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樂團季》開門紅,從偶像團體到偶像樂隊的進階

網視洞察 發佈 2020-07-20T14:22:07+00:00

網視導讀:今年夏天,比《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最先到來的是《明日之子樂團季》。截至發稿,《樂團季》的豆瓣評分高達8.5,遠高於《明日之子》前三季作品,也比除《樂隊的夏天》在內的樂隊節目高出許多。

網視導讀:今年夏天,比《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最先到來的是《明日之子樂團季》(下文簡稱《樂團季》)。讓人驚喜的是,選手們儘管實力高低不同,但是每個人都在節目中擁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雖然裡面絕大多數選手都沒有過樂隊經驗,然而這檔借鑑了偶像養成類綜藝氣質的樂隊綜藝,隨著播放熱度的水漲船高播出,也讓樂隊綜藝找到了另一個出圈的角度。


偶像樂隊初養成

在《青春有你》、《創造101》等選秀系列綜藝還在男團、女團之間打轉的時候,同為綜N代的《明日之子》已經開始進軍綜藝市場中數量稍顯稀缺的樂隊節目,且將第四季節目命名為《明日之子樂團季》。


說到樂隊綜藝,就不得不提一下口碑收視雙雙豐收的《樂隊的夏天》。2019年夏,該節目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姿態進入了網友的視線。31支年輕樂隊之間的風采展示和技術較量,為網友們置辦了一場樂隊味兒十足的視聽盛宴。節目播出至今,僅在豆瓣就有10餘萬人為其打出8.8的高分,實際收看人數只多不少。

《樂隊的夏天》帶紅了樂隊綜藝這片藍海,繼它之後,優酷、芒果紛紛推出了自己平台的樂隊綜藝。


也許是為了與已經打出名氣的《樂隊的夏天》進行區分,兩檔節目賽制皆看不出一點《樂隊的夏天》的影子,但卻又不約而同的借鑑了韓國綜藝《超級樂隊》的節目模式,在樂隊綜藝上姍姍來遲的騰訊視頻也與兩位「前輩」一樣,在賽制上參考了同一檔節目。


韓國的《超級樂隊》賽制大致可以總結為:個人展示→導師打分→高分選手挑選隊友→臨時樂隊→PK拆分重組→角逐五人新生代樂團。不難發現,喜歡並擅長選秀的韓國綜藝製作團對,即便是選樂隊也逃離不了常規偶像團體選秀的那套常規流程。


同樣的節目模式傳送到國內後。《我們的樂隊》有芒果TV一貫綜藝的新鮮獨到之感,收視驚人,只在口碑方面,因選手實力不太出眾比《樂隊的夏天》稍顯遜色,但也是選秀場中難得一見的高分綜藝。

優酷的《一起樂隊吧》在原版賽制上加入導師搶人的節目設定,雖然做到了「創新」,也打造出了一些節目效果,但是卻因為導師的過度參與導致節目越看越像《中國好聲音》樂隊版。


騰訊視頻的《明日之子樂團季》賽制雖沒有太大創新,但是給節目加入了「高校」背景後,節目中卻多了一重「養成系」的味道。


尋常賽制,不尋常選手

由器樂教授朗朗、唱作老師鄧紫棋、教導主任梁龍、見習教師周震南與歐陽娜娜共同組成的明日教師團,可以說是非常有看點。再加上一位直言直語的客座教授朴樹,導師陣容更加引人注目。


除此之外,各位選手同樣沒有讓眾多網友失望。少年中並沒有多少熟悉面孔,幾乎每位上場的選手都需要觀眾從零開始認識,但也正是這種新鮮感,極易打動觀眾的心。


他們或是才華出眾,或是個人特色鮮明。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學生沈鉦博,歌聲一度讓鄧紫棋哽咽,擁有超強感染力。而他也正是從音樂出發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自創「提他手」(小提琴弓拉吉他)的王江元,才華與實力並存,導師提出對其他選手而言,近乎「出毛求疵」的問題來幫助他更進一步。


還有自帶磁性聲線的東北大男孩馬哲、朴樹老師親自發出編鼓邀請的鞠翼銘等等……


作為樂隊,除了人才,樂器同樣是一大利器。該節目中所涉獵的樂器範疇很廣,除樂隊中常見的吉他、貝斯、鍵盤、鼓之外,還有嗩吶、冬不拉、馬頭琴這些更偏向民族、地方風氣的樂器。

跟嗩吶表現感情的能力有關,它表現的感情往往濃烈、壓人一頭,但泛用於鄉村紅白喜事的嗩吶給人更直觀的感覺可能是「土」。這樣的樂器也能在樂隊中擁有一席之地嗎?幾乎每個網友都在心中打了這樣一個問號。


不過,張亞東在《樂隊的夏天》中的一段評價可以完美回應這個問題:「土,其實不是貶義詞,它是指那種特別原生的力量。」嗩吶正是這種充滿原生力量的樂器之一。嗩吶男孩閆永強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他在表演中將嗩吶與電音結合在一起,在原有樂器侵略性十足的同時又加上了電音的百分魅力,場面確實精彩。


馬頭琴選手哈拉木吉是中央民族大學呼麥專業的唯一一位學生,獨有的琴聲配上一位選手發出的多種聲音,讓網友大呼過癮。冬不拉選手的表現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出於樂器之間搭配的考量和選手之間性格的差異,這三位稍顯特別的選手,雖實力出眾但最終並沒有與高分選手創建臨時組合。

強強結合併不見得能創造「1+1>2」的效果,比如在第三期節目中,同為最高分選手的王舜禾和楊潤澤,在兩兩PK中反而敗給了,入學成績稍差但配合默契的任胤蓬和武星。曾經的偶像組合F4在螢屏上虜獲萬千少女心,但四位歌手因為性格迥異、處事風格各有不同等原因,最終選擇各自發展。這類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正是選手、導師和節目組需要思考的。


在選手實力強盛的前提下,《樂團季》還在節目裡設定了一些錦上添花的成分。


「相親」式樂隊初次見

《樂團季》開創了在國產綜藝里,前無古人的官方帶頭組CP的做法。從入學考試到兩兩組隊,再到兩隊PK,目前節目組沒有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樂隊作品,大半部篇幅都留給了選手介紹和互動,以及在節目組刻意剪輯下組隊變「相親」的中二畫風。


選手之間組隊像是在組CP的客觀現實,是選手、導師以及節目組三方共同「努力的成果」。選手之間互相傾訴「嗨!我好喜歡你啊!」;朗朗老師表示「有人要來跟他表白了」;節目組在剪輯方面也是頗費心思,不只是選手之間中二氣息滿滿,導師點評也有標配的動漫畫風。

除此以外,官方出版的同名漫畫也整在某知名漫畫App中火熱連載。這種動漫人物與現實人物的緊密聯動,終於讓綜藝與其他文娛板塊形成了友好的良性互動。


當前節目效果固然喜人,但這種設定最大的弊端就是,CP感被過分強調之後,節目效果或許會因為音樂靈魂的削弱而受到反噬。


相比於各大衛視、視頻播放平台對偶像團體類選秀節目的推崇,偶像樂隊在國內市場相對空白。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樂隊與偶像在大眾認知中的關聯並不緊密,另一方面則與,顏值帶給粉絲視覺上的衝擊,比實力更直觀。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追捧偶像的粉絲,更容易被偶像身上的精神所觸動,而對其在音樂上的造詣高低則是下一順位要考慮的問題。

在《樂隊的夏天》中遺憾離場的VOGUE5,留給眾人更深刻的印象不是「樂隊」,而是「帥」和「偶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眾對「偶像」的理解,在顏值和實力之間做出了明顯傾斜於「顏值」的選擇,「偶像」稱號甚至成了阻礙實力派選手發展的絆腳石。


偶像樂隊究竟什麼時候才能被大眾接受?恐怕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答案。


截至發稿,《樂團季》的豆瓣評分高達8.5,遠高於《明日之子》前三季作品,也比除《樂隊的夏天》在內的樂隊節目高出許多。想讓一檔綜藝為國內偶像樂隊的發展做出貢獻,的確有些痴人說夢。但這個夏天,《樂團季》至少能讓偶像樂隊的概念在人們心中划過一圈漣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