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薦·文旅專題 |「中國京劇第一世家」的七代傳承

藝綻 發佈 2020-07-20T14:14:46+00:00

// 中國京劇第一世家 //。京劇譚派藝術是中國最早創立的京劇流派,是京劇史上傳人最多、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

// 中國京劇第一世家 //

譚派老生

京劇譚派藝術是中國最早創立的京劇流派,是京劇史上傳人最多、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譚派由譚鑫培創立,歷經七代傳承,是中國京劇第一世家。

01 譚派七代相傳

譚家從事梨園行的第一代是譚志道(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是從湖北來到北京的漢調藝人,唱腔中還帶有漢調、徽調的鄉土音。到譚鑫培這一代,用湖廣音和北京音結合,形成了後來的京劇。

譚鑫培對老生唱腔進行改革,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當的唱法,創造了細膩婉轉的新腔。同時,他從刻畫人物性格出發,對百餘出劇目進行了精心整合,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1905年,譚鑫培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而這部戲也成了從譚鑫培起的譚門六代演出最多的戲。

譚鑫培去世後,譚門第三代譚小培承上啟下,苦心經營。第四代是譚元壽的父親,「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他是余叔岩的弟子,以譚派嗓音唱余腔而自然有譚氏神韻。1928年出生的譚元壽是譚派第五代傳人。如今,譚元壽的長子譚孝曾、長孫譚正岩,都接過了這家傳衣缽。

02 當代掌門譚元壽

譚元壽自幼跟隨他的舅舅、譚派鬚生宋繼亭學戲,5歲登台,先後和祖父、父親同台演出汾河灣中的娃娃生薛丁山。10歲入富連成科班,奠定了紮實的基本功,能戲極多。

上世紀90年代,在「京劇音配像」工作中,譚元壽共為他的曾祖父譚鑫培、祖父譚小培、師爺余叔岩、父親譚富英、師父李少春的演出錄音以及舊式唱片等配像近百部。其中,《問樵鬧府》這部作品有著特別的意義。

1996年,68歲的譚元壽為父親譚富英的演出錄音《問樵鬧府》配像,在表演一個高難度的「翻吊毛」動作時,他沒有使用已經準備好的替身演員,而是按照自己年輕時的演法,左腳一蹬整個身體騰空而起,接著一個前空翻,把一個又高又帥的單腿吊毛再現於舞台上。

對這齣戲如此重視,不僅因為這是父親譚富英手把手教的本事,也和這齣戲的歷史淵源有關——京劇始於漢調京化,《問樵鬧府》在漢調中就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廣為流傳。道光二十五年就有余三勝在京城演出的記錄。所以這齣戲可謂是最古老的京劇活化石之一,從余三勝親傳到譚鑫培,由譚鑫培親傳到余叔岩,從余叔岩親傳到譚富英,從譚富英再親傳到譚元壽,真正是口傳心授,脈脈相傳。

近些年來,活躍在京劇舞台上的已經是譚門第六代譚孝曾和第七代譚正岩了,譚元壽先生把更多的心血用在了京劇的傳承上。

03 博採眾長的傳承

在譚元壽身上,有他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的親傳,還有李少春、茹富蘭、高盛麟等許多高人的真經。作為譚派傳承人,他也深感身上擔子的重量。為此,他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收徒,90年代應邀到北京市戲曲學校教學,同時還收各地酷愛京劇譚派藝術的名票為徒。2009年6月,譚元壽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2013年,他獲頒「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傳承在梨園行被稱為「替祖師爺傳道」。在譚家,代代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幾代譚家傳人,都在專業學校中經過了系統訓練。提起自己的兒孫,譚元壽也頗有感慨:「譚孝曾和譚正岩,他們爺兒倆,繼承談何容易啊!也許我要求太高了,我對他們不客氣,越是我的親屬,越要比其他人嚴格一些。」

譚派掌門譚元壽及兒子譚孝曾、孫子譚正岩

除了繼承祖先留下的藝術財富,博採眾長、兼收並蓄更是譚派藝術永葆魅力的法寶。譚富英先生曾經很認真地和譚元壽說:「誰好就學誰,這就是譚派。你曾祖父常說『江河不擇細流,泰山不棄細壤』。我們不能只靠家學,閉關自守是學不出來的。要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多學、多看、多演,自由發展,大膽闖練。」

京劇《定軍山》中的黃忠一角是譚派象徵。根據劇情,黃忠的14次上下場有不同的處理,每一個細節都設計得仔細而精巧。譚元壽沒有因為這齣戲是譚家本派的戲就故步自封,仍然堅持博採眾長。他在每個細節上下足功夫,經過多年舞台實踐和反覆琢磨,終於把這齣《定軍山》唱成了自己的拿手戲。同樣也是這種不斷鑽研的精神,讓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在譚家人身上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 北京日報文化新聞部

聯合製作

藝薦 | 達利自畫像竟是這樣?近百幅作品展出,內藏福利

藝薦 | 紙折的周杰倫,你見過麼?

陳奕迅清晨六點開唱,想說的話都放在這些歌里了

93歲時你會做什麼?來看看藍天野的朋友圈

IP時代他們靠實力說話,可演技派的春天卻不知何時到來?

本期編輯:金力維

本期監製:賈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