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還曾在廊坊擊退過聯軍的進攻,戰鬥力可見一斑。

不過,由於聶士成曾率前軍曾鎮壓過義和團運動,導致他被一些團民所憎惡。趁聶士成上前線和列強廝殺之際,這些團民綁架了聶士成的妻女和母親。而心急如焚的聶士成只得將矛頭對準了義和團,但此時清廷的戰略還不明朗,慈禧妄想藉助義和團的力量抗擊八國聯軍,聶士成這一手無疑相當於內亂,直接被清廷定罪「造反」。


兩頭受氣的聶士成實在沒有辦法,他不想跟綁架自己家人的義和團聯手,也不想辜負了清朝。於是,他索性每次打仗沖在最前線,只求一死,最終犧牲於八里台。聶士成死後,清廷連個表示都沒有,甚至遺體還被義和團的團員分屍。

這無不讓多年跟隨聶士成的前軍士兵寒心不已,聶士成死後,這支精銳部隊徹底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導致其被八國聯軍和義和團相繼絞殺,從此,皇家衛隊里名噪一時的前軍宣告覆滅。


再來看看當時有榮祿領導的中軍,這支隊伍算是最見風使舵的隊伍。他們全然沒有聶士成前軍的勇氣,全都是一些貪生怕死之徒。當時跟八國聯軍作戰時,看到前面的軍隊潰敗,他們甚至連一槍都沒放,直接棄甲而逃。如此草包的部隊,再好的裝備給他們也無濟於事,後來也是因為太窩囊,被就地裁撤。

再來看看後軍,後軍將領是董祥福,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後軍是護送慈禧西逃至陝西的主要兵力。然而,到了陝西後,董祥福卻想自立山頭。後來慈禧回京時,董祥福的後軍並沒有跟隨,而是永遠留在了大西北,後來成了西北馬家軍的一員。


左軍就更淒涼了,其主將宋慶執掌左軍時,已將近80歲的高齡。即便如此,他依然率領左軍和八國聯軍英勇作戰,然而由於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將領,在戰鬥中潰不成軍,最後被打得只剩2000人不到。再被收編後,這些殘部走的走、逃的逃,基本上算是完全消失在了歷史中。

這裡或許有人會發問,不是還有支右軍嗎,他們去哪兒呢?右軍確實是有,而且還是這五支皇家衛隊里實力保存得最好的。不過,右軍的統帥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自己。你們說,袁世凱會用自己的兵力反自己嗎?


所以,經歷過八國聯軍侵華後,清廷這7萬精銳的皇家衛隊,基本上已經作鳥獸狀散去,唯一拿得出手的兵馬便是袁世凱的右軍。換句話說,便是當時清廷的核心軍權已經牢牢掌握在了袁世凱手裡。

如此一看,袁世凱逼宮溥儀退位時,那剩下的「7萬」皇家衛隊其實聽命於袁世凱,他們必不敢也不可能反抗的。這也是為何辛亥革命結束後,袁世凱成了最大贏家。


以逼迫溥儀退位為要挾,雖然幫革命軍省去了諸多不必要的流血,但同時也拿走了國民政府首任大總統的位子。袁世凱的故事告訴後人,亂世中唯有兵權才是最有價值的籌碼。其實從古至今這幾千年來,這個道理一直沒有變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