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的朝鮮人部隊,最終有多少人順利回國?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7-31T10:47:10+00:00

1945年日軍投降時,在中共方面有一支由朝鮮人組建的抗日武裝力量。雖然他們受八路軍領導,但是中央高層從國際團結的角度出發,讓他們保持了較高的組織獨立性。

文/狟先森

1945年日軍投降時,在中共方面有一支由朝鮮人組建的抗日武裝力量。他們是在華北太行山一帶進行抗日鬥爭的朝鮮義勇軍。雖然他們受八路軍領導,但是中央高層從國際團結的角度出發,讓他們保持了較高的組織獨立性。朝鮮義勇軍總司令是我軍炮兵部隊創始人之一的武亭。副司令是朴孝三、朴一禹。到1944年,這支部隊大概有300-400人。

01 開赴東北的朝鮮軍人

1945年8月11日,朱德在延安發布第六號命令,命令武亭率領朝鮮義勇軍隨同八路軍以及原來的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根據六號命令,延安的朝鮮軍政幹部學校全體人員進入東北,同時武亭率領3000多名義勇軍,同中央派出的首批東北幹部一起,於1945年11月初到達瀋陽,準備進入朝鮮。

就在這時,駐朝的蘇軍不准義勇軍入境,沒辦法,武亭只好把全軍改為7個支隊。12月份,武亭應金日成請求回朝後,留在東北的義勇軍只組成了一、三、五、七4個支隊。第一支隊的政委是大名鼎鼎的方虎山,初期僅有60餘名幹部。1946年3月這個支隊擴編為6個大隊。1948年11月,東北解放後,改編成解放軍一六六師。

1946年12月,第三支隊改編為獨立第八團,兵力3000多人。1948年4月,又擴大改編為獨立十一師第三團。11月,改成一六四師;1946年3月,以第五支隊為骨幹,再加上一部分漢族幹部,擴編成延邊警備第一旅,兵力6000人左右;後來改變成獨立六師。1948年11月東北解放後,再次改編成一五六師;1946年3月,第七支隊改編成縣保安團。1948年4月,與其他部隊合編為獨立第十一師。

02 協商移交朝鮮人部隊

1948年12月,蘇軍完全從朝鮮撤走,但美軍卻繼續向三八線進發,而且李承晚的韓國軍隊又不斷在三八線附近騷擾,這給蘇聯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蘇聯一方面暫時把海軍留在咸興港,另一方面建議朝鮮向中國求援。於是,金日成派政治局委員金一向中國請求移交朝鮮人部隊。

中國方面接到求援後,立刻答應把駐紮在瀋陽的兩個朝鮮師移交給朝鮮,另一個師因為在南方進行作戰,等到作戰結束後,也將移交給朝鮮政府。按照雙方約定,1949年7月20日,一六四師(原第三支隊)離開長春抵達朝鮮羅南,改編成朝鮮人民軍第五師;一六六師(原第一支隊)7月25日到達黃海道,改編成朝鮮人民軍第六師。

隨著南方作戰的順利推進,1949年12月25日,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報告說在軍隊服役的1萬6千多朝鮮人中,許多人請求回國。毛澤東接到報告後立刻通知朝鮮準備向他們移交最後一個師。1950年3月20日,一五六師(原第五支隊)再加上其他各個部隊的朝鮮人前往朝鮮元山,最後改編成了朝鮮人民軍第十二師。

03 朝鮮人部隊回國的規模

1949年7月同時進入朝鮮的部隊是東北軍區直屬的一六四和一六六師。一六四師在移交時由副師長朝鮮族李德山接任師長兼政委,實際入朝人數是10821人,擁有長槍5000多支,輕、重機槍各320挺、104挺;一六六師移交時由方虎山出任師長兼政委,實際人數是10320人,擁有長槍6000多支,輕、重機槍各281挺、91挺。

1950年移交的一五六師有8000多人,再加上其他各個部隊的朝鮮人共1.5萬人。這支部隊在鄭州集中整編為一個師外加一個團。相較於前兩個師,這個師的黨員人數達70%,武器裝備也最多,擁有步槍1.2萬支,輕、重機槍各440挺、180挺。

兩次回國的朝鮮軍隊是3.5萬人左右。

但值得說明的是,儘管這是朝鮮為應對韓國的摩擦所提出的請求,但這兩次的朝鮮族官兵回國和之後的韓戰並沒有直接關係。一方面是史達林本來一直反對金日成採取武力行動解決朝鮮半島統一問題,直到1950年4月中旬才與金日成在莫斯科商定主動進攻韓國的計劃;另一方面中國同意或建議四野部隊中的朝鮮族官兵回國,主要是認為:他們本來就是朝鮮人,現在主動要求回國,朝鮮又有所需要,中國作為友鄰也承擔著國際主義義務。因此移交朝鮮人部隊也是情理之中的。

參考資料

1、沈志華:《最後的天朝》

2、金東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師回朝鮮問題新探》,《歷史研究》,2006年第6期。

關鍵字: