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留都南京的「六部」是怎麼回事,又有哪些權限呢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7-30T23:30:17+00:00

明朝這個朝代有一項很有趣的制度,那就是明朝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班子,也就是各有一套六部。眾所周知,六部是中國從唐代以後管理國家的最重要機構,各部分管不同的區域。

明朝這個朝代有一項很有趣的制度,那就是明朝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班子,也就是各有一套六部。眾所周知,六部是中國從唐代以後管理國家的最重要機構,各部分管不同的區域。

那麼明朝在南京的六部平時都幹些什麼?作為陪都的衙門,南京六部又有哪些權限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 南京與北京

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十幾個政權定都的城市,其地理優勢不言而喻。朱元璋起兵之時就對南京的優勢非常清楚,朱元璋前期的謀臣馮國用就曾建議朱元璋先定金陵,他認為:「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由於古代江浙的經濟優勢冠絕南方,所以占據南京就等於擁有了江浙的財富根基,因此朱元璋也能夠在處於四戰之地的情況下遊刃有餘,掃平了陳友諒張士誠,進而北伐中原。

但是這並不代表朱元璋對定都南京是完全滿意的,其實在朱元璋的心裡,南京過於偏安一隅,不能夠穩定全國,所謂「以金陵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朕於春秋往來巡守」。但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大梁也就是開封由於地理位置是四戰之地,並不適合成為都城,但是朱元璋從未放棄過尋找新的都城,他的目標有三個:「洛陽 西安 北平」。這三個城市各有優勢,不過朱元璋還沒來得及做好決定就去世了。

上圖_ 靖難之役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他開始琢磨遷都問題,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自己從北京發動靖難之役打進南京,所以他非常的想給自己的承繼大統加上一個合理的理由,所謂「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

另一方面北京地理位置更加利於對抗蒙古,控制北方,所以朱棣決定遷都,到了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營建完畢,朱棣徹底決定遷都北京,而且改南京為留都。

但是這並不代表明朝從此就把北京當成唯一的都城了,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一度想要遷都回到南京,後來明宣宗及時叫停,從此北京的地位才開始穩固。但是都城遷了,並不代表機構也完全搬過來了,當時的情況是南京的衙門由於在遷都過程之中還得審理案子,維持全國運轉,所以就沒有裁撤,但是遷都完成之後南京衙門就沒用了,所以永樂後期南京的六部前面全部加上「南京」二字,這樣也就形成了明朝獨具特色的南京六部。

上圖_ 明代官制簡表


  • 不管事也管事

南京的六部相比北京的六部其實看上去也沒差太多,根據明朝制度,六部各設有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都察院設有左右都御使(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全都御史(正四品),下轄十三道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這些機構南京也是有的,不過南京的六部是沒有左侍郎的,吏部的衙門也沒有員外郎,南京都察院也沒有左都御史,然而南京的六部平時基本上沒有什麼事,比如南京刑部只能管理南京的案件,別的地方的案件無權審理,南京的吏部也是只能考核南京地區的官員。大部分的南京衙門都是養老的聖地,大家從北京退休就到南京享受待遇,不亦樂哉。

上圖_ 明南京城


但是這並不代表南京的衙門就不重要了,作為鞏固帝國陪都的系統,南京六部在關鍵時刻(比如說清兵入關)還是能發揮作用的,至少直接就能接管半壁江山。不過平時南京的最高行政機構卻不是南京的六部,而是南京的守備會議。

南京平時是設立一個守備的,作為替天子看守南京的存在,南京守備大部分都是王公大臣,由守備、參贊、內守備等官組成的守備廳會議是南京最高權力所在。

其中南京參贊機務是南京兵部尚書兼任的,所以南京兵部尚書也是南京六部裡面作為特殊的存在,它確實是有實權的,而且很大,所謂:「故其職視五部為特重雲」。北京六部裡面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可以掌握四品以下官員的升遷任免名單,但是南京六部裡面南京兵部則是最強的,可以掌握南京地區所有的軍隊訓練和守備軍費,也就是說南京兵部尚書關鍵時刻可以調動軍隊支援北京。

上圖_ 明朝官員


不過南京的六部畢竟是陪都的六部,實際上無論幹什麼都得被北京六部牽制,比如說南京的禮部想要舉行祭祀活動就得先請示北京禮部,南京吏部的官員選拔被北京吏部掌握,南京戶部的財政得上交給北京戶部,諸如此類,所以實際上也有不少南京官員感覺很憋屈,畢竟雖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實際上是人家的小媳婦。

而南京各部裡面最沒事做的莫過於南京都察院,所謂:「院在太平門外,惟操江、全院間來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禮貌,體統森嚴,殊無事事。」當時南京的官員要是能夠遷移到北京那可是天上掉餡餅全家燒高香,要是北京遷移到南京那基本上就和被炒魷魚沒區別,不過也正好讓明朝後期的黨爭有了一個緩衝地點,畢竟到了南京也給了失敗者一個去處,實際上緩和了矛盾,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到了南京六部基本上就只剩下混日子了。

上圖_ 明朝版圖


然而對於明朝來說,南京的地位並沒有因為遷都北京而被降低到可有可無的地步,一旦南京發生災禍,或者有外來首領歸順明朝的時候,南京仍舊是第一首選,畢竟南京是明朝的「肇基之地」,而在明朝皇帝的心中,當北京不能呆的時候,去南京也是不錯的。

當然,除了崇禎。


文:三清妙音

參考資料:

【1】(明)陳洪漠:《治世余聞》

【2】(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

【3】(明)程嗣功修、王一化纂

【4】(明)范景文:《南樞志》

【5】(明)方孝孺:《遜志齋集》

【6】(明)傅維麟:《明書》

【7】(明)顧起元:《客座贅語》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